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勝

我對圓明園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中。
“被八國聯軍焚毀”“輝煌宏偉”“瑰麗至極”,記憶中,跟圓明園相關的僅是這些描述。為數不多的兩次近距離接觸,一是之前在北京實習,在地鐵4號線上看到有“圓明園”站,但因為遠從未去過;二是來廣州求學后,去過珠海觀光,當地有一個1∶1復刻版的圓明園,稱為“圓明新園”。當然,它復刻的只是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看過后也沒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只記得有個人半裸著身子,在遠瀛觀石階上大聲喊叫作直播。
相信很多人都想一睹圓明園在盛況時的容顏,因此不少人曾有過疑問:為什么不復建圓明園?
我曾是這類人之一。近來讀了一本書,這個疑問似乎得到了解答。《圓明園防滲之爭》,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趙永新。是的,通過書名就可知道,這本書并不是用來專門回答“為什么不復建圓明園?”這個問題。它講述了一段歷史,一段有關圓明園的當代史。
2005年,蘭州大學一位客座教授張正春無意間發現圓明園內湖底正在大量鋪設土工膜,用來防滲。換到現在,你我一聽感覺也沒什么大事。覺得防滲是好事,既可以節約水,又有景觀的美感,一舉兩得。但記者趙永新接到環保專家的報料,然后經過對專家的咨詢,發現這是對圓明園極具破壞性的行為從而首次公開報道了此事。沒想到這引起長達半年的討論、爭鋒和巨大的公眾關注。最后,圓明園防滲被叫停,她又度過一劫。
為何防滲這種看似節約水源的行為,會對圓明園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呢?作者當時通過對各個頂級專家的采訪和對圓明園防滲聽證會中各位專家發言的如實記錄,給我們做了解答:一是它會破壞圓明園固有的山形水系,而中國園林歷來講究師法自然、天人合一。二是在防滲過程中,對駁岸也進行了防滲處理,這既破壞了原有駁岸的自然和藝術之美,又阻斷了岸邊樹木的水源補給,會導致其大量死亡。三是上述兩方面的破壞,會讓圓明園失去其最重要的價值——遺址公園,它承載的是愛國教育和讓人們勿忘國恥的功能。
更值一提的是,當時的圓明園管理處實施防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經營劃船等盈利項目。同時,他們還大肆砍伐圓明園西區原有的自然林木和鏟除草灌植被,規劃了更廢水的觀賞性草坪。現在看來,這種考量和行為難以理解又讓人憤慨,可在當時,卻是“常規操作”。那時,經濟發展碾壓一切也優于一切。
發展和保護在當時是一對典型的矛盾,而且圓明園管理方也有充足的防滲理由。從歷史而言,圓明園是著名的水景園,水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防滲會讓圓明園留下更多的水,故此可以重現它往日的風采。從現實而言,彼時的北京缺水嚴重,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甚至不少地方出現地面沉降。所以在圓明園滲水嚴重的情況下,大量的供水難以為繼,防滲似乎是個成本低且見效又快的方式。
這的確是現實問題,所以當時圓明園管理方做出如此解釋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兩方都有理的情況,就異常考驗公眾、專家和政府的判斷能力。這種復雜的利益糾纏、意見交鋒,使得這事經過大半年的時間,最終有了一個好結果。而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大量的專家和民眾參與到保護圓明園的行動中,更顯珍貴。
這一整個過程,對很多人而言幾近陌生。不管是在環保史、新聞史中,這都算得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出現這樣的慨嘆:“原來十幾年前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不差”“原來老百姓有如此的積極性參與治理”“原來媒體的力量真的可以改變一些東西”。而且,在整個反防滲過程中,媒體和專業學者的互動、努力,環保機構和公眾的積極參與,都是民主和科學決策的生動例證。首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曲格平認為圓明園防滲之爭這件事,“極大地推動了環保法特別是《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貫徹實施,堪稱我國環保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新聞最精彩的故事,往往在背后。這本書的另一價值就在于它呈現了當時新聞報道中沒有呈現的東西。如記者跟圓明園安保人員的斗智斗勇,如何在他們嚴防死守的情況下,想盡辦法進入圓明園,了解實際情況。還如在此事最初被報道之前,不少教授對圓明園一事沒有什么信心,因為他們此前早已反映多次,并無任何改善。再如基層管理工作部門的滿腹委屈和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聽證會現場。
此外,我也對趙永新的職業精神生出敬佩。都說新聞是歷史的底稿,那新聞人便是歷史的書寫者。可從當下來看,擔得起這種稱呼的新聞人和媒體機構所剩不多。新聞的娛樂化和去公共化已經不是趨勢,而是成為了現實。熱點不過夜的時代,再難有人對一個事件有持續半年的關注。
持續的關注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的那股力,一直在推動更多的牌倒下。在圓明園防滲事件中,盡管最初的報道引起巨大波瀾,但其實很快也歸于平靜,圓明園管理方也在暗地繼續推進防滲進度。如果此時媒體就此放過,注意力轉至他處,那圓明園估計難逃此劫。而正是趙永新們沒有放棄,持續關注,才促使此問題正確解決。
到后期,他們發現了更多圓明園違規操作的證據。比如圓明園福海幾百平的湖心島被出租給私人,里面拴著兩只看門的大狼狗,不準游客進入。再之后又發現,萬春園內建有別墅,一套的月租金有5000多美元,這完全違反遺址公園的管理規定。
就是這種不懈的關注和持續的揭露,匯聚成一股股力量才最終推動防滲工程的叫停。這無疑讓每個參與其中的媒體、媒體人、公眾等,都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這些都是這件事的可貴之處,也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是老一輩新聞人留下了的印記,它讓當下的我們有了可供辨認的指向標。所以,《圓明園防滲之爭》這本書應該成為新聞學子和新入行記者的枕邊書之一。你可以立體地觀察作者怎么設置問題,怎么挖掘素材,怎么在紀律允許的范圍內展示更多信息、怎么講述事件的臺前幕后。我們也應該知道,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什么,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們應該怎么做。
最后,來說說我文初所提到的那個疑問,也就是“為什么不復建圓明園?”。這個疑問的解答算是個意外收獲,本書作者在記述反防滲的過程中,介紹了很多專家的觀點。其中幾人強調了圓明園的定位和價值——遺址公園、反思歷史。
圓明園是中國遭受列強欺辱的證據,是屈辱的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她以悲涼的姿態長存,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那段歷史,讓我們反思,中華民族怎樣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些價值,遠比復原圓明園有意義得多。因為被模仿的歷史,從來都不是真實的歷史。
這本書并不“好看”,這是指在寫作技巧和遣詞造句上。它沒有什么精巧的結構,也無華麗語言,可它貴在真實,貴在對歷史的忠實記錄。消費社會中,我們不少人多多少少忽視了歷史的價值,覺得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對現實又有何意義?可我對一句話記得尤為深刻:“歷史學才是真正的未來學。”因為只有理解了歷史,我們才能理解當下,而只有理解了當下,我們才能預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