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彬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安全生產和民生保障執法大隊 443100
牟小冬/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43100
豬痢疾(swine dysentery,SD)是一種嚴重的豬黏液型出血性腸道疾病,對豬的生產具有很大的影響。SD 的造成的患病豬的死亡率和生產性能降低、飼料轉化率和增重指數降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SD 最早于1921 年被首次報道,但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確定豬痢疾短螺旋體為SD 的病原體。SD 主要感染生長期和育肥期的豬并表現出臨床癥狀,一般在患病動物臨床表現未得到改善前,SD 的臨床癥狀可從輕度粘液性腹瀉發展為死亡率為50%~90%的嚴重出血性腹瀉,并且病癥通常會每隔3~4 周出現循環性發生,這與抗生素治療可能有關。SD是在全球豬養殖國家廣泛分布的一種疾病,雖然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報道數據量較少,但在現有的報道中不同地區的畜群SD 的患病率存在較大的差異,發病率在0%~40% 不等。SD的流行率的差異可能與疾病和病原的診斷方法不同,以及各國在豬舍設計、管理和飼養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有關。雖然在許多國家通過使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預防SD,但由于全球對抗生素的使用意識提高以及部分國家禁止使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導致部分豬場出現SD 病情。豬痢疾短螺旋體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的病原體,但該病原也可通過引入亞臨床感染的動物傳播至先前未感染的畜群。
盡管SD 是一種多因素影響的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且研究較少,豬痢疾短螺旋體感染結果受豬日齡、豬群密度、胃酸分泌、感染劑量、飲食結構和感染的菌株有關。
雖然豬痢疾短螺旋體是一種厭氧的病原體,但其能夠在農場環境中存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存活時間受有機物和環境溫度影響。豬痢疾短螺旋體在豬舍環境中能穩定存在,在10℃的土壤中豬痢疾短螺旋體最長可存活10d,在豬糞便中豬痢疾短螺旋體可存活78d。有研究表明,在0℃~10℃溫度下,豬痢疾短螺旋體可在痢疾糞便中存活48d,在25℃的溫度下存活7d,而37℃存活24h。與其他螺旋體相比,豬痢疾短螺旋體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差,如豬腸道螺旋體在土壤中可存在119d,在含有10%的豬糞便的土壤中或豬糞便中均可存活210d。
除病原體外,其他因素在SD 的感染建立和持續存在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豬養殖生產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和預防疾病的決定性因素。從新生仔豬到育肥豬的豬群中,豬痢疾短螺旋體可在感染的母豬體內持續存在,雖然母豬已克服感染病產生了保護性的免疫力,但仍會在糞便中排出豬痢疾短螺旋體并對仔豬造成潛在的感染風險。在這種生產系統中,相鄰豬舍和動物流動將促進豬痢疾短螺旋體在感染的動物傳播至未感染的動物。在存在SD 地方性感染的豬場,主要通過易感豬接觸臨床感染豬、豬痢疾短螺旋體感染的無癥狀攜帶者及糞便。根據畜群免疫狀態和控制SD 所采取的措施動物或所或少都會受豬痢疾短螺旋體感染影響,但豬痢疾短螺旋體主要影響生長期和育肥期的豬。全進全出的引入輸出模式有助于中斷生產階段和連續養殖批次間的豬傳染性疾病傳播。全進全出模式需要對豬舍進行清潔和消毒,在新豬入舍之前空舍一段時間。在一些研究中,該方法能顯著講定SD 發病率及豬痢疾短螺旋體檢出率。全進全出模式的關鍵在于豬舍的清潔和消毒,在消毒劑的選擇時應考慮到豬痢疾短螺旋體的敏感性。常用的消毒劑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有效去除畜群以及圈舍中存在的豬痢疾短螺旋體,除了對豬舍、圍欄和走廊進行徹底消毒外,還應對動物糞便、共用的工具和設備進行消毒。應特別注意的是,豬痢疾短螺旋體可以在糞便中存活很長時間,因此糞便處理時應通過充分排水、干燥和使用生石灰對糞坑進行清潔消毒處理。
生物安全方面對預防疾病的傳播也很重要,該部分包括通過圍欄防止野生動物進入,對進入養殖場地的人員、訪客及車輛等的消毒。養殖場在設計時應考慮飼料和糞便廢料的分別進出口,以免飼料被污染造成畜群感染。此外,新引進的豬應隔離至少3 周以上。最后,與豬飼養管理因素可能是SD 潛在誘因或增加因素。無癥狀的豬可能會在不同圈舍轉移、不同源動物混合、體重或飼料變化等壓力管理程序后出現腹瀉,同時飼養密度和環境溫度也是影響的重要因素。
