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武
摘 要:作為有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結構最為完整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的森林生態類型的保護區,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具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典型性、稀有資源不可替代性等特點,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價值和科普價值。為充分發揮保護區的資源優勢,發揮保護區的科普宣教作用,提高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該文介紹了保護區的資源情況和科普宣教現狀,并就提升保護區的科普宣教水平、提高科普宣教成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4-0065-04
Abstract: As a forest ecological type protection zone with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most complete structure of zhongshan wet-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ina, Ailao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s biodiversity, ecosystem typicality, rare and irreplaceable resources, and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protection value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alu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 superiority of the reserve, play the rol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ource situation of the reserv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reserve.
Key words: Aila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education; Suggestion
科普宣教是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提高公民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1]。保護區科普宣教包括科普教育和宣傳教育2個層面。科普教育是保護部門借助大眾傳媒向具有某種普遍特性的群體傳播保護法規、自然知識、生態理念等信息內容的社會過程,以增強保護意識為基礎;而宣傳教育是保護部門向保護區內及其周邊社區開展的多類型宣傳警示性教育,活動內容多是針對保護區和社區存在的問題設計,以解決管護問題為基礎。目前,國外一些自然保護區非常重視科普宣教工作,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我國對自然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進行了積極嘗試,但由于我國自然保護區類型多樣,存在區域人口、經濟、民族、文化等多種差異,導致各個保護區科普宣教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不盡相同,成功的經驗無法復制推廣。因此,本文結合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楚雄州片區的特點和實際,對科普宣教工作的策略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就切實加強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提出了建議,以使人們的被動保護逐步變成自覺的行為,為保護區科學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助推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1 哀牢山保護區情況
1.1 哀牢山保護區基本情況 哀牢山山體高大,縱貫云南中部,是云南省特殊的自然區域之一,具有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堪稱滇中瑰寶。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哀牢山山脈中北段上部,地理坐標為100°44′~101°30′E、23°36′~24°56′N,總面積67700hm2,共涉及云南省楚雄州的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普洱市的景東縣、鎮沅縣,玉溪市的新平縣[3]。
1.2 哀牢山保護區資源情況 哀牢山保護區主要是保護以亞熱帶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林區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區內保存了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結構最為完整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保護區內共有6個植被型、8個植被亞型,19個植物群系;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20屬1813種;有哺乳動物27科63屬86種;有鳥類51科323種;有兩棲爬行動物17科43屬65種[4]。
1.3 哀牢山保護區社區情況 哀牢山保護區共涉及6個縣市的16個鄉鎮,96個村委會,1092個自然村,人口141045人。居住著漢、彝、哈尼、拉祜、傣、白、瑤、回、苗、布依等11個民族,區內村莊、道路、農田農地較多,受交通等自然條件限制,區域總體經濟發展滯后,保護區內及其周邊社區群眾對區內的自然資源存在不同程度依賴。做好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教育引導人們保護自然、愛護自然是歷年來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2 哀牢山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現狀及不足
2.1 現狀 哀牢山保護區自建立以來,針對區內人口眾多、農田道路復雜的實際,保護區管護機構在不斷完善科普宣教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宣教工作。一是借助項目資金,建設了科普宣教展示室、電子宣教屏和宣教廣播等科普宣教媒介,開展了包含法律法規、資源保護、森林防火、生態文明建設等在內的科普宣教活動;二是在保護區周邊校園或鄉鎮街道等人員密集場所,開展了“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地球日”等相關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三是制作了自然保護主題宣傳畫、環保袋、宣傳紙杯等,向社區群眾發放宣傳;四是在保護區周邊主要路口、重要區域設置專題宣傳欄、警示牌等,向過往群眾進行開放式宣教;五是劃分片區,職工入戶對社區群眾開展包保宣教。
