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一個長45厘米、寬28厘米、高15厘米的藍色“小家伙”,緩緩沿著導軌,或直線行走,或上下坡地。3月4日,記者在山西戴德測控公司煤礦實驗模擬展示區看到,一臺ZXD12礦用巷道巡檢機器人正在“閑庭信步”。這臺機器人被稱為公司的“小明星”,它搭載著紅外熱成像傳感器、氣體傳感器、音頻傳感器、360度視頻儀等多種智能傳感器,實時采集、存儲、傳輸現場的圖像、聲音、溫度、煙霧、甲烷等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判斷設備故障及故障位置,完全替代人工巡檢,降低勞動風險,提升井下巷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別看小小的身軀,作用卻大到驚人。”工作人員介紹說。機器人本體搭載有本安型“雙光譜”云臺攝像儀,分別采用30倍光學變焦1080p可見光成像和10倍變焦720p紅外熱成像,模擬人的眼睛,實現人工巡檢“看”功能,并時刻采集沿軌道方向的現場工況,實現巷道內整體全方位可視化監控與井上井下視頻通話指揮作業。“有了這個好幫手,大大提高了井下作業的安全性,準確、實時數據的傳輸也為我們更好地提供了研究資料,也避免了人工會出現的弊端、造成后期實驗數據分析的偏差。”產品講解員對記者說。
環看整體機身,位于下方的兩個“大眼睛”采用非接觸式紅外熱像測溫原理,通過捕捉設備輻射的熱紅外線,能夠準確檢測設備表面的溫度數值,并形成熱視圖像,直觀展示設備溫度分布情況,快速定位高溫故障點。同時利用圖像算法和熱成像原理實時監測落料口異常,識別大塊矸石、錨桿、金屬鐵器等物料中的異物,及時監測輸送帶的運行狀態。
多功能一體化的機器人還可調節為自動與手動兩種模式,為井下作業不同情況提供更具優勢的選擇。除此之外,機器人自身“素質”也過硬。機身采用定向無線模式,在巷道內建立并實現大數據無線傳輸及5G信號覆蓋,實現對移動中機器人采集信息的及時回傳,定向傳輸最遠距離可達1公里,傳輸功率最大可達到30MBPS。內置鋰電池供電,并自動檢測電池電量,采用的是非接觸式充電方式,當剩余電量不足時主動尋找最近的無線充電樁進行充電,能夠對機器提供無線持續供應的動力源,從而實現設備不停機連續工作。
“近兩年,煤礦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受到行業乃至國家的高度重視,鼓勵支持煤礦企業與國內外科研單位、機器人制造企業開展合作,大力研發應用煤礦機器人,逐漸實現機械化替人、自動化減人。”綜合研發部負責人對記者說。
井下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的更高要求,促使煤炭行業急需運用機器人技術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煤礦設備的機器人化是煤礦智能化升級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