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兜





2022年的春節是哪一天呢?我們來看看日歷,哦,是2月1日(正月初一)這一天。再仔細看看,在這一天之后,還有兩個節氣呢,它們都跟春天有關。又是一年春來到,關于節氣的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二十四節氣
在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人們通過對天文、氣候等進行長期觀察,總結了一定的變化、規律,從而能夠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這些變化和規律就是節氣。到漢代時,二十四節氣得以確定,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的分類
二十四節氣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六種:季節類節氣,反映季節變化;天文類節氣,通過太陽高度的變化,表示晝夜的長短;降水類節氣,根據降水的季節、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性質和程度來命名;物候類節氣,表現在天氣的影響下,動植物和農作物發生的變化以及相應的農事活動;水汽類節氣,主要通過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汽,來表現氣溫的下降程度;氣溫類節氣,表現天氣的炎熱和寒冷程度。我們隨后要講到的“立春”和“雨水”,就分別屬于季節類節氣和降水類節氣。
七十二候
所謂物候,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比如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候鳥的遷徙,某些動物的冬眠等)與季節氣候的關系。在我國古代,為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便規定了每三候為一個節氣,全年二十四節氣共計七十二候,每一候都有屬于它的物候現象。
立春
立春在每年公歷的2月3日至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傳統的觀念里,立春是春季的開始,代表大地回春、萬象更新。
古人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這個時候春風送暖,大地解凍;二候蟄蟲始振——蟄居的動物們感受到了暖意,也開始舒展身體;三候魚陟(zhì)負冰——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兒向水面高處游動,還沒有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像被魚背頂著一樣漂浮,很有畫面感吧?
立春的習俗有很多,比如舉行拜神祭祖的迎春儀式;比如農民會鞭打用泥土做的牛,將其打碎后,大家再爭搶,俗稱“打春”或“搶春”,有催牛耕田,不要誤了農時之意。在立春當天吃春餅、春卷也是多地的風俗,還有的地方有“咬春”一說,買來一個大蘿卜,咔嚓一口咬下去,既為迎春,據說也有解除春天困乏的意思。
雨水
雨水一般在每年公歷的2月18日至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看字面就能理解,雨水時節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相對增多。同其他節氣一樣,雨水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的農耕文化,這個時候,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有益,正所謂“春雨貴如油”。
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天氣轉暖,水獺也開始活躍了,它們將捕到的魚擺在岸邊展示,就像人類祭祀時擺祭品那樣;二候雁北歸——秋天時飛往南方越冬的大雁,這個時候也飛回北方了;三候草木萌動——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慢慢抽出新芽,漸漸地,期待萬物生長。
雨水時節的天氣情況其實是變化不定的,用“乍暖還寒”這個詞來形容比較恰當,甚至還可能出現“倒春寒”現象——前期天氣轉暖了,后期冷空氣又跑來“湊熱鬧”,氣溫驟降。
雨水前后的農歷節日一般為元宵節,也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因此被稱為元宵節。在元宵節這天,民間有吃元宵、鬧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
35035003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