2.2 不足 近年來,哀牢山保護區在探索有效的科普宣教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
2.2.1 科普宣教經費緊缺,人才技術力量薄弱 保護區開展科普宣教工作所需的業務經費未能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工作經費得不到持續保障,科普宣教工作難以系統謀劃、持續開展。保護區管護機構科普宣教人員不固定、不專一,普遍缺乏公眾教育方面的技能培訓,尚未組建長期穩定的科普宣教人才隊伍,缺乏現代化的宣傳教育設備,科普教育體系還不盡完善。
2.2.2 科普宣教方法傳統,宣傳手段單一 已開展的科普宣教工作主要局限于保護區內及其周邊的社區群眾,對社區或鄉鎮領導、社會公眾、中高等學校師生等群體的宣教較少,科普宣教的受眾面小、針對性不強。同時,對保護區內及其周邊社區群眾的科普宣教多以發放宣傳單、擺放宣傳展板、播放電子顯示屏等為主要方式,宣教方法和內容較為簡單,深度和廣度不夠,內容缺乏特色和創新,未有效發揮保護區資源的科普宣教作用,社區群眾和社會公眾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仍較粗淺。
2.2.3 科普宣教工作不系統,缺乏綜合性和全局性 科普宣教工作的內容多以保護區相關政策法規為主,宣教主體多以社區群眾為主,宣教形式多以張貼宣傳標語、散發宣傳材料等開放式宣傳為主,沒有編制實施系統的科普宣教規劃,科普宣教體系沒有科學系統構建。
2.2.4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科普宣教工作任重道遠 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還相對較落后,群眾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大,仍然存在一些與自然保護不相符的實際情況。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群眾的生產發展[5],屬地政府和社區群眾對自然保護工作還存在不同看法,部分群眾仍持有消極態度,科普宣教工作還需持續加強。
3 哀牢山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的策略和建議
3.1 策略
3.1.1 科學合理定位保護區 開展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讓受眾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進而保護自然,提高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緩解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與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提高自然保護成效。對保護區科學準確的價值判斷和合理定位是做好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前提。哀牢山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和云貴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區域的結合部位,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貌類型復雜,加之氣候、土壤等條件優越,地形多樣,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富集和植物區系地理成分薈萃之地,是云南省乃至全國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區之一,是地理學、地質學研究的絕佳場地,是西黑冠長臂猿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是科研教學實習的天然課堂,是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開展候鳥遷徙研究的理想之所,有“大自然的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和“南北動物遷徙的走廊”的美譽。哀牢山保護區的資源具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典型性、稀有資源不可替代性等特點,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價值和科普價值。
3.1.2 充分認識保護區的科普宣教資源 科普宣教資源的發掘和利用是影響保護區科普宣教成效的關鍵因素[6]。哀牢山保護區有著豐富的科普宣教資源,一是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區域氣候、豐富的水資源等環境資源;二是有多樣的河流水文景觀、森林生態景觀、湖泊和溪流景觀、人文資源景觀等多種景觀資源;三是有包括森林、群落、生態系統資源、生物個體與物種資源、生物種間關系資源等在內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四是有包括地方風俗習慣、民族宗教信仰、傳統居民生活習性等在內的人文資源。
3.1.3 明確科普宣教工作思路 清晰的工作思路不僅是保護區科學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的核心。哀牢山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應該以借上級黨政之力引導方向、借國家公園建設之機傳播思想、借網絡媒體之勢擴大宣傳、借法律制度之威遏制破壞、借專家學者之智指導發展為工作思路,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科普宣教水平,促進保護區健康有序發展。
3.1.4 準確區分科普宣教受眾 根據不同的科普宣教對象確定不同的科普宣教內容是科普宣教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7]。哀牢山保護區的科普對象不僅要包括諸如保護區周邊群眾、中小學生、轄區各級領導干部、進入保護區考察學習和實習的科研人員或學生等會直接對保護區管理造成影響的社區群眾及社會公眾,還應該包括諸如行政轄區管理人員、保護行業從業人員等在內的公眾人員和包含從事新聞報紙、電影電視、廣播、抖音、微博等在內的媒體人員及含大中專學生、教師、醫生等在內的會間接對保護區管理造成影響的社會公眾。宣教對象則至少應該包括會直接對保護區管理造成影響的社區群眾及社會公眾。對中小學生可以進行自然生態知識科普和自然認知教育,對大中專學生可以進行實踐驗證性科普和自然教育,對普通大眾則可以從提高科學認知方面進行互動式自然科普教育,對專家學者可以進行生物多樣性探索和研究再認知教育。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特性、需求,制定不同的科普宣教策略。
