劉雯

你是否遇到了這樣一個戀人:
他常常在你想更接近他的時候選擇逃避,比如你想得到一個擁抱,他卻搖著頭拒絕;你們一起外出時,他總是回避和你的身體接觸。
你突然給他一個驚喜,他的反應很平淡,甚至是冷漠。
他會無視你的情感需求,你一表現出對他的依賴,他就會拒絕、憤怒或蔑視;你表現出的依戀多了,他就想跑,或者直接提分手,將感情干凈利索地斬斷,然后完全在你的生活里消失。但忽然有一天,他又回來找你。
他會向你強調,自己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希望彼此不要介入對方的生活和朋友圈;你想帶他見你的朋友時,他會說:“那是你的朋友,我又不熟就不去了。”你們像是秘密的戀人,在彼此生活里的參與感不強。
你常感到他不信任你們之間的感情,認為你會欺騙他,特別是在經濟上。
你們吵架時,他總回避問題,或者情緒爆發,讓你閉嘴,再或者直接走掉。
如果你在感情中有上述體驗,那么你很有可能在和一個回避型依戀者戀愛。
20世紀4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了“依戀理論”,該理論當時用于研究嬰兒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關系。到了80年代,“依戀理論”又被應用于研究成人戀情的關系中。
該理論根據一個人的焦慮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強弱,將依戀型人格分為4種:安全型、回避型、癡迷型、恐懼型。
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是多因素的。
通常,這類人在兒時缺少父母的關愛,父母對他們自我訴求的回應是忽冷忽熱、反復無常的。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了把情感需求壓抑在心里,不向父母表達,對于父母所作所為的反應,也都趨于冷漠。
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這類人看似對誰都好,和誰都容易相處,但任何人都很難與之建立更深入、更親密的關系。因為他們極少談論自己,也幾乎不會向別人袒露自己內心的情感。
再者,他們可能遭受過重大的感情挫折,比如失戀、被愛人背叛等。
總結起來,回避型依戀人格特征就是:不信任、怕親近、高自尊。

回避型依戀者,不是不需要被愛,相反他們內心非常渴望被關心和疼愛。但由于自我界線的過于僵硬,他們的內心很少敞開。
他們不想暴露自己的焦慮與痛苦;即使面對喜歡的人,也不敢流露真實的情感;他們時常感到孤獨,但又害怕自己被傷害。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回避型依戀者內心對伴侶的忠誠非常看重,對伴侶的背叛行為無法接受,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如果伴侶有撒謊、欺騙和拋棄的行為,他們會覺得自尊心很受打擊,覺得又回到了曾經噩夢般的被忽視的時候,覺得自己努力蛻變都是白費力氣,世界觀的重塑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對方這種行為就代表著不在乎自己。
所以,回避型依戀者會回避親密關系,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是一種防御模式。與他們交往,難免產生若即若離的感覺。
你已經知道了他為何會對親密關系產生排斥,為何會拒絕你的親密行為,那么我建議你在他表現出抗拒和排斥時,別強迫他與你靠近。
回避型依戀者其實不是希望有多么大的個人空間,而是希望個人空間的存在能讓他們在關系里感到更舒適、更愜意。刻意且用力地維護親密關系,會讓他們感到特別累,想要結束這樣的關系。
回避型依戀者會給你很多關于“他不自信”的測試。比如他在糾結是否要參加一項比賽的時候,你要分辨出他是不是因為不夠自信才猶豫的。如果是的話,認真傾聽他,并給予自己的想法,幫他削弱不自信感。
此外,也要幫他做好“即使失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心理建設,或者采用“即使失敗,你也會準備一個勇氣獎品獎勵他”的方式。
想和回避型依戀者更親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培養他對你的依賴程度,牢牢抓住他們的核心需求。換句話說就是用“非強勢”的姿態,帶領他們的意識,讓他們在你身上找到足夠的安全感。
他們需要比別人更多的安全感,需要伴侶把關心的情緒全方位表露出來,除了在行為上表現出關心,在言辭、語氣以及表情上都要盡可能地表現出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正被珍惜著。
在給予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后,你會感受到他對親密行為的態度發生變化,此時,你要鼓勵他們敞開心扉,引導他們回憶早期經歷,并重新審視這些經歷的原因。比如:“父母對我冷漠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正確地表達愛,并不是因為我不好。”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如果他對此產生抗拒,陪伴和引導他們的同時,也需給予他們一定的獨立空間。
可能與回避型依戀者交往久了,便能夠摸透他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你能判斷出他什么時候會躲著你;而為了維系關系,你也習慣了給他空間,不與他靠近。
但是,在維護他們心理邊界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表達自己的需求。在遇到問題時,要主動與回避型依戀者溝通,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去應對他所有的回避和冷漠。
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請不要因為他看似淡漠的言語與行為而輕易放棄他。同樣的,你也要知道愛情是雙向的奔赴,你與他的溝通,就是你們建立聯結的過程,也是他愿意奔向你,和你形成并建立深入親密關系的條件。
再者,如果對方傷害了你,你總是憋著不開口,永遠一句“沒事”掛在嘴邊,既不說出自己的感受,也不說出自己的需求,這也是不對的。
情感需求和真實表達總是相反,自然就難以形成依戀。
最后,我想說,如果一個人自身的依戀類型對個人生活和工作沒有嚴重的影響,就不需要去強制矯正。因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是與自身過往相關的,這種內在的關系模式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能采取一些方法來減少依戀類型對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已經足夠了。
343350033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