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秀
(江西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江西 萍鄉 337000)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高,使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迎來嚴峻挑戰與考驗。當前形勢下,有必要從礦山地質災害的客觀實際出發,創新運用多樣化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法,強化地質環境保護過程控制,全面優化礦山地區生態環境。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江西印山臺水泥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通過掛牌出讓的方式獲得江西省上栗縣蕉源水泥用灰巖采礦權(以下簡稱蕉源礦區),之后該礦區一直未進行開采。江西印山臺水泥有限公司為下一步取得蕉源礦區采礦許可證的工作需要,自行組織技術人員編制了《江西省上栗縣蕉源礦區水泥用灰巖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為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并充分保證礦山企業落實本行業在經濟社會體系中的責任義務,有效促進礦山資源的開發與價值轉化,保障行業發展活力與實效[1]。
根據國家在礦山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結合江西省本地區客觀實際需求,依據《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江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技術要求(試行)〉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5]86號)(以下簡稱《技術要求》),評估區范圍應根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分析確定。據調查,評估區范圍內涉及上栗縣桐木鎮焦源村和雞冠山墾殖場雞冠山分場部分土地,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評估區東北部,主要居民點包括院霞洞(約60人)﹑上新屋(約100人),合計約為160人;評估區內僅分布有鄉道﹑村道;評估區西南部的一個小型水塘,主要用于農田灌溉;根據查詢數據資料,評估區內南部分布有生態紅線保護區;礦山未進行開采,無損毀土地。評估區重要程度為“較重要區”,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相對較大,符合評估標準中的“大型”條件;地質條件的整體復雜系數較高,與評估標準中的“中等”相對應。根據相關評價標準與規范體系,本礦山的地質影響環境評估級別為“一級”[2]。
(1)自然斜坡穩定性。評估區自然斜坡分布較多,本次對本方案適用期內與礦區有關的自然斜坡進行評估。因礦區大部處于山地,且依地勢而建,因此本次主要評估與礦山生產有關的1條自然斜坡XP1。XP1:位于露采場內,斜坡高度約為275m,斜坡坡度為17°~21°。殘坡積層主要為亞粘土﹑砂土,厚度約為6m,下伏基巖主要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石灰巖﹑硅質灰巖巖﹑白云質灰巖,中厚層狀至厚層狀,巖土層之間無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巖石裂隙較發育,強風化帶厚度4m,產狀150°∠32°,斜坡結構類型為逆向坡,裂隙較發育。根據自然斜坡穩定性評估標準,評估結果表明,XP1穩定性好,在自然條件下發生崩滑的可能性較小。
(2)溝谷泥石流易發性。據現場實地調查評估區周邊溝谷較發育,但溝谷短淺﹑多呈“V”形,未發現泥石流地質災害現象。本次調查了1條對礦山設施安全相關的沖溝(CG1),該沖溝位于礦區北部,現根據泥石流形成條件對CG1進行泥石流易發程度評估。參照《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要求》實施細則中泥石流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價表中的影響因素,對調查的沖溝按影響因素逐個對照評判打分,評價結果表明CG1得分評判總分為59,為低易發生泥石流的沖溝,誘發泥石流可能性小。
(3)巖溶地面塌陷。據本次實地調查及訪問,自始至今,本礦山區域范圍內沒有發生過此類問題。巖溶地面塌陷的發生首先取決于巖溶發育程度﹑富水性的強弱,并受水位降低幅度﹑第四系厚度及巖性﹑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程度﹑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等因素制約。根據巖溶地面塌陷形成條件,結合評估區內巖溶發育特征﹑第四系覆蓋情況及采礦工程抽排地下水強度等要素,對評估區巖溶地面塌陷易發性進行評估。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和地災區劃報告,評估區二疊系中統小江邊組(P2m)主要為泥巖﹑泥灰巖,巖溶不發育。本次野外調查未發現區內有巖溶地面塌陷現象。但評估區內巖溶發育區為巖溶地面塌陷較易發區,對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及礦山開采活動有較大安全隱患,應注意加強監測并采取相應防治措施[3]。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析,預測礦山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隨著礦山的開采,礦山將產生大量的廢石土,堆積于廢石場中,導致溝谷中松散物增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溝谷匯水面積較大,強暴雨時可能形成較大洪流,加之評價范圍內地形等各類自然條件的影響,存在增強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可能。由于廢石堆放于工業廣場附近溝谷,這些廢石堆積高度較高﹑方量較大,且結構松散,穩定性較差,在強降雨等作用下可能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危害,危害程度較大,雖廢石堆遠離居民點,但對附近村民及礦山工作人預員等的人生安全依然會造成一定的危險。因此生產建設中需要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有關規范合理有序地排放廢石,并采取“上截下攔”的防治措施。根據(擴界)詳查報告,礦區深部巖溶局部較發育。礦山在開采時應密切注意巖溶的發育情況,制定相應措施,如巖溶發育較大,應采取切實有效的工作,如鉆探﹑物探等,查明巖溶的具體情況,避免因巖溶塌陷造成人員﹑設備的損失。礦山應安排人員定期巡視礦山及周邊,加強對巖溶的監測。因采區在山坡處,巖石富水性弱,含水量貧泛,開采雖然對基巖風化裂隙水含水層產生了破壞,但對區域地下水含水層影響破壞并不明顯,不影響附近人們生活﹑生產用水。因此,整體評判結果為未來礦山開采對含水層的干擾相對輕微。結合現狀分析,未來礦山開采對原有地形地貌有較大的改變,由于露天開采,原始地形地貌將受到嚴重的破壞。