3.2 建議 保護區科普宣教的成效受受眾群體性別、婚姻、年齡、信仰、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地位、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做好哀牢山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直接關系到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3.2.1 建立科普宣教體系,推動科普宣教工作的常態化開展 建立完善哀牢山保護區的科普宣教體系,設置專門的現代化科普宣教中心、科普實習基地,通過建立電子沙盤、動植物模型、智能宣教系統和借助具體的動植物標本等實物開展室內的科普宣教活動,同時通過建設宣傳專欄、宣傳展板、宣傳畫冊、宣傳電子屏等開展對外的科普展示,還可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將保護區宣傳片、警示片等進行推送播出、動態展示。構建系統全面、簡潔明了的解說體系,結合保護區的區域特點和資源情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保護區重要入口設置微信掃一掃、廣播解說等科普宣教點,同時在適宜位置設置體現宣教理念且帶有創新意義的標識、宣傳牌、公告牌等,讓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常態化[8]。結合保護區特點,組織開展參與式科普宣教活動,讓部分自然愛好者親身參與保護區的保護和科普宣教工作,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體驗大自然的魅力和認識自然保護的重要性,親身感受生態保護的緊迫性,進而激發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熱情,帶動身邊的人攜手共同保護大自然。科普宣教是一項涉及面廣的長期性工作,要常態化開展[5],只有長期堅持,社區群眾和社會公眾才會逐漸認識保護自然的作用和意義,才會認可參與自然保護工作。
3.2.2 搭建平臺開展科學研究,為科普宣教助力 借助保護區良好的生態區位及動植物資源優勢,搭建科研、科普宣教平臺。一方面是積極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開展系列調查研究,在為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素材和依據的同時,不斷豐富科普宣教內容,提升保護區的科研監測能力和對外宣教水平;另一方面是借助科研,挖掘保護區資源科普宣教潛力,助推保護區的科普宣教能力提升,使保護區逐漸成為科普宣教的推廣及交流平臺,進而推動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工作開展。再者,在做好保護區科研和科普宣教工作的同時,應該加強部門間的合作[9],深化科研、科普宣教成效。可結合實際編寫部分鄉土自然教育教材,并爭取將教材納入屬地教育部門的教學計劃當中,作為教學參考書在各學校以興趣科普課的形式推廣使用,在填補自然教育教材在當地教育體系上的空白的同時,也將極大地發揮教材的作用,擴大其科普宣教影響面。
3.2.3 創新科普宣教方式,以“雙贏”的取向開展宣教工作 科普宣教工作是長期性、持續性工作。保護區應創新科普宣教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動,在以提高受眾保護和守法意識的同時,還應堅持“雙贏”的取向,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社區群眾生產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保護區保護之間的現實矛盾,通過科普宣教與引導幫扶社區發展多元經濟等結合在一起,形成社會公眾和社區群眾共同支持保護區工作的合力,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形成全民參與自然保護的良好局面。
3.2.4 加強組織領導和經費投入,培養建立科普宣教的人才隊伍 保護區及其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科普宣教的重要性,提高組織領導能力,保障科普宣教經費的投入,培養科普宣教的人才隊伍。一方面應加強與屬地宣傳、教育等部門的聯系,積極開展科普宣教的橫向協作,擴大科普宣教的受眾面,提高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應培養并組建科普宣教隊伍,提高科普宣教的專業化水平,塑造良好的對外形象。同時,應吸收一些專業素質高、涉足領域廣、在生態環保教育和公眾科普方面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團體、學生團隊和自媒體組織參與,為其提供平臺的同時,運用團體的影響力和受眾面提升保護區的科普教育質量及影響力。
4 結語
科學有效的科普宣教是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普宣教工作對保護區的管護管理成效具有重要影響,有效的科普宣教策略和方法是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為此,對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工作的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議,以供各類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參考,以提高保護區的精細化管理和科學化管護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盛榮,胡崇德.自然保護區開展社區保護教育的策略分析——以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為例[J].防護林科技,2011(3):76-78.
[2]聶潤娟.廣東省林業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系統評估[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8.
[3]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自然保護區[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4]徐永椿,姜漢僑.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報告集[M].昆明:民族出版社,1988.
[5]王亮,楊增武,任廷鋒,等.安西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宣教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4):297-299.
[6]鄧江宇.分析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資源與應用[J].生態環境保護,2017(10):177.
[7]王義忠.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遵循的原則和發展對策——以安徽省皇甫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安徽林業科技,2018,44(6):30-32.
[8]張瀟.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科普宣教設計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7,145(4):80-81.
[9]陳箐箐,陳粵超,張葦.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模式探討[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4,10(1):27-29.
(責編:徐世紅)
394850033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