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成/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31500
近幾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堅持“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理念,大力普及現代生態畜牧養殖技術,為畜牧業的優質、高效、生態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截止至2020 年底,百色市全市累計完成自治區級畜禽現代化生態養殖場認證342家,達到全區第一。但是,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疾病仍然呈高發態勢,對畜牧養殖行業發展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從病因著手,探究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策略非常必要。
1.1 非洲豬瘟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出血性、急性、烈性傳染病。非洲豬瘟對豬有致命性危害,發病豬會先后出現體溫升高(41℃~42℃)、精神萎靡、呼吸困難、大面積出血等癥狀,最終出現大面積死亡。
1.2 牲畜口蹄疫牲畜口蹄疫是一種呈點狀散發狀態的動物疾病,主要發生于牲畜流通環節。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牲畜口蹄疫發生概率較高,發病牲畜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體溫升高、蹄部病變、水皰等癥狀,最終發病死亡。
1.3 小反芻獸疫小反芻獸疫是一種由病毒感染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主要危害對象為小反芻動物,如山羊、綿羊等。發病的小反芻動物會表現體溫升高(41℃~43℃)、食欲廢絕、齒齦丘疹、呼吸困難、牙齒脫落等癥狀,在21d 內死亡。
1.4 寄生蟲病及其他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寄生蟲病是出現概率較高的一種疾病,發病牲畜會出現食欲缺乏、日益消瘦等臨床表現。
眼病、外傷等外科疾病以及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內科疾病在畜牧養殖階段發生概率也較高,會直接導致牲畜生長速度延滯,品質下降。
2.1 病原感染病原感染是動物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比如,口蹄疫病毒可以污染空氣、飼料等,從而進入牲畜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牛、豬、羊等偶蹄牲畜。再如,小反芻獸疫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入小反芻動物呼吸道,造成大范圍動物疾病。
2.2 養殖環境差傳統畜牧養殖地存在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等問題,給有害病原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致使牲畜免疫力下降,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比如,非洲豬瘟可以長時期存在于感染豬的分泌物、環境污染物內,常規養殖模式無法保證感染豬排泄物被及時清除,增加了健康豬接觸感染豬排泄物或者環境污染物的概率,最終導致非洲豬瘟暴發。
2.3 常規管理不當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多數動物疾病源于常規管理不當。比如,在養殖期間,若養殖者疾病控制意識不足,未嚴格執行養殖消毒制度,就會導致病原肆意繁殖,增加牲畜患病風險。再如,在養殖期間,若養殖者不注重營養搭配,就會導致牲畜出現營養不良問題,對病原抵抗力下降。而在牲畜出現精神萎靡、體溫上升等初期癥狀時,若養殖者未大力關注,就會埋下牲畜大面積死亡隱患。
3.1 全面展開疫病免疫在春季農業生產時期,防控工作者應聚焦區域內多發、高發的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情,分類別采購疫病防控物資,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豬藍耳疫苗、羊小反獸疫苗、口蹄疫疫苗等充足儲備,并適時發放。在發生動物疾病后,防控工作者應貫徹先病區外圍后病區內的原則,優先對尚未感染的牛、羊、豬等牲畜注射疫苗。在疫苗注射前,防控工作者應對牲畜進行檢查,篩除已患病、臨產母畜、病弱牲畜,并做好環境衛生,避免環境衛生條件差而引發的牲畜對疫苗免疫應答能力下降等免疫效果不確切問題。在疫苗注射時,若選擇滅活苗,應避免與其他疫苗同時注射,避免出現動物過敏等免疫副反應以及疫苗之間的拮抗作用,造成牲畜抵抗力下降。