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旭東/四川省九寨溝縣漳扎鎮農業農村事務中心 623400
仔豬水腫病俗稱小豬搖擺病;斷奶仔豬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養豬生產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本病是由部分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病,多發于斷奶1~2 周后的仔豬。此病常常突然發生,致死率高達90%以上。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病,運動共濟失調,驚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頭部水腫。剖檢變化為頭部皮下、胃壁及大腸間膜的水腫。發病多是營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一般局限于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于春季和秋季,特別是氣候突變和陰雨天氣多發,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飼料單一或喂給大量的精飼料也存在很大關系。
豬水腫病是由腸道內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是一種急性散發性傳染病。本病特征為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以及胃壁、腸系膜和全身水腫。此類大腸桿菌在哺乳期間即有少量存在于仔豬腸道內,在遇到適當的誘因下,產生毒素,毒素量達到一定程度,引起仔豬發病,甚至死亡。此病潛伏期很短,死亡率很高。急性病豬5~6h 即死亡。
2.1 最急性型本型少見,突然發病,臥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極度困難迅速死亡,多數見不到癥狀,突然死亡,病程僅1~2h,常來不及治療。
2.2 急性型本型多見,常為急性發病,有的食欲減退或完全停止,體溫一般正常,個別體溫可高達40.5℃~41.5℃,共濟失調,無目的亂沖、亂撞或作轉圈運動,形如醉態,有的兩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臥,突然向前猛躍,不能站立或爬行,強迫行走時,四肢亂蹬。有時發生嘔吐,皮膚有水波動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瞼嚴重水腫,頸部、頭部發“胖”或水腫,其次是神經癥狀:精神迷亂、共濟失調,肌肉震顫,口吐白沫。病程一般12~24h。
2.3 慢性型本型少見,頭部、眼瞼水腫明顯,常腹瀉或便秘,呼吸困難,精神萎頓,臥地不起。病初時及時對癥治療可痊愈。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d。
病變主要是胃壁、結腸腸系膜、眼瞼和面部以及頜下淋巴結水腫。
眼瞼水腫,水腫液為無色透明的膠凍樣狀。有時于顳部、下頜間、后頸、股前及腹股溝等皮下也能見到水腫。鼻黏膜有散在出血點。
胃腸壁水腫,水腫主要發生在幽門附近的胃大彎部,嚴重的可擴展到食道和整個胃底部,賁門部水腫尤為明顯,水腫部位明顯變厚,胃底彌漫性出血,大結腸和盲腸也常見同樣的水腫,小腸水腫發生率低且程度也輕。部分發病豬不表現明顯的胃壁水腫,而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變化,在臨床上出現下痢,剖檢胃腸黏膜分泌的黏液顯著增多,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出血點。隨后可逐漸出現胃腸壁水腫。
結腸袢腸系膜呈透明膠凍樣水腫,充滿于腸袢間隙。全身淋巴充血水腫,有時還有出血,以腸系膜淋巴結的水腫為最嚴重。
臨床有神經癥狀的豬腦干部有腦軟化灶,并且兩側對稱發生傾向。
有時可見心外及呼吸道黏膜處有少數出血點,肺充血水腫,腎周圍組織水腫。脾臟稍腫大,有時可見腦膜水腫,腦干部有兩側對稱的軟化灶,其他組織未見明顯病變。
4.1 傳染源細菌多在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腸道內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大量繁殖,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和周圍環境。
4.2 易感動物主要發生于42~105日齡斷奶前后的仔豬,有時小至數日齡,大至4 月齡也偶有發生。體格健壯、生長快的仔豬最為常見,一般局限于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
4.3 傳播途徑病菌通過糞便被排出體外,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健康仔豬。
4.4 流行特點該病在九寨溝縣境內呈零星散發,病死率較高,一般只限于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有時散發。在豬群中發病率10%~35%,但各群、各時期有差異。春秋產仔季節發生較多,一般每年3~5 月為發病高峰期,以后逐漸減少。同年8~10 月又有所回升。在仔豬群中,部分仔豬常突然發病,迅速死亡。在某些豬場觀察,大多是體格健壯、營養良好的仔豬發病。總的趨勢是發病率差異較大,致死率高(50%~90%),一般不廣泛傳播。集約化飼養、氣溫變化、飼養條件改變、免疫狀態和其他感染因素的存在等可誘發該病。
