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節旺 吳若航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合肥 230601)
2008年6月5 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我國要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并且以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創新型國家為目標[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于2020年12月7日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40萬件,排名全球第一[2]。2016年12月13日,《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正式發布,其中指出知識產權服務支撐機構可設立在圖書館等高校負責信息服務的部門[3]。2017年1月19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支持高校圖書館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為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服務,強化高校創新體系建設[4]。2018年1月10日,知識產權局辦公室與教育部辦公廳共同發布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指出,支持高校自主建立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對于我國高校圖書館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起到了關鍵性的助推作用[5]。2019年1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教育部共同遴選出23家首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6],并于2020年6月15日遴選出37家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7]。在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國家政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逐漸肩負起為高校師生以及社會群體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時代使命。目前暫未有學者對授權的6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進行整體性服務現狀的研究,據此,文章在分析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構成與流程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發展現狀,以目前授權的6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為調查對象展開網絡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對策。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目前負責16項有關工業產權的業務以及7項有關版權的業務,其加盟的193個成員國中,不同國家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側重點存在一定的差異[8]。Zhang Li[9]通過研究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所擁有的專利分析和引文分析技術,提出以專利數據庫及先進的檢索技術為核心的系統性專利培訓方案。歐美地區的高校圖書館所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主要是圍繞多種專利信息服務開展的,如美國高校圖書館設立的專利和商標資源中心提供的專利信息服務[10]。國內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張弛[11]探究了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多方協同合作模式,提出從校內、校外兩個合作角度共同推進服務內容的完善。冉從敬等[12]基于生態鏈視角,從供給鏈、需求鏈、驅動鏈、融合鏈等多個層次豐富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吳紅等[13]通過研究高校用戶需求與專利服務設計,重點探析了專利素質教育、專利科研服務、情報分析與決策支持服務對于高校圖書館專利服務內容體系建設的關鍵作用。此外,毛軍等[14]、徐晨琛[15]、杜娟娟等[16]、周靜等[17]、張麗舸等[18]對于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現狀與服務內容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同時結合筆者對于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開展的初步網絡調查,當下國內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相關業務機構一般掛靠高校圖書館,并且服務內容大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包括專利檢索、專利查新、專利咨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服務的基礎層次需求服務;二是包括專利分析、專利挖掘、專利代理、定制服務、專利導航、專利文獻傳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服務的深層次專項需求服務。其中,專利檢索、專利咨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以及專利分析還可以根據不同高校的服務設計進一步細分服務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架構圖
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享有眾多學院、部門的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其服務流程體系的規范化、高效化有助于為委托用戶提供更高水準的專項服務。馮君[19]通過對高校科研管理人員工作的調查,設計了基于支撐層、系統層和服務層三個層次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管理體系。高瑩瑩等[20]認為采取縱向服務模式與橫向服務模式可以完善高校專利信息服務體系的實際應用情況。劉秀文等[21]構建了基于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不同知識產權生命周期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框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將服務內容合理融入服務流程體系中,可以有效促進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成果的高效轉化。

圖2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流程體系圖
本次調查中,調查時間為2021年5月20日—6月10日。筆者主要采用網絡調查法,通過訪問各大高校圖書館的官網主頁,對目前經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教育部授權“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的60所高校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進行調查。對于部分無法進行網絡調查的高校,筆者輔以郵件、QQ、電話訪問等方式,對調查結果進行補充與完善。
對于60所高校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筆者依照上文的內容構成分析,將調查的服務項目劃分為基礎層次需求服務與深層次專項需求服務:知識產權基礎需求服務,主要包括專利檢索、專利查新、專利咨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知識產權教育);知識產權深層次專項需求服務,主要包括專利分析、專利權人競爭力分析、專利預警、專利情報、專利挖掘、專利代理、定制服務、專利資源導航、專利文獻傳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服務等。
基于上述調查項目,筆者對我國60所高校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發展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發展現狀一覽表

