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堵
近期,因俄烏沖突引發一系列市場波動,油價、金價哉從歷史高位直接沖上歷史最高在,其他金屬價格也發生了劇震,,除了大宗商品市場,全球股市、債市無一不受到巨大影響。其主要原因,除了沖突本身帶來的一些供應不足,還包括美歐等對俄制裁措施帶來的供應中斷及預期恐慌。
由于目前還很難預測沖突會持續多久、最后結果會怎樣,以及相關制裁的走勢等,對于未來市場走向和經濟趨勢的預測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仍處于全球較高位置,且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高,也不得不面對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的可能性,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對于各種市場交?易的安全性顧慮。這是波詭云謫、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所決定的,是一種既定事實,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必須要積極應對、未雨綢繆。
在這樣復雜的形勢中,坊間各種關于俄烏沖突五花八門的“傳言”,真真假假影響著大家的判斷。一些流傳甚廣的說法包括:將俄羅斯一些銀行“踢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后,美元霸權將會崩潰;之所以制裁俄羅斯,是因為華爾街在暗中“抄底”,從而割了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的“韭菜”;由于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并未受到全面制裁,但盧布已經大跌,中俄交易其實是在“割”中國的“韭菜”。
上述傳言的共同特點是,觀點比較極端,分析問題的框架基本上是“陰謀論”,分析工具基本靠猜。將一些碎片化信息有選擇性地組合,然后得出“XX是最大贏家”或者“XX被割了韭菜”等較為單薄但容易吸睛的結論,并在互聯網的傳播中被不斷放大,有時會造成“三人成虎”的效應。
實際上,從俄烏沖突與相關制裁帶來的市場影響看,盡管俄羅斯能源還沒有完全受到歐洲制裁,有些銀行等機構也未在“黑名單”內,但市場擔憂接下來的走向,以及相關融資的復雜性會“踩雷”,因此會更加謹慎或者暫停交易。當涉俄商品和資產因此大幅下跌,市場上也肯定會有“大膽”的“買家”。除開一些非經濟因素,市場追求收益規避風險是永恒的主題,收益可能達到某種誘人程度時,承擔高風險的也必有其人。這屬于經濟“博弈”,背后的市場規律邏輯沒有變,算不上什么“陰謀”。不能舍本逐末,把這種“亂中取利”的行為當成原本目標。
當前形勢肯定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產生一定影響,但就更不能陷入一些簡單臆想。中國金融市場與機構及相關交易主體對于基本形勢有專業判斷,因市場不可抗力或分析失誤遭受損失是另一回事,不要把正常市場交易理解成“騙來騙去”。
當前沖突形勢不甚明朗,金融市場專業程度較高,卻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從某種程度上看,各種傳言出現也可以理解。但同時必須看到,越是在復雜形勢下,越需要有清醒的頭腦和理性邏輯來應對。這兩天,律期貨價格漲幅巨大,即使是俄烏沖突,也很難做圓滿解釋。據傳,與外資試圖借勢擠軋中企青山集團有關。這對我國企業是一個警示。許多企業以往更注重生產和一般性風控,而現在可能更加需要專業的意見、分析和對策,并理性應對。我們常常把一些應急管理比喻為一場大考或者大戰,無論考還是戰,都必然是專業性程度的較量。▲(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