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上海市某學校兩名三年級學生的爸爸,因為孩子在學校做課間操時產生了一點小摩擦,竟在家長微信群中“放狠話約架”。
次日一早,在校門口,其中一位爸爸用U型鎖敲破了另一位爸爸的頭,后者頭破血流,進了醫院。
這件事情過去之后,我接待了一位同樣因孩子之間發生摩擦,和學生家長動起手來的中年媽媽。這位媽媽表示自己在動手的時候,心里有股無法自控的沖動,她感覺到自己想要釋放什么,而孩子之間的摩擦恰好成了導火索。
在后續的交流中,我還得知這位媽媽近來的睡眠質量成斷崖式下跌,快到凌晨兩三點才能入睡,而伴隨著多年的生物鐘,早上七點又會準時醒來,每天都是不到中午整個人就疲倦得不行,但是躺在床上依舊是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并且,她還感覺到自己壓力很大,精神時常處于緊張狀態,但說不出來具體因為什么。所以,她才會來到睡眠心理中心求助。
這位媽媽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上述那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我想,或許那兩位爸爸會動起手來,也有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他們不是個例,而是社會上中年群體的縮影,可見,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進入中年時期,人的各個身體系統、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會退步,從完全成熟走向衰退。在這一時期,人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發病率和功能紊亂的概率都比較高。中年人容易感到老之將至,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工作單位中也多為骨干,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在工作量和責任感的驅使下,他們往往無暇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在家中,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照顧與關心,難免要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滿足家人的需要。
人際關系矛盾是中年期常見的問題。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中年人的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廣。而恰恰是因為人脈的廣泛,導致了更多的人際矛盾。比如在職場上,中年人對直接上司的滿意度往往是最低的。在對下方面,他們還要帶動年輕人的積極性。另外,他們還可能面臨著嚴重的職業倦怠問題,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對父母,中年人需要給予贍養和照顧,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些情感上的碰撞。
子女正值青春期,內心有走向獨立的要求,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思想溝通會減少。子女也可能已離家求學,或者結婚成家,使得家變成了一個“空巢”,使中年夫妻產生失落感、寂寞感。
而夫妻間,常常會因為在教育子女問題上觀點不一致,產生矛盾,或者對于雙方親友的照顧問題如何做到不厚此薄彼而爭吵。另有一些夫妻在中年時會面臨感情不忠、出軌等問題,最終導致感情破裂和離婚。

● 不要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的體檢。
● 在日常飲食方面,要注意少食多餐,適量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
● 適度鍛煉是必須的,但決不能盲目鍛煉去加重身體負擔。
● 關注睡眠質量。如果下降嚴重,建議及時到醫院尋求幫助。
● 關注更年期的來臨。不論男女,在中年時都有可能出現如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易激惹、煩躁、焦慮不安,同時伴有心悸、潮熱、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癥狀。如果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及時到醫院就醫。
人總有不足與缺點,量力而行的意思是我們不要過高地把自己定位于無所不能,也不要過低地看待自己。量力而行的本質,是正確地認識自己。
想要做到量力而行,我建議中年人可以對自己的社會角色作一番考察與剖析,具體可以參照以下四個方面:
我的社會角色。每種社會角色都有它相應的權利義務,如病人既有獲取治療護理的權利,也有配合治療的義務。每種社會角色身上也肩負著人們對其的行為期望,比如人們希望在老師身上看到教書育人、關愛學生、道德高尚的行為特征。
我的社會位置。除了認清社會角色,還需擺正自己的位置。其實,許多人際關系問題、職場心理問題、心態失衡問題,都與我們沒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有關。
我擁有的資源。資源可以來源于物質,也可以來源于精神。當遇到困難時,分析自己現有的資源狀態、資源結構、資源豐富程度,并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并高效利用,對于解決問題會很有幫助。
我有什么特長。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點,有助于自信的建立和自我肯定的強化。如果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些,遇到困難時,自我否定就會相對減少。少一點懊悔和自責的時間,就多一些解決問題的時間。
人際關系壓力是中年人最常面臨的壓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長期深度的經營。在此,分享以下幾個小技巧:
這一點對于改善職場上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通過表面的特征來對事物或人做出判斷,雖是一種刻板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并且在工作中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別人,相互之間都是通過外表的第一印象來快速做出判斷。
這一點有助于改善夫妻關系。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婚前你儂我儂,結婚后卻變得相看兩厭。這是因為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找不到最初的激情和動力了,并不是愛不存在了,只是缺少維系而已。維系的方式很簡單:比如一起吃飯時給對方夾個菜;一起聊聊過去,談談未來;睡前說聲晚安;平時多一些肢體接觸等。
美國臨床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而人往往總對親人惡語相向,導致家庭中的種種矛盾。
所以,與家人溝通時不要總想著壓制、降服和輸贏,應該多傾聽,少攻擊,做到恰到好處的否定和贊揚。
327950033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