西安交通大學 √√√√√ √ ——√— —湘潭大學 √√√√√ — —— —鄭州大學 √√√√√ — —— —中國海洋大學 √√√—√ — ——√— —中山大學 √√√√√ — ——√— —北京工業大學 √√√√√ — ——√— —北京化工大學 √√√√√ √ —√√——√— —北京理工大學 √√√√√ √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 —東南大學 √√√√√ — ——√— —福州大學 √√√√√ — ——√√— —復旦大學 √√√√√ — ——√— —貴州醫科大學 √√√—√ — ——√ —河南大學 √—√—√ — —— —湖南大學 √√√—√ √ √—— —華北電力大學 √√√—√ √ √——√— √華東理工大學 √—√√√ — —√—— —華南農業大學 √√√√√ √ ——√— —江南大學 √√√√√ √ √——√— —江蘇科技大學 √√√√√ — ——√—√— —南昌大學 √√√√√ — —— —南京大學 √√√√√ √ √——√√— —南京農業大學 √√√√√ —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 √—√—— —青島大學 √√√√√ — √——√— —山東大學 √√√√√ √ ——√— —山東科技大學 √√√√√ √ √——√— —深圳大學 √√√√√ √ ——√——√— —石河子大學 √√√√√ — —√—— —四川大學 √√√√√ — —√——√— —太原理工大學 √√√√√ — ——√— —天津科技大學 √√√√√ √ —— —武漢大學 √√√√√ √ √√——√— —武漢理工大學 √√√√√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燕山大學 √√√√√ — —√√——√— —云南大學 √√√√√ √ —— —浙江大學 √√√√√ √ ——√——√— —中國礦業大學 √√√√√ — —— —中國農業大學 √√√√√ √ √——√— —中國石油大學 √√√√√ √ —√——√√ —中南大學 √√√√√ — —√——√√ —
通過對6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到,所有高校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都包含了專利檢索與專利咨詢這兩項基礎性服務。除了河北工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河南大學、華東理工大學4所高校以外,其余的56所高校均開展了專利查新服務。同時,除了大連理工大學、寧波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貴州醫科大學、河南大學、湖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9所高校以外,其余51所高校均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知識產權教育服務,以推進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工作,基本上可以滿足師生、高校、企業等用戶快速準確獲取一般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需求。其中,由高校圖書館、科研院、經管學院聯合共建的電子科技大學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發展得最為規范,其將服務劃分為專利服務、知識產權教育培訓服務、知識產權咨詢服務的同時,又對每項服務的內涵進行進一步分類細化,并且積極整合圖書館龐大的知識產權資源共享、專利文獻服務網點與科技查新站高效的信息傳播、科研院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經管學院專業性強的知識產權教育與研究等優勢,成功構建了規范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創新模式[22]。
根據對60所高校的調查情況來看,幾乎所有高校都開展了充分的基礎層次需求服務,大部分高校的相關業務發展正趨于多元化。其中,共有21所高校開展了8項及以上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占比達到了35%。此外,共有37所高校設置了專利資源導航服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商業專利數據庫以及各國專利局檢索平臺鏈接,以滿足用戶檢索需求;共有26所高校開展了專利權人競爭力分析服務,將機構或個人的專利成果、專利有效期以及專利應用等情況進行整合歸納,以助力高校相關部門開展產教研融合、專利成果轉化等服務與決策工作。以重慶大學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開展的服務最為多元化,除了基礎服務以外,重慶大學還積極開展了專利情報、專利權人競爭力分析、專利挖掘、定制服務、專利資源導航、專利文獻傳遞等深層次專項需求服務,全方位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多樣化知識產權服務需求[23]。當前各大高校依托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團隊,通過設置多元化的服務內容,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構建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網絡,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與創新能力。
4.3.1 服務內容單一
據調查,目前眾多高校雖然都已關注到了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但在相關服務內容的規劃上依然存在明顯的短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知識產權是指人們依靠社會活動所產出的智力勞動成果而享有的一種權利,由法律規定而產生,實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形財產權。知識產權主要涵蓋專利權、著作權、鄰接權、商業秘密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商號權等多項權利。但目前高校所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通常僅僅局限于專利服務,對于其他方面的服務內容規劃不足,使得高校的整體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現出明顯的單一性特點。另一方面,深層次高技術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在高校開展的相關業務中占比偏小。在60所高校中,僅有3所高校設有專利代理服務,4所高校設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服務,6所高校設有專利文獻傳遞服務,10所高校設有專利挖掘服務。整體上看,大部分高校依然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停留在基礎層面,但服務內容的淺層次化會導致服務無法滿足用戶的深層次需求,從而不利于服務質量整體水平的提升。
4.3.2 服務受眾局限
4.平茬。如果所培育的大苗干形成不合要求,長勢不旺,或地上部分遭到嚴重損傷,可在春季發芽前,齊地面進行平茬,以使重新長出端直強壯的主干。平茬時要求切口光滑,有利于傷口愈合和萌生枝條。平茬后覆蓋3—5厘米的土,以防止水分蒸發和傷口干燥,當萌條長出后,要及時定干。
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在受眾方面也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目前,60所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主要是為高校師生提供相關專利服務,其中大部分高校由于存在知識產權服務團隊的專業性有待提升、服務中心的軟硬件資源配置不足、欠缺與社會各方力量的合作等情況,導致其提供的服務無法有效滿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機構對于高技術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深層次需求。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受眾的單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關服務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社會知識產權服務需求無法與高校平臺進行實時交互,不利于高校服務社會經濟建設和地方產業發展功能的發揮,進而導致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競爭力與影響力偏弱。
