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3750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飲食方面,對牛肉、牛副食品和牛奶等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多,從而促進我國牛養殖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牛養殖正向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規模化的牛養殖場數量越來越多。但在牛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也有所增加,是制約牛規模化養殖的重要因素。在牛病中,與牛繁殖相關的疾病是一類主要危害成年公牛和母牛的疾病,可造成母牛不孕、流產,公牛精子活力下降、睪丸炎等,從而導致牛出現繁殖障礙,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牛繁殖相關的疾病可由多種原因導致,如飼養管理不當、牛品種不良、相關獸醫操作不當等,但影響最廣、危害最大的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牛繁殖相關疫病。牛繁殖相關疫病是由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可在牛群中傳播,從而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牛規模化養殖場中,為了減少由牛繁殖相關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降低牛群的患病風險,應采取科學的防控措施預防相關疾病。本文對在規模化養殖中與牛繁殖相關疫病的發病特點進行闡述,重點論述了從環境衛生消毒、飼養管理、疫苗接種和配種等方面的綜合性的防控措施,為規模化牛養殖場中繁殖相關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1.1 牛布氏桿菌病牛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屬細菌感染引起的以牛繁殖障礙為臨床特征的疾病,該病還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對公共衛生安全方面可造成嚴重的危害。牛布氏桿菌病的病原為布氏桿菌屬的細菌,包括牛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羊布氏桿菌等,主要危害性成熟的成年牛,造成母牛子宮內膜炎、陰道炎,妊娠母牛流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胎,種公牛睪丸炎和附睪炎,患病牛還可出現關節炎、結膜炎等。牛布氏桿菌病一年四季可發,可通過交配、人工授精、攝入被布氏桿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等途徑感染。獸醫、養殖場養殖人員等相關從業人員可通過接觸患病牛陰道分泌物、流產胎兒等帶菌物從而感染布氏桿菌發病,出現關節炎、肌肉酸痛、發熱等癥狀。
1.2 牛鉤端螺旋體病牛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為多種血清型的鉤端螺旋體,該病同樣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患鉤端螺旋體病的牛可出現不孕、流產和產奶量下降等情況,從而造成經濟損失。鉤端螺旋體主要在病牛的生殖道和泌尿道,因此病牛的尿液和生殖道分泌物中可存在大量鉤端螺旋體,易感牛通過交配、攝入被鉤端螺旋體污染的飼料飲水等方式感染發病。
1.3 牛沙門氏菌病牛沙門氏菌病的病原為腸桿菌科沙門氏菌屬的細菌,其中導致牛出現流產癥狀主要由都柏林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和流產沙門氏菌,該病同樣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沙門氏菌可通過胎盤屏障垂直傳播給胎兒,從而造成菌血癥,導致母牛流產或胎兒死亡。此外,牛感染沙門氏菌后還可出現腹瀉癥狀,犢牛感染沙門菌可出現敗血癥,嚴重時可導致牛死亡。易感染牛可通過與病牛直接接觸、交配和攝入沙門氏菌而感染。
1.4 牛彎曲桿菌病牛彎曲桿菌病的病原為彎曲桿菌,該菌是一種微需氧菌,主要寄生于牛的生殖道,可引起母牛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以及交配后不孕,妊娠母牛流產。患病牛的陰道分泌物、尿液中可存在大量彎曲桿菌,可通過交配、攝入被彎曲桿菌污染的飼料飲水感染。
1.5 牛病毒性腹瀉病牛病毒性腹瀉病的病原為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引起牛出現腹瀉、流產、免疫抑制等。在懷孕早期,母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后可出現流產,在懷孕后期感染進而產生持續性感染的犢牛,該犢牛的可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但免疫力較低,因此容易感染其他病原患病死亡。患病牛或持續感染牛的唾液、糞便、精液等均可存在大量病毒,易感染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病毒發病。