一般在牲畜注射疫苗后28d 動物體內可以形成免疫抗體,根據疫苗類型的差異,持續時間也具有一定差異,最短持續時間在4 個月左右,最長持續時間在6 個月左右。在疫苗注射完畢后,防控工作者應進行疫苗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生產批號、注射劑量、包裝規格等內容的記錄,為后續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為了保證動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開展效率,防控工作者應加強宣傳動物檢疫知識,組成專門的動物檢疫下鄉服務團隊,引導養殖戶積極配合動物檢疫,以便及時發現動物疫情及時財務免疫措施,為牲畜健康成長、畜牧養殖安全提供保障。同時加強疫情監測,由專業人員指導養殖戶觀察牲畜狀況,及時將出現體溫升高、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的牲畜隔離,并進行診斷。一旦確診,立即撲殺患病牲畜并進行撲殺牲畜尸體以及周邊環境的無害化處理。
3.2 優化養殖環境生態養殖是從根本上改變畜牧養殖“臟亂臭”現象、提高畜禽免疫力與成活率、降低畜禽死亡率與發病率的手段。比如,在基于無臭養殖理念的“微生物+半封閉高架網床”生態養殖模式實踐過程中,無角黑山羊養殖區位于羊舍2 層,羊舍1 層則為運動區,羊排出糞污可以直接經發酵床墊料(已添加專用菌種)轉化、分解,消除傳統羊舍彌漫的氨臭味、腥臊味,并完成有機肥料生產。再如,將生態養殖模式應用于家庭農場,可以經過控溫控濕、自動刮除糞污、自動料線等設備運作,滿足非洲豬瘟疫情預防與控制要求。
為了充分發揮生態養殖方式在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控制優勢,防控工作者應與相關專家合作,以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班的形式,面向畜牧養殖戶推行“微生物+發酵床+飼草料”、“微生物+全封閉高架網床”、“微生物+半封閉高架網床”、“微生物+全封閉中低架網床”等技術。并積極響應上級號召組織開展生態養殖示范場星級(三星、四星、五星)核驗活動,根據核驗結果,進入畜牧養殖地開展糞池處理區、糞便無公害發酵區等生態化設施改造指導,為畜牧養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供支持,從根本上規避畜牧養殖中因管理不善而導致的動物疾病現象出現。比如,對于生豬生態養殖,可以采用“果菜茶-沼”組合型種養循環模式,利用水、陽光、土、草地等自然資源,發展果菜蔬、牧草等非一般飼料,從源頭優化生豬飼養環境,降低生豬糞污、病死豬等廢棄物對生豬養殖質量的威脅。
3.3 加強日常管理在落實生態化養殖理念的基礎上,養殖戶應加強對日常管理的重視,主動切斷病原傳染源、傳播途徑,為牲畜提供一個安全且健康的生長環境。一般需要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進行動物飼養,嚴格落實衛生消毒制度。比如,為避免外來人員消毒不嚴格而帶入病毒,要求進入飼養基地人員必須經聚維酮碘消毒液全方位消毒,并更換衣服。一旦發生動物疾病特別是傳播速度較快的疾病如非洲豬瘟,則立即撲殺發生癥狀(四肢、腹部出現出血點等)的活豬,并通過深層填埋、化學制劑等無害化處理手段處理。同時對生豬飼養圈舍、運輸車輛進行徹底消毒。
在關注本畜牧養殖場地安全的基礎上,養殖戶也應關注畜牧飼養場地外1km 內的道路、設施消毒,貫徹點對點的原則,批次消毒運輸車輛、種源,形成聯防聯控安全鏈。并對水源進行檢測,避免污染地下水引發二次感染問題。根據養殖牲畜類型的差異,所適宜的養殖手段也具有一定差異。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養殖戶應根據牲畜養殖經驗,結合科學飼養理念,配置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的飼料。并加入脫霉制劑,降低霉菌毒素對生豬身體免疫力的危害,特別是對于牛飼養,養殖戶應從引種、流通關卡把控著手,嚴格落實自繁自養的方針,穩定牛群,避免輕易從外地引進種牛。若不得不從外地引進種牛,則養殖戶需要實現對引進地疫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全程監管種牛、商品牛跨省調運過程。進入養殖地后,隔離觀察45d,經血清學檢驗無超標表現時刻混入自有牛群內飼養。同時養殖戶應將牛虻叮咬控制作為重點,選擇將牛驅趕到無太陽光直射、溫度適宜的地區,在傍晚時刻,選擇牛舍上風位置點燃木屑、艾蒿或黃荊子,驅趕牛虻、蚊蟲,降低病菌害蟲傳播概率。
綜上所述,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發生概率較高的動物疾病為非洲豬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禽流感等,與病原感染、常規管理不當具有較大關系。防控工作者應貫徹“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原則,全面展開疫病免疫,并指導養殖者進行科學飼養管理,降低動物疾病對畜牧養殖效益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