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光勇
(安徽省寧國中學 242300)
信息材料題是高考生物重要題型之一,需要運用大量理論知識分析和解答題目,并在此過程中融入自身思考,并非簡單地論述,因而對高中生綜合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當前很多學生陷入錯誤理念,即學生普遍認為只要背誦知識點就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事實上,如果想要在生物考試中獲取理想成績,就需要在背誦知識點的基礎上拓寬解題思路,夯實基礎知識,提高答題正確率.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從多方面指導學生掌握生物信息材料題解題方法,改變以往錯誤解題理念,深入理解知識的同時提高解題效率.
無論在解答生物信息材料題或其他題型,審題技巧都是無法缺少的存在,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解題要領.學生在解題中應做到細致、認真地審題,為合理分析和解答題目做好鋪墊.如果尚未準確審題就直接解答,唯一且常見的后果就是答非所問,出現嚴重失誤.高中生在審題時需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認真審設問,明確題目具體考查方向和范圍.了解問題考查方向在一定程度可看作判斷問題類型,明確問題屬于原因類或方法類,便于根據題目類型明確解題整體指向和思路.還需明確知識指向,高中生物課程和初中階段相比,涵蓋的知識內容多,且知識更為抽象復雜,需明確問題涉及知識指向才能運用對應的知識分析和解答問題.尤其大部分生物信息材料題需運用具體知識點分析解答,故而需認真細致地審題.一般信息材料題由事件、信息、問題三要素組成材料,有著顯著起點高和落點低等特征,故而學生在審題時需即時學和即時用,快速接受、處理、運用信息.其次認真審材料,通過審題了解材料以及解題中可用條件信息,即先通讀材料,改變以往簡單閱讀材料就直接作答習慣,養成一邊閱讀材料一邊分析學習習慣,為全面且準確解答做好鋪墊.與此同時還需讀準信息,換言之從大量文字材料中提取有利于解答內容,篩除影響正確解答內容.在審查和閱讀材料中需結合與其相關的理論知識輔助解讀,為后續高效作答奠定堅實基礎.
例1研究人員運用一定的技術制備了4種結構完整性不同的某植物的葉綠體.其中葉綠體A雙層膜結構完整、葉綠體B局部雙層膜受損且類囊體稍有損傷、葉綠體C雙層膜瓦解,但有著松散且未斷裂的類囊體、葉綠體D所有膜結構破裂成片段或顆粒.使用含有Fecy或DCIP反應液進行離體培養(Fecy或DCIP替代NADP+為電子受體),統計出的實驗結果見表1,則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表1
A.內囊體破壞會導致光反應速率降低
B.DCIP會消耗掉H+,影響ATP的正常形成
C.有葉綠體C實驗的結果可知無雙層膜阻礙且內囊體松散,可提高光反應速率
D.對比葉綠體A和B的實驗結果,表明雙層膜并不能阻礙Fecy為電子受體的光反應
解析該材料習題以實驗為背景,考查學生對光合作用相關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程度.解答該題不僅需要認真審題,充分吃透題意,積極聯系所學,而且需要根據實驗結論進行嚴謹的推理與判斷.通過對比葉綠體C和葉綠體D的實驗結果可知,破壞內囊體光反應速率明顯降低,A項正確;根據ATP合成的條件可知,若H+不足,會阻礙ATP的正常形成,B項正確;對比實驗結果可知葉綠體C有著最高的光反應速率,因此葉綠體C的條件有利于色素吸收與轉化光能,促進光反應速率的提高,C項正確;對比葉綠體A和葉綠體B的實驗結果,發現當雙層膜受損時光反應速率有所提高,因此雙層膜會阻礙Fecy為電子受體的光反應,綜上分析錯誤的選項為D項.
縱觀高考生物信息材料題,選擇題和簡單題皆有,其中生物信息材料選擇題對比發現前者會較長篇幅,資料涵蓋信息知識點多且關鍵詞相對分散.信息材料題作為高考生物重要組成,歷年考試占據的分值比例較大.由于高中生物考試中信息材料題材料內容和設問較多,答案篇幅較長,大部分學生會出現因做選擇題耽誤做信息材料題時間.對此,學生需要在解答信息材料題時盡可能準確命題類型,隨即有目的審題,由此一來就能節省出足夠時間解答其他題目.例如以下信息材料題則圍繞現實生活問題設置問題.
例2“近年來,在防治稻田蟲害方面采取多種方式,其一通過培育轉Bt基因抗蟲水稻降低蟲害發生率;其二構建稻-萍-魚生態系統,雖然該系統中能存有威脅水稻的雜草、害蟲、病菌,然而活躍的魚類能發揮松土、除蟲、增氧等作用,在紅萍葉片中,含有藍藻固氮,能夠有利于水稻和紅萍生長.除此之外,部分水稻發生蟲害時會產生能夠吸引害蟲天敵的物質,通過吸引害蟲的大量天敵,害蟲消滅.這一關系被稱為三重營養關系.回答以下問題:(1)結合所學認真分析上述系統中的總監關系有哪些?(2)在上述營養關系中,水稻吸引害蟲天敵殺滅害蟲,釋放了什么信息?(3)僅僅依賴Bt基因抗蟲水稻并不能完全解決蟲害問題,分析原因是什么?
