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有一口棕黃色的陶質米缸。這口鼓腹、曲頸、圓口、豎條紋的米缸,歷經90多年的歲月洗禮,已然陳舊斑駁,表面還有一條狹長的裂痕。這口農家米缸雖然看似尋常,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遵守群眾紀律、維護群眾利益的有力見證。
越是艱苦條件下的選擇和堅守,越能照見一支隊伍的宗旨和本色。1927年9月下旬,秋收起義部隊在進軍井岡山途中駐扎在江西蓮花縣甘家村。這時,匆忙趕路的部隊已經斷糧,戰士們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為解燃眉之急,炊事班長在沒見到老鄉的情況下將找到的半缸大米做成了米飯。毛澤東得知此事后批評了炊事班長,并嚴肅申明革命紀律,責令部隊務必照價賠償。于是隊伍在離開時留下了一封道歉信,并把一床棉絮卷好放在米缸里,用來抵米錢。
一口米缸映照出的群眾紀律,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演變為“三項紀律”“六項注意”,并逐步發展完善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紀律嚴明也成為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個紅薯,不損壞群眾一塊門板,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體現了人民軍隊與舊式軍隊的本質區別。
(摘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