為有效遏制對地形地貌景觀﹑生態破壞,使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對開采后采礦場地進行恢復和治理,盡量多地復墾或復綠,改善環境條件。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如何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客觀實際需求出發,合理進行恢復治理分區,更加明確有序地推進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是該項目應予以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根據評估區的實際情況,在深入研判處理各類評價參數的基礎上,設定恢復治理分區的原則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原則,“就大不就小”“整體不分割”的原則,“以人為本”原則,以及按照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治理原則。同時,可根據礦山環境地質條件等,將恢復治理分區細化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重點防治區。
按照上述分區原則結合本礦具體實際情況,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3個防治級別。露采場﹑廢石場﹑礦山道路為重點防治區(Ⅰ區),辦公生活區為次重點防治區(Ⅱ區),其余評估范圍為一般防治區(Ⅲ區)。
(1)重點防治區。露采場主要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為:局部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原有地表植被及地形地貌的損毀和破壞。主要防治措施:清理坡面上的疏松巖土和浮石;做好相應的護坡﹑攔擋措施,修建截排水措施;露采區設置監測標志,重點對本區域范圍內可能出現的邊坡穩定狀態進行監測,對后續巖土位移災害進行精準識別與防控,強化對異常狀態的應對;閉坑后,進行覆土﹑植被恢復工作。廢石場主要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原有地表植被及地形地貌的損毀和破壞。主要防治措施:修建截排水﹑沉淀池設施;修建擋土墻配套設施;閉坑后,進行覆土﹑植被恢復工作。
礦山道路主要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為周邊自然斜坡的穩定性,周邊人工切坡的穩定性,原有地表植被及地形地貌的損毀和破壞,危及礦山生產生活安全。主要防治措施為加強邊坡監測。
(2)次重點防治區。辦公生活區主要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為周邊自然斜坡的穩定性,周邊人工切坡的穩定性,原有地表植被及地形地貌的損毀和破壞,危及礦山生產生活安全。主要防治措施:拆除地表建筑;截排水溝;邊坡監測;閉坑后,進行覆土﹑植被恢復工作。
(3)一般防治區。評估區內的其它區域作為一般防治區。本區域范圍內出現多類型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低,地形地貌等所面臨的潛在威脅相對較弱,對治理實踐方法的要求相對寬松。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為局部地段因人工活動造成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并產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
根據現場調查,預測礦山后期共計損毀土地面積約36.333hm2,損毀土地類型均為有林地﹑旱地,損毀方式主要為壓占和挖損。經過現場實地調查和了解,礦山在開采時使用的運礦道路大部分為利用原有的消防道路,新建道路為礦山露采場經廢石場至分叉路口段(面積約0.964hm2)。礦山在開采完成之后,利用的原消防道路仍將做為消防道路,因此本次“三合一”方案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內容不對該區域進行設計。本方案中保留運礦道路作為消防道路,其他損毀土地單元全部復墾。因此需要進行復墾的面積為34.033hm2。即復墾區面積為34.033hm2,復墾責任范圍面積為34.033hm2。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和“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明確本方案實施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把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實施工作列為礦山管理工作的重點。設立主管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能部門,制定詳細可行的組織保障制度規范,明確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具體職責要求,將地質環境保護的各項細化標準落實到位。摒棄傳統僵化固化組織保障路徑模式的局限性,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礦區關鍵事項之一予以對待。強化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氛圍的營造,在特定范圍內進行廣泛宣教,對員工進行培訓﹑教育,明確落實具體責任。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施工中,可通過招投標等方式,按照項目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嚴格篩選具有本行業相關資質的施工方進行實施,以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的專業性與實效性。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礦山資源開采階段融入地質環境保護理念,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有效銜接。按照事先設定的流程規則,協同推進地質災害治理的設計﹑施工與驗收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管理程序實行。
