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

2021年5月22日,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比賽現場(圖/視覺中國)
衛新
上海律協對外宣傳與聯絡委員會、體育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星瀚律師事務所主任
吳蒙
上海律協基金業務研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韓磊
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正式拉開序幕,在這個充滿濃郁體育氛圍的2月,我們邀請兩位律師,聚焦與體育賽事相關的法律問題。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重視,體育運動成為不少人的休閑“必選項”,與此同時,各類體育賽事層出不窮,吸引一大批運動愛好者參加。2021年5月22日,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暨鄉村振興健康跑在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大景區舉行(簡稱白銀賽事),比賽期間遭遇突發降溫、降水、大風的天氣,造成21名參賽選手死亡、8人受傷。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報告的發布,相關體育賽事的監管問題逐漸暴露。2021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訂草案)》(簡稱《體育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體育法》修訂草案迎來第三次修改,對于體育賽事的監管、體育產業的發展而言,會是堅實且意義重大的一步。
白銀賽事中出現了這樣不幸的事故,韓律師作為親歷者,能否說說你當時的親身經歷?
這個比賽是在去年5月下旬舉辦,按照季節來講,不太可能出現特別低的溫度。比賽前一天穿著短袖在外面也有些熱。比賽當天上午,在起跑點,風力大約達到六七級。起跑的時候,有些人的帽子已經被吹飛。大概在起跑后兩個小時左右開始下雨,風力也加強了。在天氣最惡劣時,大部分選手正在爬黃河邊一座海拔2300米左右的山。從事后調查報告看,大部分選手都在爬這座山時遇難,當時山頂的體感溫度已經接近零下5攝氏度。有戶外經驗的人都知道,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會有很大的差距。當時的實際溫度只有4~5攝氏度,但是在風雨中,大風和雨水會快速帶走身體熱量,造成體感溫度遠低于實際溫度。當時最大風力可能已經達到十級,而且在裸露的巖石路段,很難找到避風處。我當時在所有選手中處于中后方,在離第一處打卡點還有3公里左右時,看到有選手趴在地上。我當時想拿手機打電話請求救援,拿出手機后才發現手臂已經麻木,根本不聽使喚。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趕緊逃命。我當時離第二處打卡點還有六七公里,到第三處打卡點還有3公里,我的想法是趕緊到第三處打卡點退賽。于是我繼續向山頂爬,邊爬邊甩手臂,讓手臂恢復知覺。在距離山頂大概還有100米高度時,我遇到一個同為上海的朋友,他躲在一個小土溝里不停哆嗦,此時已經輕度失溫。當時我的手臂已經恢復知覺,于是我拿出手機撥打組委會救援電話,但是打了兩個負責人的電話,都在通話中。此時我只能自救,開始原路往山下撤。
在下撤的路上,我陸陸續續看到十幾個倒在地上的選手,有選手躲在石頭后面和山谷里避風,也有女選手在絕望地哭嚎。因為當時自己也只穿了件薄薄的沖鋒衣,不敢停留,只能呼叫還能行走的選手一起下撤,后來又有兩位選手一起下撤。當時大風已經把大部分路標吹走,很多選手迷失了方向。因為賽前我在手表中導入了比賽路線,也在手機上下載了離線地圖,即使在沒有信號的地方,我也可以正常導航,所以下撤的過程很順利,沒有迷路。大概不到一個小時我就下撤到山下的一間廢棄小屋,當時有兩三個救援人員和大約30位選手在此避風。看到此時的救援人員數量不足以救援山上大量失去行動能力的失溫選手,我決定撥打當地的報警電話。
這應該是越野跑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事故,備受新聞媒體和輿論的關注,隨著調查報告的公布,事故的處理有了基本結論。想聽聽兩位對于這起意外事故的責任歸屬問題,以及對這類事故后續處理的看法。
白銀事件發生伊始,不少人都簡單地將悲劇的發生和極端天氣聯系到了一起,認為參賽運動員應承擔相應的風險。對此,我曾旗幟鮮明地在一場由上海律協體育業務研究委員會緊急召開的內部研討會上闡述了我的觀點——這樣的天氣不應該成為相關方免責或者減輕他們責任的理由。在這種長距離越野跑的比賽過程中,失溫、中暑、滑墜或者迷路等風險,都屬于比較常見的風險,賽事的舉辦方理應進行識別和控制,制定詳細的風險應對預案,并確保有能力及時介入處置,這是他們最基本的保障義務。正如賽事舉辦方在進行賽道分析時所述,他們非常清楚第二處打卡點到第三處打卡點之間的路段是整場賽事中累積爬升最大、比賽難度最高的賽段。也就是說,相比其他賽段,運動員出現需要救助的情況可能會更多。而且,該賽段離硬化路面比較遠,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后方的救援和醫療力量很難在第一時間被投送到位。基于這樣的評估,賽事舉辦方更應該在這個最難、最需要保障的路段,提前部署賽道補給、救援和醫療等,而不應在第三處打卡點上僅安排兩位協助運動員進行打卡計時的志愿者,甚至連賽道補給都沒有安排。
天氣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誘發因素,但這一慘劇實際上是人為造成的,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調查報告中也對此做了客觀、真實、全面的分析。除此之外,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調查報告還很客觀地確認了一點:即當時整個比賽的天氣,無論從氣溫、降水還是平均風力角度看,尚不足以被認定為氣象意義上的極端天氣。
關于責任如何認定的問題,這里面各方主體的關系比較復雜,有參與賽事的運動員,有發起賽事的主辦方,有具體承辦賽事或保障賽事實施的承辦方,有為這個賽事提供專業指導或者保障義務的協辦方,還有負責賽事落地執行的單位,其實每一層都在調查報告中有所體現。最后調查組根據每個主體在賽事舉辦過程中應盡的職責、作用,把直接責任人定為賽事的實際執行和運營單位——甘肅某景體育文化有限公司(簡稱某景公司),我認為這個定性應該是準確的,也符合客觀情況。但是,主辦方、承辦方和協辦方及相關人員究竟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以我個人拙見,是不是還可以再細分一下,更好地做到責與罰相適應。
