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平 鞏佃濤 郭兆松










摘要:對山東某含碲難浸金礦石進行了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試驗研究,考察了磨礦細度、初始NaOH質量濃度、預處理時間及通風量等因素對浸出指標的影響,并進行了生產實踐。結果表明:采用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聯合工藝,在磨礦細度-0.074 mm占96 %、礦漿濃度33 %、初始NaOH質量濃度50 g/L、攪拌轉速700 r/min、預處理時間16 h等最佳條件下,小型試驗及生產實踐均可將該含碲難浸金礦石金浸出率由40 %左右提高至80 %左右。研究結果對提高此類含碲金礦石回收利用價值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難浸金礦;碲金礦;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聯合工藝
中圖分類號:TD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277(2022)02-0090-04
doi:10.11792/hj20220216
山東某金礦原礦為貧硫化物碳酸鹽型、微細浸染型含碲難浸金礦石[1-2],原礦中金礦物嵌布粒度微細,約有30 %的金賦存于碲金礦中,同時金與脈石礦物關系密切,礦石泥化嚴重,全泥氰化金浸出率40 %左右,單一浮選回收率也僅有60 %左右[3-4]。為提高金回收率,本文對該金礦石進行了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聯合工藝試驗研究,并獲得了較好試驗結果。
1 礦石性質
1.1 化學成分及碳物相分析
原礦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原礦碳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1可知:該礦石中金品位13.73 g/t、銀品位15.81 g/t,可在選冶過程中綜合回收;Cu、Pb、Zn、Fe等元素含量均較低,無回收利用價值。
由表2可知:原礦中有機碳品位0.51 %,對金的氰化回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1.2 礦石礦物組成
原礦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另有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絹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礦石礦物組成分析結果見表3。
1.3 金礦物嵌布特征
原礦中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碲金礦、金銀礦和銀金礦(見表4)。根據光片鏡下鑒定并配合人工重砂分析,該礦石中金礦物粒度以微、細粒為主,其中<0.010 mm占44.52 %,0.001~0.037 mm占51.06 %,>0.037 mm占4.42 %。金礦物嵌布狀態以粒間金為主,占58.83 %;其次為裂隙金,占22.53 %;包裹金占18.64 %,其中脈石礦物包裹金占12.19 %,硫化物包裹金占6.45 %。
2 試驗結果與討論
該礦石屬于含碲難浸金礦石,金礦物粒度微細,需經細磨才能達到單體解離,且氰化浸出時含碳基質會吸附已溶金,產生“劫金”作用。前期試驗結果表明:該礦石常規全泥氰化金浸出率不足35 %,采用Pb(NO3)2、H2O2、NaClO3等預處理后,金浸出率也僅為40 %左右。
針對碲金礦在堿性溶液中的浸出特性,對原礦進行了常溫常壓下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工藝試驗研究,分別考察了磨礦細度、初始NaOH質量濃度、預處理時間及通風量對金浸出率的影響[5]。試驗流程見圖1。
2.1 磨礦細度
為了考察不同磨礦細度對強堿預處理效果的影響,對原礦進行了磨礦細度試驗,磨礦細度-0.074 mm占比分別為80 %、85 %、90 %、93 %、96 %、99 %,控制強堿預處理其他條件為礦漿濃度33 %、初始NaOH質量濃度50 g/L、攪拌轉速700 r/min、通風量0.025 m3/h、預處理時間20 h。強堿預處理結束后對礦漿進行固液分離,預處理渣經清水調漿后進行氰化浸出,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磨礦細度-0.074 mm占比由80 %提高到96 %,經強堿預處理后金浸出率呈上升趨勢;當磨礦細度-0.074 mm占比超過96 %時,繼續提高磨礦細度對金浸出率影響較小。綜合考慮,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6 %。
2.2 初始NaOH質量濃度
