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勛/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人民政府畜牧獸醫工作站 015108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羊肉、羊奶、羊內臟等產品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重要餐品,刺激了國內羊肉及相關羊產品的需求量,促進了國內羊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當前,國內綿羊養殖采取多種養殖方式,如草原放牧、山區放牧、半放牧半圈舍飼養等,其中圈舍飼養綿羊是主要的飼養方式之一,該飼養方式具有節省空間、方便管理、經濟成本低等優勢,同時也有利于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養殖方式發展。在綿羊圈養過程中,由于綿羊群體密度大,飼養數量多,若發生疫病極易在羊群內傳播擴散,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綿羊圈舍飼養中,應了解相關相關疫病的臨床癥狀、診斷方法等,做好羊疫病的防控工作,以保證綿羊養殖的經濟效益。總結了幾種在綿羊圈養過程中常見疫病,論述了相關疫病的診斷和防控方法,為采取圈養方式飼養綿羊的養殖戶在相關疫病防控方面提供參考。
綿羊疫病主要是由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下文將分別從細菌性疫病和病毒性疫病進行闡述。
1.1 細菌性疾病
1.1.1 大腸桿菌病綿羊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于羔羊,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
1.1.1.1 臨床癥狀 羔羊感染致病性大腸桿菌后會后數小時至2d 的潛伏期,根據羔羊臨床表現常分為敗血型和腸型2 種。敗血型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于6 周齡內的羔羊,羔羊患病初期可出現發熱,體溫可至42℃,病羊精神萎靡,運動失調,視力障礙,有明顯的神經癥狀,口吐泡沫,鼻流黏液,部分羊出現肺炎和關節炎相關癥狀。腸型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于7 日齡以內的羔羊,患病羊主要出現腹瀉,糞便呈水樣或半水樣,糞便顏色為黃色,后期為灰色,糞便中常有氣泡、血液、黏液等,部分羊可出現化膿性或纖維素性關節炎。
1.1.1.2 診斷方法 可根據羊群的既往病史、疾病的流行情況、患病羊的臨床癥狀和剖檢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對于疑似感染大腸桿菌病的病羊,可采取病羊或病死羊的血液、肝臟、脾臟、腸道等內臟病料,進行細菌的分離鑒定,若分離出致病性大腸桿菌即可確診。
1.1.2 布病綿羊布病是一種只出現于性成熟的綿羊的疾病,病原為布氏桿菌屬的細菌,如綿羊布氏桿菌、綿羊布氏桿菌、羊布氏桿菌等,該病還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在所有的布氏桿菌中,羊布氏桿菌感染人后引起的臨床癥狀最為嚴重。
1.1.2.1 臨床癥狀 綿羊感染布氏桿菌后主要癥狀為流產,妊娠3~4 月的綿羊流產率最高。此外,還可導致母羊出現乳房炎,公羊出現睪丸炎和附睪炎,部分羊出現關節液、支氣管炎等。

1.1.2.2 診斷方法 對于出現疑似感染布氏桿菌的羊可采集流產胎兒、陰道分泌物、血液等樣品送實驗室進行檢測。實驗室檢測可采用柯茲洛夫斯基染色鏡檢法直接進行鑒定,也可采用PCR、熒光定量PCR 的方法進行檢測,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ELISA 等免疫學檢測方法在臨床上也十分常用。疑似布氏桿菌病的病羊病料應由專業獸醫人員進行樣品采集,并注意個人防護和樣品處理。
1.1.3 梭菌病綿羊的梭菌病是由梭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一類疾病,該類疾病發病急,死亡快,可對綿羊養殖造成極大的損失。
1.1.3.1 臨床癥狀 羊快疫是一種由腐敗梭菌感染引起的梭菌病,臨床上通常觀察不到任何癥狀綿羊突然死亡,有的病羊可出現運動失調、神經癥狀、腹痛、排黑色或稀糞。
羊猝狙是由C 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起的梭菌病,臨床上羊可出現腹膜炎、潰瘍性腸炎等相關癥狀,但通常患病羊突然死亡,觀察不到癥狀。
羊腸毒血癥是由D 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起的梭菌病,臨床病變主要為腎快速軟化,因此又稱軟腎病,但臨床上通常導致患病羊突然死亡。
羊黑疫是由B 型諾維梭菌感染引起的梭菌病,臨床主要變化為肝實質性壞死,但通常患病羊未表現任何癥狀即死亡。
1.1.3.2 診斷方法 若圈舍內的綿羊群體出現突然死亡的現象,并且既往病史中出現過羊梭菌病,可初步懷疑為羊梭菌病。可采集病羊的肝臟、血液、腸道等樣品送實驗室進行檢測,可通過組織樣品觸片鏡檢、細菌分離鑒定、毒素檢測和動物試驗進行鑒定,若發現梭菌即可確診。