豬痢疾短螺旋體具有廣泛的宿主定殖能力,豬場的潛在感染宿主包括野生動物和其他動物。野生嚙齒動物是豬痢疾短螺旋體的潛在載體。有多項研究表明,多種鼠類動物可感染豬痢疾短螺旋體并可從鼠類動物傳染給豬,有研究也正是感染豬中的豬痢疾短螺旋體菌株與同一農場中的小鼠和大鼠的菌株具有關聯性。此外,鳥類動物也是豬痢疾短螺旋體重要的貯存庫。許多研究集中于從鳥類中分離豬痢疾短螺旋體和其他螺旋體來確定鳥類攜帶的菌株是否能構成家養畜禽和人類的感染源,并證明了腸道螺旋體通常可存在于野生水鳥物種如綠頭鴨。當腸道螺旋體通過糞便排泄并污染水源時可在鄰近的養殖場之間的疾病傳播和病原體在不同物種動物中遷徙過程并在不同地區擴散發揮重要作用。盡管豬痢疾短螺旋體經常從鳥類動物中分離出來,但豬痢疾短螺旋體在非豬物種中的臨床意義仍不明確。但有研究表明,將從鳥類中分離的豬痢疾短螺旋體菌株在實驗室條件下未成功感染豬。一些昆蟲物種可能攜帶重要的腸道病原體,并對養殖場之間傳播和豬場的生物安全造成威脅。某些昆蟲可攜帶豬痢疾短螺旋體并可成為豬的感染源。豬痢疾短螺旋體已從蟑螂和蒼蠅中分離出來,并在蟑螂感染試驗中感染豬痢疾短螺旋體至少3d 檢測仍為陽性。野豬也是潛在的感染源,并已從野豬體內分離到豬痢疾短螺旋體。除野生動物外,養殖場中的家養動物,如犬,也可能是豬痢疾短螺旋體的宿主。盡管SD 是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的宿主特異性疾病,但其他動物作為易感豬的潛在宿主和感染源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制定防控計劃和實施控制措施時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媒介。
豬飼料構成被認為是影響豬痢疾短螺旋體定殖和出血性腹瀉相關疾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飼料成分和突然的飼料構成變化可增加SD 的發病率。日糧組成對SD 的臨床癥狀的影響可能與其成分的消化率有關,而消化率又可能對腸道微生物菌群構成和平衡產生影響。腸道微生物構成與許多疾病的發病有關,其中豬痢疾短螺旋體與腸道微生物群體中其他致病性的厭氧菌共同作用從而可導致豬發病,并誘導盲腸和結腸上皮出現廣泛的炎癥和壞死。此外,結腸微生物群體的變化可影響豬痢疾短螺旋體的定殖,其中可通過抑制與豬痢疾短螺旋體定殖相關的細菌起到間接抑制作用或直接抑制豬痢疾短螺旋體的定殖。這些對豬痢疾短螺旋體定殖的影響最終可體現在豬在感染豬痢疾短螺旋體出現SD 的臨床癥狀的嚴重情況。然而,飼料成分與SD 相關的機制尚不明確。在豬飼料中添加豆粕似乎是影響SD 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試驗條件下飼喂大量大豆豬顯示出更為嚴重的痢疾癥狀。此外,在飼料配方中添加高比例的豆粕與豬小腸和大腸腹瀉有一定的相關性,但豆粕與SD 易感的確切機制仍尚不明確,推測大豆比例增高可導致后部腸段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最終改變結腸微生物群改變從而導致上述現象。相反,高度易消化的飼料會降低大腸中的發酵活動,這一現象可有助于抑制豬痢疾短螺旋體的定殖,從而防止SD 的發生,但該方法仍存在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飼喂高度易消化的日糧對豬SD 的預防主要是由于大腸中的發酵減少,但通過給豬飼喂高度易消化的日糧來預防SD 的效果差異較大。在部分研究中提出添加高度可發酵的高度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一定程度上可預防SD,但該方法仍需進一步試驗驗證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闡明。總而言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改變飼料構成來預防SD 的可重復性很低,說明飼料配方(包括所用原材料及比例、微生物群組成和其他因素)會產生復雜的影響,最終導致SD 的臨床表現出現較大差異。此外,在日糧中加入理論上具有一定保護能力的原材料可能會增加飼料成本,因此無法在豬日糧配方廣泛應用。此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飼料在SD 發展中的確切作用并找到經濟可行的配方來預防SD。
在全球許多養豬的國家,SD 仍是一種重要的豬傳染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疫苗以及致病菌株的耐藥性導致SD的防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盡管SD 對養豬業的影響很大,但對病原的致病機制和疾病的傳播方式仍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近年來對抗生素藥物的限制使得抗生素替代治療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而飼料和腸道菌群在SD 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通過對SD 及豬痢疾短螺旋體的日益深入,SD 的防控方式想必會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