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慶/安徽省蕪湖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2410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嚴重的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對仔豬的危害比較大,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有些豬場仔豬的發病率率可能達100%,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任何年齡和品種的豬都能染病,主要的癥狀為腹瀉,脫水死亡,為此養殖戶應該高度關注該病,做好日常的防控工作避免傳染性胃腸炎的擴散。
1.1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特征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是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任何年齡和品種的豬都能染病,對妊娠期的母豬和仔豬的危害比較大。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季節性明顯,主要出現在秋冬和冬春的交替季節。染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在飼養管理水平差的養殖場很容易感染該病。飼料和水資源很容易受到病毒的污染,之后通過消化道進入到健康豬的體內,從而染病,傳播速度比較快,一些染病豬在康復之后可能持續排毒,并且持續2~8 周左右,對仔豬的危害比較大,尤其是10 日齡以內的仔豬。
1.2 臨床癥狀通常情況下,豬傳染性胃腸炎有一定的潛伏周期,為16~17h,發病之后可能迅速的擴散和蔓延,導致養殖場的其他豬只患病。通過臨床調查分析研究,不同的生豬染病之后的臨床癥狀可能會存在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2.1 仔豬染病后的癥狀仔豬染病之后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和嘔吐,有些仔豬的糞便中出現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如果仔豬腹瀉比較嚴重的話,經過2~7d 可能脫水死亡,死亡率高達100%。如果2~3 周齡的仔豬患病,臨床癥狀比較明顯,主要為腹瀉,但死亡率比較低。此外斷奶后的仔豬也可能染病,排除灰色或黑色的糞便,通常情況下不會死亡,一些斷奶仔豬的嘔吐癥狀明顯,經過7~10d 腹瀉停止,直接影響仔豬的健康生長,導致仔豬的生長發育不良。
1.2.2 成年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通常情況下,成年豬染病之后的臨床癥狀不明顯,癥狀比較輕,表現為食欲不振,伴有嘔吐的現象,出現水樣的腹瀉,有些患病豬的糞便呈現灰色或者褐色,體重下降和消瘦。如果哺乳期的成年母豬染病泌乳量減少,甚至停止,腹瀉持續1 周左右,死亡率比較低。
2.1 生物制劑治療可以選擇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等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即可,連續用藥7d。
2.2 輔助性治療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為了預防仔豬脫水,應該口服補液鹽,主要成分為各種晶體類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氯化鉀、氯化鈉等,每天服用2 次即可,連續用藥3d,還能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平衡體內的酸堿環境。
2.3 康復治療如果哺乳期的仔豬發病,可以采用抗凝全血治療方式,每次5mL 左右,如果是斷奶仔豬,每次10mL 左右,每天用藥1 次即可,連續用藥一周,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對癥下藥在發現豬傳染性胃腸炎病例之后,要做好隔離措施,并且對圈舍徹底的消毒處理,然后選擇生物藥劑配合治療,能夠提高豬群的整體免疫力。應該結合患病豬的身體狀況和染病的程度選擇對癥下藥,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2.5 選擇抗生素治療可以為患病豬注射抗生素,包括復方青霉素,能夠有效的預防繼發感染,并且配合使用抗病毒制劑,如雙黃連注射液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
2.6 中藥治療在患病豬的病情穩定之后,為了更好的鞏固病情,可以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將抗病毒和治療腹瀉的中藥按照一定的比例煎煮,兌水之后給豬群自由飲用。此外,也可以配合使用穿心蓮肌肉注射,每天1 次即可,連續用藥3d,可以起到很好的鞏固效果。
3.1 加強日常的管理在日常養殖的過程中,要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加強對環境的控制,因為養殖環境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養殖環境空氣流通并且干凈,會給豬群營造健康的生長空間,會減少病菌滋生的可能性,降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概率。為此,應該做好養殖場的衛生管理和消毒通風工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對豬舍的衛生管理,定期清掃,及時的清理豬群的排泄物,避免因為細菌滋生而造成的感染而誘發傳染性胃腸炎,將疫病滅殺在萌芽狀態。
第二,做好豬舍內部的消毒工作,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做好養殖場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也能夠減少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概率。
第三,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對策,選擇科學的養殖技術,能夠及時的清理變質的飼料,保證飼料的營養均衡性,針對體質差和抵抗能力比較差的豬要適當的添加精飼料,提高免疫力。
