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我不做網紅菜,因為它缺乏生命力。我理想的大連菜是用大連海鮮制作,能與時俱進。
——于濤
于濤:
品味居創始人及行政總廚,世界廚師聯合會國際裁判員、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員會副主席,有“中國烹飪大師”稱號,并榮獲過中國飯店協會金匠獎、中國烹飪協會金廚獎等榮譽。
自疫情傳播的兩年來,大連的餐飲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很多餐廳難以撐下去,而于濤卻在大半年前開了他的第4 家餐廳——品味居·悅海宴。大連眾多高端餐飲聚集在中山區,品味居·悅海宴就開在中山區核心地帶。長江路與天津街交叉的路口上,一棟白樓頗引人注目,這就是品味居·悅海宴。4000 多平方米的餐廳常常預訂滿座。疫情之下還能有這般紅火的生意絕非靠天賜,而是源自其創始人于濤經年積淀的烹飪和運營的實力,和不斷投入的努力。
采訪的當天,于濤凌晨3 點還在研究菜單,4點他在和供貨商討論食材。如果不是為了采訪,他早上還要去市場,整個下午會在廚房中研發他的新菜。盡管他已經有了諸多榮譽和成就,但他從不停歇。這是他的“不安分”,從學廚開始就有并在餐飲業深耕30 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不安分”。正是這種“不安分”,促使他不斷打開新思路,成就了他的創新之路。
于濤小時候,父母很忙,很難照顧到他和妹妹,他就常常自己做飯,不到10 歲就能發面蒸饅頭。后來進入烹飪學校,他的想法總是很超前。理論課上講到熘魚片,他就思考能不能熘肉片。同學們笑他怎么總想著去改教材,他卻不顧別人的議論,獨自開始研究實踐了。課上學完,課下回家就做給父母吃。有一年春節,家中來了客人給父親拜年,而父親卻不在家。那時通訊不發達,于濤聯系不上父親,不知他何時回家,便決定自己下廚房招待客人。課本上學過的炸熘肉,這回才第一次在家做,結果客人很滿意,說吃出了飯店的味道。父親回來后,見他運用所學,做出一手好菜,將客人招待得很好,也頗感欣慰。這令于濤信心倍增,從此便在家中更多實踐。那時家里收入不高,不能總買魚蝦等貴的食材,他就找價格較低的食材替代,也因此還創新出了很多新菜。食材的靈活運用和大膽嘗試,為他以后的創新之路打下了基礎。
20出頭的年紀他就開始在大連棒棰島賓館工作了。棒棰島賓館是新中國首批建成的國賓館之一,對廚師的要求很高。20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入職的年輕人可能在一兩年內都很難有機會上灶炒菜,而于濤因實力出眾,僅入職3個月就已經上灶了。又過了3個月,他已被公派到外地學習其他菜系的烹飪。在棒棰島賓館的7年,他持續到各地學習考察,既學習了其他菜系,也將其他菜系加入大連菜元素創新。在重慶學得的水煮牛肉被它創新成水煮海腸,深受大連人喜歡,這道菜直到今天還在他的餐廳有售。
在棒棰島賓館他打下了堅實的烹飪功底,帶領團隊接待過多國領導人,也有了足夠的實力和自信。這原本是一份讓許多廚師都艷羨不已的工作,然而“不安分”的天性促使他尋求新的突破,他主動離開,投身社會餐飲。社會餐飲給了他更自由的發揮空間,他也給餐廳帶來了很多創新。20 世紀90 年代,他受大型超市擺臺的啟發,將餐廳的招牌菜做成成品擺在明檔銷售。展臺選菜遠比大多餐廳的手寫菜單更吸引人,點單率也高,當時他掌廚的餐廳一年的純利潤可以達到500 萬元。此后經年,他不斷深化明檔擺盤,加入了烹飪美學,有些菜品還是他參加全國比賽的菜品。“很多菜有唯一性,點完就沒了,這也是一種饑餓營銷。”于濤說。
