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福 包洪生
礦區夜景
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礦區,持續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摸索出一條以生物措施固本恢復植被系統、以工程措施固形建立生物的立地條件,實現兩種措施優勢互補,以達到恢復植被、恢復生機,維持生態平衡良好效果的綠色發展之路。
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堅持“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林則林”的原則,按照“喬灌草”合理搭配、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礦區復墾綠化工作,配套安裝時控區域自動化噴淋系統,唐槭、蒙古櫟、白樺、丁香、沙棘、山杏等20余種樹木長滿礦區,紫花苜蓿、黃花苜蓿、紅花苜蓿、油菜花、紅豆草等綠草生機盎然,綠化面積達729公頃。2021年以來,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對東一、東二排土場再次進行升級改造,對原來已經治理完成的坡面和平臺進行削坡整形,整形后全部重新進行復墾綠化,主要撒播適合當地生長環境的混合草籽為主,品種包括紅豆草、冰草、老麥芒、沙打旺、苜蓿等,鋪設灌溉管路,配套設置時控區域自動化微噴管路,鋪設木棧道、安設遮雨棚,同時對排土場道路進行硬化。
如今,走進礦區,道路寬敞整潔,綠化帶里紫的、黃的、紅的苜蓿,還有油菜花、紅豆草等,豐茂的植被爭奇斗艷、色彩斑斕,遠處排土場上的唐槭、蒙古櫟、白樺在驕陽下舒展著枝葉,護坡網格里的丁香、沙棘、山杏生機盎然。礦區人工湖已成為多種鳥類棲息地,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清風吹來,仿若置身觀光景區。
在資源開發方式方面,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采用的露天礦開采、運輸設備均為國內先進生產設備,采煤工藝和運煤系統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符合目前國際上露天礦開發的一般清潔生產要求。井工礦采用國內外先進的采掘、煤礦安全、煤炭儲運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機械化采煤和掘進程度達100%,符合國家環保、產業政策要求。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露天礦經剔除的矸石可作為道路鋪墊、火力發電廠的燃料,利用率達到100%。露天礦剝離的草皮土集中堆放,作為復墾綠化覆蓋用土。投資3230萬元建成的礦井水處理廠,滿足了企業生產生活用水,同時又能供給白音華金山電廠,實現了疏干水全部利用,無污染、零排放。在節能減排方面,生產運輸系統實現全封閉運行;鐵路運煤實現自動化全封閉裝車;礦區主要道路及工業廣場道路全部采用混凝土及瀝青進行路面硬化,礦區內配有13臺灑水車實行24小時連續灑水抑塵,有效減少了揚塵污染。
2021年,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錫林郭勒盟首座5G技術入井標桿礦井,目前已實現礦井5G網絡全覆蓋。已建成投產的蒙東地區第一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井工礦1109智能化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實現了“一鍵啟動、鼠標采煤”的智能化生產模式,標志著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正式進入“5G+智能”時代。通過5G技術與人工智能、決策控制、定位跟蹤、安全防護、職業培訓等有機結合,革新了井下生產模式,采煤工作面由25人作業減少到5人作業,真正實現“少人則安、無人則安”。在發展井下智能化的同時,露天礦輸煤主皮帶、地面煤炭裝車、集中供暖等都實現了集中控制。
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以“凝家情、聚家力、建家規、樹家風、興家業”為主要內容,建設具有現代企業特征的“家”文化:經常組織開展喜聞樂見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比賽,組織開展演講、朗誦、征文等文體娛樂活動,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在元旦、端午、中秋等假期,組織開展跳繩、踢毽子比賽,攝影、書法展覽等假日系列文化活動。生活區建有職工休閑娛樂廣場,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地面全部硬化,總投資230余萬元。廣場內設置了腰背按摩器、上肢牽引器、秋千、單雙杠等健身器材,制作了以民族風俗、綠色礦山、企業文化、安全知識、歷史文化知識等宣傳牌板60余塊。每天下班后,都有上百名職工在此運動健身。
礦區豐茂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