1.6 牛皰疹病毒病牛皰疹病毒病是由牛I 型皰疹病毒感染牛引起的牛生殖道和消化道疾病,引起牛流產的主要為傳染性膿皰炎型皰疹病毒。患病牛的精液、陰道產物、流產胎兒均含有大量牛皰疹病毒,易感牛可通過交配、與患病牛直接接觸感染該病毒。
1.7 牛滴蟲病牛滴蟲病是一種有原蟲性寄生蟲胎兒滴蟲引起的疾病,臨床上表現為胚胎早期死亡,母牛不育、子宮積膿和流產。滴蟲主要在牛的生殖道內寄生,因此易感牛通過交配可感染滴蟲患病。
1.8 新孢子蟲病牛新孢子蟲病是由新孢子蟲寄生于牛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原蟲病。新孢子蟲主要危害母牛,造成母牛流產、產弱胎、產奶量下降。新孢子蟲病一年四季可發,但母牛新孢子蟲病的發病高峰一般在夏季。牛感新孢子蟲主要通過攝入被新孢子蟲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飼料飲水等發病。
與其他養殖方式相比,牛規模化養殖具有節約時間、空間,方便統一管理等優勢,但在疫病防控方面,由于規模化養殖牛的數量和密度較大,因此更易導致疫病的傳播擴散,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在規模化養殖中,應加強對如繁殖相關疫病的防控工作,降低疫病的發病率,從而保障獲得更高的養殖效益。在牛繁殖相關疫病防控工作中,應從環境衛生消毒、飼養管理、疫苗接種和科學配種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防控,認真落實相關工作的執行情況,提高對疫病的防控效果。
2.1 環境衛生消毒牛繁殖相關疫病主要是由細菌、病毒和原蟲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而在牛規模化養殖場中,對養殖場環境進行消毒是切斷病原微生物傳播途徑、防止病原傳播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日常養殖中,應加強牛場內的衛生消毒工作,提高養殖人員的消毒意識,保障衛生消毒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每天應清理牛舍內的糞便、飼料殘渣、牛毛等糞污,定期更換墊料并進行全面消毒。其次,還應做好牛場內的驅蟲、滅鼠工作,禁止犬、貓等進入牛場內,防止其他動物傳播病原微生物。此外,還應做好牛場工作人員和相關車輛的消毒工作,防止其機械性傳播病原。
2.2 飼養管理牛飼養管理方式直接關系著牛場的養殖效益,科學的進行飼養管理工作是防控牛繁殖相關疫病的基礎,是最經濟的預防牛疫病的措施。母牛配種、懷孕、待產、產后,公牛配種、取精,均處于牛特殊生長發育階段,需要進行精細的看護工作。首先,應根據牛的生長階段提供適應的營養全面的飼料,滿足其日常生長需求;其次,處于繁殖期的牛應單獨飼喂,盡量避免與牛群中其他牛混飼,避免出現爭斗現象;此外,飼養人員每天應觀察處于繁殖期的牛的健康情況,如定期對懷孕母牛進行聽診、觸診等,確定胎兒生長發育情況。若發現牛行為異常或表現出臨床癥狀,應及時與牛群隔離,盡早診斷治療。
2.3 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預防牛繁殖相關疫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大部分與牛繁殖相關疫病的病原均有市售的疫苗,養殖場應根據當地牛繁殖相關疫病的流行情況,結合牛場自身相關疾病的發病情況,針對性制定相關病原的疫苗接種計劃。可在牛配種前、懷孕2 個月左右進行疫苗接種,一方面提高母牛對相關疾病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為新生犢牛提供母源抗體。但在疫苗接種前應注意疫苗的質量,不使用劣質疫苗或假疫苗;接種時注意接種劑量和接種部位,盡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種后觀察母牛的情況,出現應激或副作用時及時治療;在接種后1個月左右時應檢測接種母牛抗體效價,評估疫苗接種效果,對免疫不合格的牛進行補免。在母牛臨產前不應接種疫苗。
2.4 科學配種大部分牛繁殖相關疫病的傳播與牛的配種和人工授精有關,因此必須采取科學的配種方法,防止相關疫病的產生。
盡量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能降低相關疫病的發病率。在牛配種前,應對配種的公牛和母牛進行檢疫工作,檢疫合格的牛方可進行配種;配種時,應將配種的牛驅趕至單獨的圈舍,防止其他牛干涉配種操作,同時還要觀察牛配種情況,防止牛爭斗造成損傷;在牛配種后應單獨飼喂,并每天觀察母牛受孕情況,若母牛出現異常行為和臨床癥狀應及時診斷治療。
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給母牛配種的牛場,應在人工授精前確認精液的質量和檢疫情況,精子質量檢測和疫病檢疫合格后方可進行操作;操作時應提前將相關器具進行消毒,操作人員雙手也應進行消毒,操作中應堅持做好“一牛一消毒”,防止傳播病原;人工授精后應同樣將母牛單獨飼喂,每天觀察母牛情況,發現母牛出現臨床癥狀應及時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