在磨礦細度-0.074 mm占96 %的條件下,控制強堿預處理礦漿濃度33 %、攪拌轉速700 r/min、通風量0.025 m3/h、預處理時間20 h,通過調整NaOH添加量考察初始NaOH質量濃度對強堿預處理效果的影響。強堿預處理結束后對礦漿進行固液分離,預處理渣經清水調漿后進行氰化浸出,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礦漿中初始NaOH質量濃度對強堿預處理效果有較大影響,隨著初始NaOH質量濃度的增加,金浸出率逐漸升高;當初始NaOH質量濃度超過50 g/L時,金浸出率增加趨于平緩。考慮藥劑成本,確定強堿預處理初始NaOH質量濃度為50 g/L。
2.3 預處理時間
控制磨礦細度-0.074 mm占96 %、礦漿濃度33 %、初始NaOH質量濃度50 g/L、攪拌轉速700 r/min、通風量0.025 m3/h,考察預處理時間對強堿預處理效果的影響。強堿預處理結束后對礦漿進行固液分離,預處理渣經清水調漿后進行氰化浸出,試驗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強堿預處理初期,隨著預處理時間的增加,金浸出率增幅顯著,強堿預處理16 h時,金浸出率提高至79.97 %;當預處理時間超過16 h時,金浸出率增加趨于平緩;再延長預處理時間對提高金浸出率效果不明顯。綜合考慮,預處理時間以16 h為宜。
2.4 通風量
控制磨礦細度-0.074 mm占96 %、礦漿濃度33 %、初始NaOH質量濃度50 g/L、攪拌轉速700 r/min、預處理時間16 h,考察通風量對強堿預處理效果的影響。強堿預處理結束后對礦漿進行固液分離,預處理渣經清水調漿后進行氰化浸出,試驗結果見表8。
由表8可知:在不強制通風的條件下,因浸出槽攪拌轉速較低,預處理過程自然吸氣量較小,強堿預處理后金浸出率僅有54.26 %;隨著通風量的增加,金浸出率也隨之提高,通風量升至0.025 m3/h時,金浸出率提高至80.04 %;通風量繼續增加,金浸出率提高并不明顯,并且礦漿翻花嚴重,空氣利用率較低。綜合考慮,強堿預處理過程通風量以0.025 m3/h為宜。有資料[6]表明,碲金礦在堿預處理過程中需要O2參與反應,試驗結果也證明了通風量對強堿預處理效果的重要作用。
2.5 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閉路循環試驗
在條件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原礦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閉路循環試驗。試驗流程見圖2,高堿濾液中硅酸鹽質量濃度變化見圖3,氰化浸出試驗結果見表9。
由圖3可知:原礦中的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硅酸鹽,前3次循環時硅酸鹽溶解較快,3次循環后,硅酸鹽溶解趨勢變緩。
由表9可知:強堿預處理后高堿濾液循環利用對最終氰化浸出指標影響較小。
3 生產實踐
自2020年4月,該礦采用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聯合工藝處理該含碲難浸金礦石,共計處理礦石7 563 t,原礦金品位平均為11.56 g/t,浸渣金品位平均為2.34 g/t,金浸出率為79.77 %,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產指標見表10。
4 結 論
1)山東某金礦石中金品位13.73 g/t,礦石屬貧硫化物碳酸鹽型、微細浸染型含碲難浸金礦石,金礦物粒度以微、細粒為主,碲金礦中金占29.60 %。原礦中金與脈石礦物關系密切,礦石泥化嚴重,全泥氰化金浸出率為40 %左右,單一浮選回收率也僅有60 %左右。
2)采用強堿預處理—氰化浸出聯合工藝,在磨礦細度-0.074 mm占96 %、初始NaOH質量濃度50 g/L、預處理時間16 h、通風量0.025 m3/h、攪拌轉速700 r/min的條件下預處理后氰化浸出,金浸出率可達80.04 %,高堿濾液循環使用對預處理效果無不良影響。
3)生產實踐中共處理礦石7 563 t,原礦金品位平均為11.56 g/t,浸渣金品位平均為2.34 g/t,金浸出率為79.77 %,表明強堿預處理對含碲金礦石的預處理效果明顯。研究結果對提高此類金礦石浸出率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邱檢生,王德滋,任啟江,等.我國首例碲金型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山東平邑歸來莊金礦床[J].地質與勘探,1994(1):7-12.
[2] 李增勝,吳敏,侯明蘭,等.山東歸來莊金礦床Au2-xTe的發現及其成因探討[J].地質論評,2015,61(增刊1):339-340.
[3] 姜濤.含碲金礦石的氰化浸出研究[J].湖南有色金屬,1990,6(5):31-34.
[4] 汪景歧,張承泰.含碲金精礦氰化浸出的試驗研究[J].黃金,1996,17(5):28-32.
[5] 孟宇群,吳敏杰,宿少玲,等.難浸金礦常溫常壓強化堿浸預處理新工藝[J].有色金屬,2003,55(1):43-47.
[6] 薛光,于永江,薛元昕.提高含碲金精礦中金、銀氰化浸出率試驗研究[J].黃金,2010,31(8):35-37.
39505003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