解析在解題方面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信息篩選.在材料信息中,主要敘述了和生態學相關的內容,如生態系統穩定以及環境保護等內容.題目中材料信息內容都在于解決防治稻田蟲害等現實中常見問題.共有兩種解題思路,即從生態角度著手借助生態平衡原理和從分子遺傳學角度運用當下先進的轉基因方式.通過分析題干材料能發現很多有效信息,例如構建稻-萍-魚生態系統,雖然該系統中能存有威脅水稻的雜草、害蟲、病菌,然而活躍的魚類能發揮松土、除蟲、增氧等作用,紅萍葉片中的藍藻固氮可有效促進水稻和紅萍生長;通過培育轉Bt基因抗蟲水稻降低蟲害發生率;明確題目類型后梳理相關有效信息就能為后續高效解題做好鋪墊.其次信息題解答.題目信息中提出“在紅萍葉片中,含有藍藻固氮,能夠有利于水稻和紅萍生長”,說明紅萍與藍藻屬于互利共生關系.同時,在水稻田中,雜草和水稻形成競爭關系,其病菌能形成寄生關系.和傳統農業防治害蟲相比,這兩種方式屬于環保類型方式,對環境沒有污染.但是,轉Bt基因抗蟲水稻并不能直接將問題解決,不同生物相互作用.農田中以抗蟲水稻為食的少量昆蟲并將代代遺傳抗性,因此,需要從生態系統某種成分入手解題,如果單一解決問題無法得出最佳答案.從上述分析可得知,對于以現實生活為主的信息材料問題依舊以起點高和落點低特征,采取單一信息題和多段信息題解題技巧,提高解題效率.
高中生物和初中階段相比,無論知識容量和難度均有增大,正因如此考試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需運用不同知識點解析題目.如果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無法區別題目考查哪些知識范圍,自然而然無法明確理論知識應用界限,進而出現因用錯知識點造成失分.生物教師在指導學生把握知識范圍與劃分理論知識應用界限時需盡可能避免擴大和縮小應用范圍現象.縱觀以往解題教學,大部分學生會在解題中慣性翻閱教材知識序列,簡單記憶教材呈現的定理和概念性知識內容,但無法串聯知識,以致于整個解題和學習過程相對枯燥單一,降低解題效率.在高中生物信息材料解題教學中需重視理論知識應用界限,一定程度能枯燥復雜的生物知識簡單化,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解題效率.當前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生物教師普遍應用題海戰術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但學生會因過度刷題而造成思維疲憊,甚至會對生物學科產生抗拒和厭煩情緒,降低學習效率.再加上高中生物學科具有顯著的抽象性特征,部分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時不可避免會陷入思維混亂和迷茫狀態,但生物學科和語文、英語學科相比在于指導學生學會遞進式分析和解決生物問題,當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后就可在分析問題時提升自主思考意識,改變以往過于依賴標準答案現狀,提高解題效率.
例3科研人員經過研究基于雜交瘤細胞,獲得了雙雜交瘤細胞,其能產生雙特異性抗體并且抗體可同時結合兩種抗原.抗體由兩條重鏈和兩條輕鏈構成,其中重鏈和輕鏈被分為恒定區和可變區,兩條重鏈依賴于A1或B1進行組裝(A1與B1相同),重鏈與輕鏈的組裝依賴于恒定區A2、a或B2、b( a和b相同),如圖1所示,因此雙雜交瘤細胞可產生很多種類的抗體,其中有一種抗體能同時和抗原α、抗原β結合稱為雙特異性抗體,如圖2所示,則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抗原α、β注射到小鼠體內引起體液免疫,漿細胞會分泌相應抗體
B.制備雜交瘤細胞時,使用胰蛋白酶處理小鼠的脾臟組織獲得單個細胞后再和小鼠的骨髓瘤細胞融合,經過多次篩選得到兩種雜交瘤細胞
C.誘導動物細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滅活病毒誘導法、電融合法、PEG融合法等
D.圖2中若1為A2,則2、3、4、5、6分別對應a、B2、b、α、β
解析該習題給出的材料較為新穎,看似無從下手,但是只要認真審題,積極聯系所學的知識點,結合給出的選項不難作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C兩項的描述是正確的.因雙雜交瘤細胞的獲得基于雜交瘤細胞,根據雜交瘤細胞的制取過程可知, C項的描述是正確的.根據題干中給出的雙特異性抗體的描述可知若1為A2,則2為B2,a和A2在可變區且結合α,b和B2在可變區且結合β,因此,圖2中的2、3、4、5、6分別對應B2、a、b、α、β,綜上可知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