1.2 病毒病
1.2.1 口蹄疫綿羊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
1.2.1.1 臨床癥狀 綿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潛伏期為7d 左右,患病羊體溫升高,口腔黏膜、蹄部皮膚、乳房部皮膚出現水皰,隨后形成潰瘍、糜爛。患病羊大量流涎,由于口腔水皰和潰瘍導致進食出現疼痛感,從而食欲減退甚至廢絕。羔羊可出現心肌炎、出血性胃腸癥狀,導致羔羊死亡。
1.2.1.2 診斷方法 可采樣患病羊的水泡皮或水泡液進行病毒的分離鑒定,RT-PCR 或熒光定量PCR 等分子生物學檢測,也可接種于小鼠進行動物試驗。也可采集牛的血液分離血清進行病毒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免疫擴散試驗等血清學檢測。
1.2.2 傳染性膿皰傳染性膿皰又稱“羊口瘡”,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毒,該病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原。
1.2.2.1 臨床癥狀 臨床上通常將羊傳染性膿皰分為唇型、體型和外陰型3 種。
出現唇型癥狀的病羊臨床表現有口、唇、鼻出現紅斑,隨后一次出現丘疹、水泡、膿皰、結痂,最終痂皮融合波及臉部和耳部大部分皮膚。隨病情加重痂皮增厚導致羊進食和呼吸困難,導致羊死亡。
出現蹄型癥狀的羊通常蹄叉、蹄冠附近皮膚出現水皰或膿皰,隨后破潰糜爛,導致羊出現跛行,嚴重時可波及病羊的蹄肌腱和關節。
外陰型癥狀在臨床上比不常見,患病羊陰道分泌出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陰唇腫脹,附近皮膚出現水皰潰瘍,乳房皮膚出現膿皰,公羊陰鞘腫脹,出現膿皰和潰瘍。
1.2.2.2 診斷方法 可采集病羊的水泡液、水泡皮、痂皮等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也可進行病毒的分離鑒定,也可接種易感羊只進行動物試驗。也可采集病羊血液分離血清進行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和ELISA 等血清學檢測。
1.2.3 小反芻獸疫小反芻獸疫又稱“偽牛瘟”,是我國一類動物傳染病,病原為小反芻獸疫病毒。
1.2.3.1 臨床癥狀 綿羊感染小反芻獸疫后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型和亞急性型2 種。
急性型的病羊出現體溫升高,可達41℃以上,高溫持續不退,鼻鏡干燥,鼻、眼有黏性分泌物,口腔潰瘍,牙齦充血,大量流涎。隨病程發展黏膜壞死波及至舌、牙齦、臉頰、乳頭等部位。后期出現水樣腹瀉,咳嗽,腹式呼吸。
亞急性病例的癥狀主要是在口腔和鼻孔周圍出現結節和膿皰,通常由急性病例轉化而來。
1.2.3.2 診斷方法 可采集病羊的糞便、直腸黏膜拭子等進行電鏡觀察、病毒分離鑒定,也可采用RT-PCR 等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采集羊血液分離血清進行病毒中和試驗、ELISA 和對流免疫電泳等血清學檢測。
2.1 做好飼料供給工作與放牧養殖方式相比,圈舍飼養中綿羊的食物主要來源于養殖人員日常添加的飼料,因此,應保障每日飼料供給能滿足綿羊每日的營養需求。同時,對于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羊應適時調整飼料配方以滿足綿羊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
2.2 做好疫病監測工作圈養綿羊的密度大,養殖數量多,因此當出現上述疫病時極易傳播擴散,因此養殖戶應做好綿羊疫病的監測工作,每日觀察羊群狀態,每年定期進行疫病檢疫,發現病羊或病原陽性的羊及時隔離,確診后淘汰或治療,防止疫病在羊群中擴散。建議圈養綿羊時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防止疫病病原通過動物貿易進入羊舍,若需引種應隔離檢疫,合格后方可混群。
2.3 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由于圈養羊群的密度大,養殖數量多,因此患羊疫病的風險較高,而疫苗接種是預防大部分綿羊疫病的最佳方法。因此,養殖戶應根據當地政策進行強制免疫,對于非強免的病原可根據羊群疫病的既往病史和當前流行情況自行接種。選擇疫苗時應注意疫苗質量、使用說明和儲存條件等信息,根據綿羊疫病流行情況選擇最適的疫苗,正確接種疫苗,疫苗接種后可隔2 周進行抗體效價檢測,評估疫苗接種效果,對于免疫不合格的羊應及時補免。
2.4 做好消毒工作與放牧養殖相比,圈養綿羊主要的生存環境為羊圈舍,若羊圈舍內存在大量病原可增加羊患病風險。應每日清掃羊圈舍,每周定期消毒羊圈舍,殺滅羊舍內的病原微生物。此外,羊的料槽、水槽,養殖器具也應進行清潔消毒。還應做好羊圈舍內的驅蚊除蟲、防鳥、滅鼠等工作,防止其他動物將病原帶入羊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