我非常贊同吳律師的意見。這個事情的發生主要是人禍,而不是天災。越野跑的組織包括安全保障,最主要在于賽事組織方,政府可能也沒辦法過多干預,只能協調其他部門提供支持。這次事故我認為最主要的責任在于賽事公司,比賽前已經收到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專報,預告比賽日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但組委會沒有通知參賽選手,也未采取應對保障措施。比賽中,在天氣已明顯不適宜繼續比賽的情況下沒有及時終止比賽,在出現大量選手失溫求助時也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援措施。但是從后期甘肅政府組織的救援來說,我認為力度還是非常大的。據了解,當地出動了消防、武警、公安等,還出動了直升機來救援。根據省里的調查報告,在11點50分就有選手通過GPS發出求救信息。根據去年田徑協會發布的《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越野跑作為戶外運動,要求在“關門時間”超過12小時的比賽中,都應為參賽選手佩戴GPS。這個GPS有定位功能,還有一個求救功能,上面有個SOS鍵,作為選手,我們默認當我按下SOS時就會有人來救援。這次比賽可能是GPS在當時沒有把信號傳輸出去,這是組委會沒有做好通信保障;也可能是信號傳輸出去了,沒有人負責這一塊,于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后來我們了解到承辦這個賽事的公司,包括監事張某、賽事總監鄭某,他們缺乏組織越野跑賽事的經驗,賽事前三屆也都是外包給其他團隊來做的,第四屆換了一個臨時拼湊起來的團隊,這些人缺乏溝通協作。因為天氣變化非常快,一兩個小時沒有把握住,就會造成非常大的問題。這個組委會沒有一個協調機制。一個正常的賽事組織方的所有相關人員應該有一個聯動機制,相互之間應該有更有效的通信。目前組委會的5個工作人員已經被刑事拘留。
這方面我跟韓律師有一些不同的看法。2014年后,國家對體育賽事活動的行政審批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放開了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的審批權。2020年實施的《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也進一步明確,除保留的賽事審批事項外,應減少對組織和舉辦其他體育賽事活動的審批。審批是放開了,但不代表作為相關部門的指導、監管和服務工作就無須再做了。如果賽事主辦方、承辦方對于某景公司的賽事籌辦方案做過審慎的核查,我相信是可以找到錯漏,并幫助他們提高和完善方案的。體育產業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成功的商業化推廣和運作。商業化必然需要考慮成本等因素,但很多底線還是要嚴守的,比如保障運動員獲得及時救助等。
國家體育總局在2020年1月份公布的《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簡稱《管理辦法》),已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管理辦法》已經從立法角度明確了責任劃分:主辦方負責組織整個賽事,建立組委會等組織機制,審核預案和制定相關預案;承辦方負責執行和落實相關預案和安全保障的規則,并提供人員、資金、技術各方面的具體支持等。白銀賽事出現這樣一個悲劇,教訓十分沉痛,對于整個體育賽事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6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暫停相關體育活動的通知。我們相信,暫停不是結束,暫停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期待接下來的重啟。
在這個過程中,希望更多懂體育、愛體育的法律人能夠參與進來并發揮作用。兩位律師對于后續的立法和規則的完善有什么建議?
關于后期的立法完善,包括怎么避免悲劇再發生,甘肅省的調查報告中提到六點:第一是強化安全意識,第二是加強體育活動的監管,第三是增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第四是切實強化大型群體性活動安全管理,第五是完善應急預案,第六是持之以恒改進作風。
作為一個越野跑參加者,我認為類似越野跑這種高風險運動要完善責任機制,最主要就是要有一個負責人。就目前這個事件來說,沒有一個具體負責人,很多情況無法及時掌握、及時部署救援,所以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對于這項運動,我認為最重要的角色應該是賽事總監,每個賽事都應該有賽事總監。這次比賽的賽事總監是外包的,對比賽運營組織的其他相關責任人都不太熟悉,據我了解,他只負責賽道的布標。其實一個賽事總監應該負責賽事總體的安全等全局性的事情。目前來說,這場比賽賽事總監是缺失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明確賽事總監的責任,他對賽事應該負有總體的責任,而且這個賽事總監必須是專業的,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必須是參加過這項運動的。我認為,以后避免這項運動風險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即使規則再完善,也需要由專業的人去執行。
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權的放開,確實激發了市場活力,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開始辦賽,資本也進入這個領域。但就像韓律師說的,很多參與者其實并不具備專業的組織和舉辦能力,對辦賽風險的認識也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我認為主管部門可以組織專家力量對賽事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根據風險情況對不同賽事進行分級管理,并盡快出臺相關賽事的辦賽指引。但不要搞“一刀切”,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傷害太大。其次,事后懲戒非常必要,但永遠不會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最佳選擇。如何在事前預防、事中督導等方面進行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應對賽事風險,可能是更有意義的探索。
(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