根據項目工作要求,選派基礎知識扎實﹑有經驗﹑受過相關專業專門訓練的技術人員組成施工部,根據項目實施的整體要求統一開展工作。為礦山地質災害防止與環境恢復等提供性能完善的機械設備與工具儀器等,并充分保證其整體功能,避免因機械設備與工具儀器效能不佳而導致的工作實施缺陷問題。積極運用數字化處理系統等信息化平臺,對各類數據指標與圖形圖紙等進行專業高效處理,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在施工隊伍選擇方面,則應根據行業具體要求,確保施工隊伍具有總承包三級以上資質。加強施工過程監理,關鍵工序聘請相關專家到現場實地考察,結合專家的意見不斷改進施工方法﹑提高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技術水平。依據GB/T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標準的要求,貫徹執行質量管理體系和程序文件。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控制制度規范,爭創優質工程,提升項目實施的質量和效率。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中可能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動態化管理,及時比對分析治理恢復目標效果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差距,并結合《規程及設計》等進行及時糾正,確保最終成果的高質量。
(1)基金計提。為充分保障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質量與土地復墾的整體效果,應根據相關規定,按照基金計提的基本要求,由礦山企業開立專門基金賬戶,執行基金計提的相關要求,并將相關報相關主管部門備案。根據礦種系數等基本條件,定期計提基金,以全面客觀地體現基金的實際使用狀況。編制關于基金計提的相關技術方案,嚴格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規定等,確保基金計提的綜合實效,為全面優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質量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為本項工作的組織實施賦予內在活力。根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項目推進的整體成效,對基金計提的相關實施方法與路徑等及時進行優化調整,并予以核定,避免出現資金浪費與無序消耗等問題。在累計計提基金不能夠對礦山生態恢復形成可靠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則可以本年實際所需費用予以補足。
(2)基金使用。根據“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礦山企業應制定詳細可行的基金使用計劃,明確其具體使用范圍,避免超范圍使用而降低實效。通常情況下,治理基金使用的范圍應包括因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預防與治理恢復支出;因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造成地表植被損毀和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預防與治理恢復支出;因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造成損毀土地的復墾支出;礦山進行開發式治理的支出;與礦山生態修復相關的其他支出。定期對基金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分析,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評價指標,對基金使用范圍﹑過程﹑方法與效果等進行評判,使其能夠準確全面體現基金使用成效,并及時對不規范的基金使用行為進行優化改進,使礦山企業能夠按照特定經費控制要求,完成礦山生態恢復的整體目標任務。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實施完成后,組織專業技術驗收,完成后對基金使用情況進行清算,尚有結余的部分基金可調出基金賬戶。
(3)監督管理。嚴格規范的基金計提和使用監督管理,對于保障基金的整體使用效果具有關鍵作用。對此,應實行專賬管理模式,由礦山企業根據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整體情況,如實記錄棄置費用攤銷情況。制定基金監督管理制度規范,為基金支出與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并按要求編制基金使用年報。對于基金使用的年度性結果報告,則應及時向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行報送。對于報送不及時﹑報送結果存在顯著偏差的,則應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行督促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則依法予以處罰。充分彰顯基金計提及使用的規范性與客觀性,將監督管理的有效作用轉化為基金使用綜合成效的重要保障。
嚴格執行《江西省上栗縣蕉源礦區水泥用灰巖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提出并制定年度實施計劃,管理部門對實施計劃進行審批,企業必須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設計,企業有施工資質且愿意治理與復墾的可自行治理與復墾,但監理必須由管理部門進行委托有資質的監理單位承擔。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工程實施嚴格的招投標與目標責任制度,施工中應進行工程監理,如果工程有重大變更,應進行變更報批,嚴格審核;實行嚴格的工程驗收制度,將階段性驗收與成果性驗收﹑專項驗收與整體驗收等結合起來;嚴格根據《方案》技術規范標準,落實嚴格工程考核制度,做好對項目各個方面的考核。定期向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工程的實施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程進度提出具體的改進和補救措施,確保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工程的全面完成。堅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要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在工程建設中嚴格實行招標制,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擇優選擇施工隊伍以確保工程質量,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工程進度。行政管理部門建立企業信譽檔案,全面記錄礦山企業資金提取使用﹑施工單位工程施工情況等信息,為以后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受傳統固化模式的束縛,當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實踐中依舊存在諸多短板,不利于實現最優化的整體效果。因此,相關人員應立足實際,細化完善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規則方法,積極有效運用地質環境保護的核心策略,精準有效排除各類潛在安全威脅,為全面提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成效奠定基礎,為實現地質環境保護整體質量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