性格不安分的他,自然是要尋找更寬的發展道路的。2007 年,他決定做自己的餐飲品牌。在大連中山區的學士街上,他開了品味居的第一家店,用本地海鮮做創新的大連味道。在大連,大多人做海鮮就只做海鮮,他卻偏好將蔬菜與海鮮結合。這并非簡單地將食材拼搭,而是講究原料的屬性對位,脆、韌、糯等各種口感要相互區別。比如茼蒿原本是脆的,煲得久了,韌度就加大,能和鮑魚的韌度相諧,于是便有了茼蒿焗鮑魚的菜品。
一路走來,品味居· 悅海宴已經是于濤的第4家店,依舊在不斷創新。他高成本引進了大型的凈水設備,因為水對菜品的味覺和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這里的明檔擺臺也提升到了新高度。餐廳一層的大部分區域都用于展示,展示的菜品有100道左右,魚類、帝王蟹、龍蝦等新鮮食材的展示有數十種,規模甚至比某些超市的食材擺臺都大。
食材既已展出,為保持新鮮又不浪費,就必須盡快銷售掉。這里的菜品銷售模式就是隨點隨賣。個別沒有銷售完的菜品就做員工餐。于濤對菜品實施末位淘汰制,點單率不高的菜品就及時換。大多餐廳的菜品都是一個季度換一次菜單,于濤的菜單則是隨時換,因此日日研發菜單到凌晨3 點是常事。開餐廳多年,他依舊堅持自己去把關進海鮮。有很多特別的食材,一般人都不認識,也就不敢輕易進貨,然而他認識并知道怎么烹飪好吃,因此客人們也總能在品味居找到味覺驚喜。不安分于安穩的現狀,總是不管找新食材、新模式、新思路,把最新的大連味呈現給客人,這便是4000 多平方米的品味居總是滿座的原因吧。
禪衣蝦仁豆腐丸
蝦仁能起膠質,和豆腐渣結合,口感上有顆粒感。裹上蛋白漿炸過,外皮香脆,內餡鮮嫩。
燈籠海參
大連長海縣的鮮活遼刺身,一只即可達0.5 千克,以高壓鍋壓制后,一只的重量接近0.1 千克,肉質肥美緊致,搭配肉末更鮮香。
宮保扇貝丁
以川菜宮保蝦球的手法烹制大連本地的扇貝丁,去酸甜味,而呈現咸鮮味,并在辣椒的烘托下透著一絲辣味。
青菜焗鮑魚
鮮鮑魚通過煲制做成干鮑的口感,十分入味。茼蒿與鮑魚一同煲制,原本的脆感消失而變得軟嫩,蔬菜吸收了鮑魚汁變得更加鮮美。
剁椒炭烤紅里螺
紅里螺有成人拳頭一般大小,外觀形態上就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烹制手法結合了湘菜的剁椒魚頭和潮州菜的炭燒響螺的特色,螺肉質感有韌度且鮮辣回味。
黃花魚鍋貼
大連的黃花魚做餡料,更突出本地特色。整排鍋貼煎好連同被稱為“窗花”的鍋底脆皮一同鏟下,敲碎脆皮才能將鍋貼分開夾起。入口外皮香脆,內餡細嫩鮮美。這道菜被遼寧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遼寧省食品安全協會、遼寧省飯店餐飲協會聯合評為“遼寧省特色小吃”。
低溫慢烤牛肋骨
谷飼牛肉取牛肋排部位,經過36 小時低溫慢烤肉質嫩度與韌度剛好。黑胡椒墊底,擺上牛肋排,再淋上醬汁。醬汁以山楂、冰糖、蠔油等十幾種配料熬大約5 個小時而得,黑胡椒和醬汁將牛肋排烘托得更加入味。
碎蒸飛蟹
大連本地的飛蟹加入黃酒蒸制,肉質鮮甜透著一絲酒香。蟹與豆腐一起蒸,豆腐吸收了蟹的汁水,更加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