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佩,陳濤,楊佳怡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自2006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進行詳細闡述,尤其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產業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也可以提高農業適度生產經營規模[2]。
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地和農業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山東省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各地區發展差異較大,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依然存在,農業服務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從農業總產值的角度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學者們展開了廣泛討論。韓苗苗等[3]將農業社會化服務分為生產資料服務、產業化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信貸服務、機械服務、保險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等。楊彩艷等[4]認為金融服務、農技服務和機械服務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但若維護管理不當,良好的基礎設施反而會耗費農戶財力物力,進而使得水稻生產效率下降。孫少巖等[5]認為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的集中規模,從而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楊子等[2]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分工效應、技術效應和替代效應等路徑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及農業的規模經營。田紅宇等[6]認為土地流轉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調節可以有效緩解因農戶勞動力質量下降而導致的水稻生產效率降低。魯釗陽[7]、亢志華[8]、廖文梅[9]、盧華[10]等均認為在同等條件下,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越高,就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現有研究集中在一種或多種具體農作物,且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研究相對較少[11]。山東不但是糧食主要產出省,農作物種類也十分豐富。因此,選擇山東省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熵值法、DEA模型以及灰色關聯度,明晰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生產效率的相關影響,評判現階段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制約因素,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12]。
參考前人研究,根據服務功能不同,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分為7種分項服務,選取22項評價指標[13],建立了本研究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測評指標體系(表1)。

表1 農業社會化服務測評指標體系
本研究所用2010—2019年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
1.2.1 熵值法測度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熵值法可以對指標權重進行客觀賦值,相對于主觀賦值法精確度較高,客觀性也更強,可以更好地解釋所得結果,以此來判斷該項指標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
(1)構建矩陣:構建n個事物m個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R=(xij)nm,式中i=1,2,…,n;j=1,2,…,m;n表示樣本個數,m表示指標個數。
(2)初始值無量綱化:首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將無量綱化的末級指標值矩陣記為X′=(x′ij)nm,即統一采取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為標準化區間來進行無量綱化。由于效益性指標和成本性指標數值代表的含義不同,因此用不同算法進行數據處理,把指標的絕對值轉化為相對值,并令。
對于效益性指標:

對于成本性指標:

其中maxXij和minXij分別表示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指標同度量化處理: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樣本中該指標占所有樣本的比重,本文將一年的數據視為一個樣本。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lnPij)。其中,k>0,k=1/ln(n),ej≥0。
1.2.2 基于DEA模型測度農業生產效率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對多投入多產出的多個決策單元(DMU)進行效率評價的方法。BCC模型是在規模報酬可變情況下測算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14]。本研究構建DEA-BCC模型,對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測度。農業生產效率是投入量一定的條件下實際產出與目標產出的比重。將土地、人力、資本等作為投入變量,具體的投入指標為農作物的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業從業人員、農用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農用機械總動力;將農業產值作為產出指標。其效率值越接近于1表示生產效率越高[15]。具體模型如下:


θ為測量的DMU效率;xj和yj分別為第j個DMU的投入量和產出量;λj是DMU的權值;s+、s-為松弛度;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若θ<1,表明DMU缺乏效率;θ=1且s+、s-有一個不為0,表明DMU弱有效;θ=1且s+、s-都為0,表明DMU有效。
1.2.3 利用灰色關聯度測算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 選取灰色關聯度測算單項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聯度。將農業資金服務水平、農業金融保險服務水平、農業科技服務水平、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農業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作為比較序列,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效率、農業規模效率作為參考序列[16-19]。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設序列表達式為:Xi={xi(k)|i=1,2,…,10;k=1,2,…,10},i表示序列數,k表示年份。
(2)由于數據存在量綱和數量級的差異,計算時需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區間化處理即為xi(k)無量綱化處理后的結果。
(3)求序列差、最大序列差(M)、最小序列差(m),對無量綱化后的新序列計算序列差:,(ia=8,9,10;ib=1,2,…,7),ia表示參考序列數,ib表示比較序列數。
依據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測度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計算山東省2010—2019年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總體水平和分項服務水平。結果(表2)表明,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體水平由2010年的2.7606提 升 到2019年 的4.7707,增 幅 達72.81%。隨著“十二五”規劃中“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政策目標的提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山東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總體也呈上升趨勢。

表2 2010—2019年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測度
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各分項服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首先,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農業科技服務上升最快,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對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視以及山東省各級政府引導;其次,農業信息化服務、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基礎設施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增長速度較快,這與我國近幾年不斷加強農業機械化以及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供應服務、銷售服務、加工服務、信息服務密不可分;第三,農業資金服務相較于其他服務水平呈現下降趨勢,表明山東省近十年對農業提供資金已經達到了飽和,農業資金服務并沒有達到預期結果。
采用DEA-BCC模型,將2010—2019年作為10個決策單位(DMU),選取7個投入指標和1個產出指標[20-23],運用Deap2.1軟件對山東省的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測度。結果(表3)表明: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2010—2019年從0.802提高到1.000,增幅為24.69%。農業技術效率基本穩定在最大值1.000,處于相對較高且穩定的水平,說明山東省在農業技術方面接近當前國內最高水平。農業規模效率在2010—2012年平穩遞增,之后快速增長,這與我國近些年實施土地流轉政策以及農業機械化的大力發展聯系密切。規模效率和生產效率的上升趨勢幾乎無偏差,因此規模效率逐年上升是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表3 2010—2019年山東省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測度結果
從表4可以看出各單項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聯度變化。其中對農業生產效率關聯程度最緊密的是農業資金服務,而農業機械化服務排在最后。這表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資金服務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農業資金的運用還是農業資金數額的增加都能為農業提供支持和保障,促進種植規模擴大、種植成本降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表4 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的灰色關聯度
各單項服務與農業技術效率的關聯度排序中,前三位是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資金服務,農業科技服務則排在最后。金融保險服務為農民提供資源和資金,促使農民提升自身生產技術;農業機械化服務為農業生產奠定良好基礎,解放勞動力;農業資金服務能夠為農民提供資金支持,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后顧之憂。
各項服務與農業規模效率關聯度最高的是社會公共服務,農業金融保險服務則排在最后。社會公共服務涉及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科技服務中,無論是農業科研成果的應用還是農業科技人員的增加,都能為農業注入核心力量,提高農業規模效率。
基于2010—2019年山東省級面板數據,運用熵值法測算出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各單項服務水平,運用DEA模型測算出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效率和農業規模效率,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測算各單項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效率和農業規模效率的關聯度并進行排序。結果表明:山東省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近十年不斷提升,單項服務中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農業科技服務增長最快。農業生產效率和規模效率逐年增加,且二者增長速度趨于一致,規模效率的不斷增加是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農業技術效率保持穩定的高水平狀態。單項服務中與農業生產效率關聯度最高的是農業資金服務,與技術效率關聯程度最高的是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與規模效率關聯度最高的是社會公共服務。土地適度規模化發展和土地流轉率的提高,均能有效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能刺激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1)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支持。首先要充分發揮國家大型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扶農支農的帶領作用,在鄉鎮地區增加銀行網點的布局,提高服務質量,降低農業貸款利息,完善小額農業貸款制度,促使農戶獲得良好的信貸服務。其次加大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增加農業保險險種,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為農業生產提供最低保障。
(2)加大資金投入,創新發展模式。加大農業資金在總支出的占比,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模式,重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為農戶提供完備的服務。
(3)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鼓勵創新土地流轉。農村土地規模化可以增加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促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可以降低農戶生產成本,解放生產力,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率和生產效率,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所帶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