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志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小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穩增長、惠民生、保就業、防風險、促改革的中堅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其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聚焦核心主業,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已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載體,成為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堅實保障,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來源。
疫情期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2020年3月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復工率達到98%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復工復產。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揮好其補鏈、固鏈、強鏈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且處在產業鏈核心位置,是轉變經濟結構和布局未來產業的戰略重點,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首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構成了未來產業生態雛形,其自身增長能力已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另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為其他中小企業轉型提供借鑒,對整體產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進一步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有助于發揮經濟系統優化作用和整體帶動效應,使全社會資源更有效配置,通過存量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新發展格局的行穩致遠關鍵在于我國經濟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尤其是產業發展實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強,有助于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補短板”“鍛長板”,已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穩定器。在“補短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做技術攻關,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競爭力。
創新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靈魂,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企業和產業都將經歷解構和重構過程。相比于大企業,中小企業業務專注單一,在創新上更靈活,也更具經濟發展適應能力。
“專精特新”面臨的制約因素
當前,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障礙。
第一,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體系,政策力度精度有待提升。從體制機制角度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從市場結構角度看,國內市場開放的老問題仍待解決,國內市場壟斷的新問題也日益凸顯,市場結構的新老問題影響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從配套服務角度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存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樣面臨眾多中小企業融資共性難題。
第二,應用基礎研究服務中小企業能力不足,重點領域研究有待加強。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常表現出成長乏力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機制跟不上企業發展要求。一方面,我國尚未形成基礎研究支撐體系,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產學研用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技術創新協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短板導致我國在重點領域的研究難以突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國際上的長期競爭力面臨不確定性。
第三,“數字鴻溝”帶來轉型動力能力不足,數字轉型路徑有待探索。由于數字化轉型投資周期長、成本高,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相對匱乏,試錯成本和轉型風險較高,常面臨“一轉就死、不轉等死”的難題,中小企業“數字鴻溝”有擴大趨勢。
第四,創新生態體系中主體間協同不足,開放共享機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動當地創新發展的舉措上存在誤區,忽視了對當地中小企業的科技服務。另外,科技創新共性問題重視不夠,基礎性和行業共性問題缺乏統一的服務機構,中小企業常面臨“從頭干”問題,創新發展基礎平臺搭建有待增強。
“專精特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也在創新,未來我國應從體制機制、基礎投入、營商環境和數字賦能四個方面重點著力。
一要優化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夯實創新發展制度保障。首先要樹立創新生態觀,轉變持續至今的創新要素競爭思路,同時要轉變管制型治理方式,以強化監管的治理方法替代過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其次,要發揮好人才評價制度的指揮棒作用,加快推進科研機構創新體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發創新的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提高科技產出質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區也應因地制宜推進專項服務,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典型模式。最后,構建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保護中小企業權益的支持體系,激發地方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傳統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二要注重基礎投入,強化平臺建設,形成有活力的創新生態。一方面,要注重原始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重點培育處于關鍵“生態位”的企業和組織,增強創新生態穩定性和競爭力。
三要改善營商環境,強化產權保護,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在軟性制度環境上,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產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暢通企業的維權渠道,同時加強反壟斷力度,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家的保護,建立容錯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在組織創新資源上的作用。
四要加速數字賦能,強化升級改造,推動傳統企業提質增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關注增量培育,還要重視傳統中小企業的升級改造,通過數字化技改和平臺化服務賦能推動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能力,助力傳統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成長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內外合力”加速數字賦能中小企業升級改造,走向“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349050033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