要求養殖戶不引進帶菌的種豬,仔豬。每批仔豬轉入前和轉出后,應把豬舍、門窗、墻壁、地面等用水沖干凈,再用2.5%的氫氧化鈉噴灑消毒,以噴濕為宜。母豬轉入產仔舍前3d,用0.5%的高錳酸鉀或者1∶600 百毒殺噴灑消毒,也可用“衛康”按1∶1000 稀釋對豬舍進行沖洗或噴灑消毒。母豬產仔后每天清理一次糞尿,適當光照,保持產仔舍的干燥與清潔,每隔2d 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一次,有利于殺滅圈舍及周圍環境的致病菌。
在母豬臨產前20d,分別肌肉注射仔豬大腸桿菌三價滅活苗,每次每頭2mL,以增強母豬血清和初乳中大腸桿菌的抗體。懷孕母豬臨產前第7d 和第2d,分別肌肉注射豬水腫抗毒注射液10mL,可確保所產仔豬85.71%得到保護。加強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并在飼料中添加0.2%的金霉素飼喂。
加強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提早補料,訓練采食,使斷奶后能適應獨立生活;斷奶不要太突然,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喂量逐漸增加,防止飼料單一,增加維生素豐富的飼料;病初投服適量緩瀉鹽類瀉劑,促進胃腸蠕動和分泌,以排出腸內容物,常用的抗菌藥物也可應用。杜絕仔豬暴食現象,這樣有助于消化不良和減少大腸桿菌的繁殖。
仔豬生后哺乳之前,給仔豬口服0.1%的高錳酸鉀2~3mL,以后每隔5d 再喂飲一次。3~5 日齡飲用淡鹽水,7 日齡飼喂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以促進器官發育,適量增加粗纖維飼料。
仔豬35~40 日齡斷奶為宜。斷奶前1~5d 逐漸減少喂乳次數,嚴禁突然斷乳。調整飼料配方,增加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飼料應多樣化,保持飼料新鮮潔凈。斷奶初期補料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斷奶后限喂一周青飼料,逐漸增加精飼料。
斷奶后一個月內,每 100kg 飲水或飼料中加 1~2kg 食醋或檸檬酸,以提高胃內酸度。定期給予金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磺胺類、維生素 B 粉等藥物,對防治仔豬腹瀉和水腫病有明顯效果。
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用1mL;或奧星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0.1mL,肌注,每天2 次,連用3d。
力克舒注射液5mL~10mL 加強力水腫靈注射液5mL,分別肌注,每天2 次,連用3d;或豬水腫抗毒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0.1g,肌注。
10%磺胺嘧啶鈉 20~40mL,肌注或用 50%葡萄糖液 500mL,紅霉素50~100 萬單位,維生素C 300mg,一次靜注,每天 2 次,連用 3d。
硫酸鈉或硫酸鎂按體重 1g/kg,大黃末 6g,拌料喂服;同時按每千克體重用土霉素 40mg,口服,1 次/d,連用3d。
20% 磺胺嘧啶鈉注射液20~40mL 維生素B1 注射液2~4mL,2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一次靜脈或腹腔注射,每日1 次,連用2~3d。
慶大霉素5~10 萬單位,黃連素5~10mL,肌肉注射,2 次/d,連用2~3d。
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致病菌均能產生腸毒素,致病性極強,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可初步確診,再通過病理剖檢等變化進一步進行確診。
對于未發病的情況,用2.5%氫氧化鈉溶液或用0.5%高錳酸鉀溶液等對圈舍、門窗、地面和周圍環境進行噴灑消毒,及時清掃圈舍保持圈舍干燥,在斷奶仔豬的日糧中定期添加金霉素、磺胺類藥物等抗生素,同時加強飼料管理如在日糧中添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飼料,防止飼料單一,對母豬產前進行肌注仔豬三價滅活苗,同時加強母豬的飼料管理。
對已發病的情況及時采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嚴格遵循強心補液的原則,如口服補液鹽或5%葡萄糖,也可用痢菌凈、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藥物進行治療。
本病發病急,致死率高,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死亡,可見,除了要做好防治工作外,更重要的是針對發病誘因做好飼養管理工作,減少發病幾率。通過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