4.3.3 服務意識偏弱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意識是指在既定的服務模式或工作人員的服務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主動、自覺的服務欲望與意識。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意識的有效顯現可以促進其服務行為與效果的高質量提升。但目前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形式主要以被動服務為主,即相關服務的開展并非由高校圖書館引領,而是用戶掌控主動權。這樣的“被動響應”服務形式會導致用戶的需求無法被充分挖掘,不利于提升高校圖書館與用戶的雙向交互性。與此同時,從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工作人員進行的訪談結果可以發現,只有小部分服務者具有較強的服務積極性與主動性,但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意識依然偏弱。倘若“被動委托式”服務無法有效轉向“主動針對式”服務,那么勢必會對高校開展相關服務產生負面影響。
4.3.4 優質資源利用不充分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高效開展需要建立在多方優質知識產權信息資源的有效挖掘、整合、應用等基礎之上,高校在知識產權優質資源建設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如高校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優勢、高校知識庫的知識創新優勢、高校各學院學科的專業性優勢等。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優質資源利用不充分的現象較為明顯,大部分高校配置的知識產權資源都以商業數據庫以及免費的專利信息資源為主,如中國知網專利數據庫、萬方中外專利數據庫、維普中外專利數據庫等,但這些資源暫時難以滿足用戶的深層次專項需求,因而也難以有效提升用戶的服務體驗感。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但目前高校提供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通常局限于基礎性的專利服務,因此高校亟須統籌規劃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工作,延展專項需求服務層次,完善服務內容的全面性,以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24]。
一方面,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應廣泛拓展服務范圍,通過設置著作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號權等多維度服務,以豐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涵。另一方面,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應根據《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評議、專利預警、專利代理、專利導航、專利挖掘等深層次服務。對受知識產權人才、技術等限制的開展深層次服務的高校圖書館來說,可以通過安排館員進行專業性的知識產權服務技術培訓、招納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向具備相應服務內容的兄弟館校尋求合作等方式,積極創造開展深層次服務的相關條件。
對于當前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受眾范圍局限的問題,由于高校圖書館知識產權人才欠缺、資源獲取渠道有限,僅靠高校圖書館單方面的力量去改變當前的困境具有一定難度,因此高校應主動推進多方力量協同合作,提升整體服務水準,以豐富服務受眾的多樣性[25]。
在校內協同合作層面,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可以與學院合作,充分開發其豐富的人才資源與技術資源。例如,可以與法學院進行合作,利用法學院的專利知識賦能以及其雄厚的知識產權專業實力,完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還可與軟件學院、計算機學院進行合作,利用其前沿的計算機技術打造新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云平臺,同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技術賦能相關服務推動其快速發展。在校企協同合作層面,高校可以與知識產權服務公司合作,積極借鑒社會層次的知識產權服務經驗,從而可針對社會的實際需求,挖掘潛在用戶。同時,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外包委托、聯合轉接等合作途徑,借助企業的深層次高端服務力量,開展相應的業務合作[26]。
針對目前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普遍以“被動委托”式開展工作的現狀,相關館員或者工作人員應積極培養服務營銷意識,通過多維度的營銷推廣方式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主動推送給用戶。
首先,在服務營銷的產品策略方面,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產品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在制定系統性的產品策略之前,工作人員應事先設計一項完善的用戶調研方案,通過與用戶的現場溝通,了解用戶實際需求,及時更新服務產品內容,以提升產品的適用性。其次,在服務營銷的渠道策略方面,高校應重視當下的融媒體環境,在圖書館官網主頁做好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宣傳的基礎上,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ilibili等新媒體平臺賦能相關服務的營銷推廣。最后,在服務營銷的促銷策略方面,高校應以關鍵時間節點為中心,舉辦具有一定營銷力度的主題活動,以吸引用戶參與,如電子科技大學的“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東北林業大學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專利服務月”活動,都是通過主動服務的營銷形式,挖掘用戶需求,以提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整體效果[27]。
知識產權優質資源建設的完備體系是提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核心競爭力的前提[28]。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應進一步整合知識產權信息資源,提高優質資源的利用率,推進資源的傳播與共享,充分體現自身服務的特色優勢。
一方面,高校可以基于圖書館資源加強知識產權優質資源建設。高校圖書館依托豐富的紙質文獻、電子文獻、數據庫以及專業的信息挖掘技術等資源,可以有效完善知識產權信息資源體系,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資源服務。另一方面,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校可以憑借其“一流學科”建設平臺的資源優勢,圍繞本校特色專業,開發具有學科特色的知識產權服務,以提升特色服務的競爭力。例如,華南農業大學目前推出了“涉農知識產權”服務,針對植物新品種、地理標識產品、新獸藥新農藥等極具專業特色的知識產權項目設置了專項服務,在同行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29]。
近年來,眾多高校紛紛響應國家號召,陸續開展了不同層次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高校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知識產權強國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60家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發展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與不足,對此,各大高校應繼續延展專項需求服務層次,統籌推進多方協同合作,重視服務的多維度營銷,加強優質資源建設,以提升服務的整體水準。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不斷完善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可為我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奠定堅實基礎。
(來稿時間: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