第四,要定期觀察豬群的采食情況和運動情況,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的處理。此外,還要保證飲水的干凈衛生,減少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概率。
3.2 做好疾病的預防應該加強對豬群的飼養管理工作,采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第一,在喂養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減少食物的供應量,減少胃腸道負擔。第二,針對易感豬群,應該提高傳染性胃腸道疾病的抗病能力,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群的繁殖,從而提高豬群的整體抗病能力。
3.3 加強養殖場溫度和濕度的管理養殖人員應該控制好豬舍的溫度和濕度,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證光照充足。發現疑似患病豬之后要立即隔離,將其轉移到干燥和溫暖的環境中,將養殖場內的溫度控制在28℃~32℃。除了需要隔離患病豬之外,還應該限制人員的流動,禁止人員和患病者接觸,切斷傳播途徑和傳染源。
3.4 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養殖場應該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在上一批豬出欄之后要徹底的清理圈舍,并且空欄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飼養下一批母豬或仔豬,該種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直接出現交叉感染,影響其他健康豬的生長。
3.5 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通過臨床實踐研究顯示,通過疫苗接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養豬場應該結合自身養殖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尤其在豬傳染性胃腸炎高發季節可以通過口服或者鼻內注射的方式進行疫苗的免疫注射。如果妊娠期的母豬患病,也需要接種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在分娩前的10~15d 進行,控制好劑量,1mL 左右即可。仔豬的體重在10~25kg 的范圍內接種1mL 的傳染性胃腸炎疫苗;仔豬的體重在25~50kg 的范圍內接種2mL 的傳染性胃腸炎疫苗;仔豬的體重在50kg 以上接種4mL 的胃腸炎疫苗,通過預防接種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概率。
3.6 做好引種工作養殖場應該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如果在購買過程中沒有做好檢疫工作,會導致個別豬攜帶病毒,和健康的豬出現交叉感染,導致病情的擴散和蔓延。為此,在引種的過程中,要了解當地疫病的流行病學情況,采取科學的引種方式,必須出具當地的檢疫報告,引進豬種之后需要隔離喂養一段時間,沒有任何問題之后才能混合飼養,避免將該病引進養殖場,造成疫病的擴散和蔓延。
3.7 加強對母豬的飼養管理在母豬生產之前和生產之后,要做好消毒工作,否則會造成仔豬出現腹瀉的問題。做好母豬乳房炎的防控工作,為母豬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保證乳汁的供應。在規?;B殖場中,應該采取封閉式的管理方式,保證圈舍內的溫度和濕度適合仔豬的生長。此外,要做好母豬的疫苗免疫工作,否則病毒會通過乳汁直接傳遞給仔豬,導致仔豬出現傳染性胃腸炎。

3.8 做好隔離措施在豬只感染傳染性胃腸炎之后要立即隔離,避免該病的大范圍擴散和蔓延。隔離完成之后全面徹底的消毒圈舍,為豬群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并且避免疫情的擴散和蔓延。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做好妊娠期的母豬和仔豬的管護工作,對進出圈舍的工作人員徹底的消毒,尤其是對母豬的產房要全面徹底的消毒,可以減少疫病的出現和蔓延。
豬傳染性胃腸炎對豬養殖業的危害比較大,也是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和發病期長的特點,會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影響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豬傳染性胃腸炎是有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臨床癥狀為腹瀉和嘔吐,不同年齡豬只的臨床癥狀存在差異性,如果不能有效的防控該病會造成生豬的大量死亡,為此應該分析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原因,結合流行病學的情況采取科學的防治對策,在防控的過程中堅持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科學的選擇養殖場。豬舍建設的整體質量十分重要,必須要選擇遠離市區和公路的地區,避免環境污染,并且做好圈舍的防潮工作,為生豬營造健康生長環境。第二,做好仔豬的引進工作。通過科學的嚴查能夠篩查出有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患病豬,可以凈化養殖場,從源頭上阻斷疾病的發生,減少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概率。第三,在防治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做好養殖管理工作,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和免疫計劃,在該病的高發期,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減少發病的概率。秋冬季節是該病的高發期,更應該加強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有效地控制該病的發生概率,減少該病造成的不利影響,推動我國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