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霞/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動物防疫站 053000
當前,我國畜牧業正處于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規模化養殖程度不斷提高。規模養殖場糞污產生量大且集中排放,一直是環保、農業部門重點監管的對象,農業部、省、市出臺各種文件,要求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建率達到100%,并將此項指標做為考核指標加以落實。目前我省畜禽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得到有效治理,成為畜牧工作的亮點。同時,伴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規模以下養殖場增加、養殖量也在增加,規模以下養殖場由于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低,產生的糞污得不到有效處理,成為影響養殖場及周邊環境質量的重要隱患。因此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成為現代畜牧業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依據《河北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指南》,規模以下養殖場是指生豬年出欄低于500 頭、肉牛年出欄低于100 頭、肉雞年出欄低于40000 羽、肉羊年出欄低于500 只、奶牛存欄低于100 頭、蛋雞存欄低于10000 羽的養殖場(戶)。
規模以下養殖場分專業戶和散養戶:專業戶是指生豬年出欄50~500頭、肉牛年出欄100~100 頭、肉雞年出欄2000~40000 羽、肉羊年出欄12~500 只、奶牛存欄5~100 頭、蛋雞存欄500~10000 羽的養殖場(戶)。散養戶是指生豬年出欄低于50 頭、肉牛年出欄低于10 頭、肉雞年出欄低于2000 羽、肉羊年出欄低于125 只、奶牛存欄低于5 頭、蛋雞存欄低于500 羽的養殖場(戶)。其他畜禽的飼養規模標準按照豬當量換算后執行。
1.1 糞污處理設施不完善,存在有設施已老舊,不能使用。一些存欄少的專業戶根本無糞污處理設施,糞污直接外排,嚴重影響周邊環境。
1.2 近年來,由于農民住宅不斷改善,新建住宅多位于村邊,使本來與村莊有500m 以上距離的養殖場離村莊住戶越來越近,糞污處理設施已老化,維修不及時,糞污得不到有效處理,存在環境污染隱患。
1.3 規模以下養殖場受條件限制,如不具備辦理環評、土地手續的條件,辦公區、生產區不分,凈道污道交叉,消毒、防疫、病死畜處理達不到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條件,很難獲得財政資金補貼用于改善糞污處理設施。
1.4 農業農村部門在畜禽污染防治中負責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和服務。指導養殖場(戶)建設與養殖規模相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規模以下養殖場經農業部門指導掌握了這方面的技術,但受資金約束,建糞污處理設施的積極性不高。
1.5 各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罰則都是指向規模養殖場,對于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存在監督弱處罰少的問題。
1.6 一部分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環保意識有待提高。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一些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糞便露天堆放,污水直接外排,經常發生的群眾反映強烈的養殖場污染多是由規模以下養殖場引起,規模以下養殖場是養殖場污染防治的難點。
為解決這一難點,應主要從提高環保意識、技術推廣、加強監管、政策支持四個方面加以治理。
2.1 加強宣傳利用報紙電視新媒體宣傳《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第三款第二句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尸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這里明確指出“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規模小、污染小、環境影響效的養殖場戶必須盡到畜禽糞污防治義務。
2.2 樹立典型樹立正面典型,引導中小養殖戶改建糞污處理設施:通過改善糞污處理設施,養殖場環境得以改善,畜禽發病率降低,養殖效益增加。汲取經驗教訓:養殖場戶糞污直接外排,糞污在養殖場周邊晾曬,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導致有害病菌滋生,養殖環境差,畜禽發病率增加,養殖效益降低。
2.3 組織培訓加強對規模以下養殖場培訓,培訓技術的同時,重點講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政策法規、重要意義,讓廣大養殖場戶重視畜禽污染防治工作,提高養殖場(戶)環保意識;《環境保護法》賦予了畜禽養殖者應盡的義務,每個養殖場戶必須履行污染防治義務。
2.4 技術推廣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培訓現場指導、引發明白紙等多種形式推廣畜禽糞污利用技術,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推廣適合中小型養殖場的畜禽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模式——固液分離還田利用模式:養殖場戶建設堆糞場、污水沉淀池、等廢棄物處理設施,通過干清糞或干濕分離機將養殖場廢棄物分為固態糞便和液體污水,固體糞便在堆糞場經堆積腐熟后還田利用;液體污水進入污水沉淀池,經發酵后用于農業生產,養殖場無污水排放口。固液分離還田利用模式技術要點:堆糞場要滿足防雨(有頂棚)、防滲(做防滲處理)、防溢流(有圍墻)“三防”要求,堆糞場或貯糞池總容積要求至少能儲存3 個月的肥料總量。每出欄1 頭豬需建堆糞場不低于0.1m3,每頭奶牛(存欄)不少于0.5m3,每頭肉牛(出欄)不少于1m3,每500 只蛋雞(存欄)不低于1m3。出欄3 只羊等于出欄1 頭豬。污水貯存池容積應能容納3 個月以上的污水量。每出欄1 頭豬需建沉淀池不低于0.3 m3。每頭奶牛(存欄)所需污水貯存池的容積不少于1.5 m3;每頭肉牛(出欄)所需污水貯存池的容積不少于3 m3。建雨污分流設施,污水采用暗道或管道輸送到污水沉淀池,暗管直徑大于30cm,防治雨水倒灌。養殖場要有與養殖規模相適宜的消納土地,配套土地按存欄計算:3 頭豬1 畝地;1頭奶牛2 畝地;1 頭肉牛1 畝地;7 只羊1 畝地;70 只蛋雞1 畝地。對設施進行定期維護,確保正常運行。對場區廢棄物及時清理還田,做到養殖場無糞便亂堆放、保持場區及周邊環境整潔,無污水滲漏、無排污口。
推行低蛋白飼料,優化飼料配方合理使用飼料添加劑,飼料添加生物制劑,調節氨基酸平衡,使畜禽體內的氨氣、硫化氫、甲烷等轉化為可供畜體吸收的化合態氨和其他物質,排泄物中營養成分和有害成分減低,提高蛋白質的消化利用率,減少臭氣產生。在保障畜禽正常營養水平情況下,減少糞污中氮的排放量。
推行圈舍物理除臭:圈舍內投放沸石、鋸末、膨潤土等吸附劑減少臭氣散發;化學除臭;向圈舍、糞污處理區投加或噴灑化學除臭劑減少臭氣散發,宜采用的化學氧化劑有高錳酸鉀、重鉻酸鉀、雙氧水、次氯酸鈉、臭氧等,宜采用的中和劑有石灰。采用覆土、覆膜、覆蓋鋸末、做好畜禽糞污物理隔絕,通過堆積腐熟發酵達到無害化處理,就近還田,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養殖場區通過減少飼養密度,保持圈舍通風良好,加速糞污干燥,及時清理糞污,較少臭氣聚集。通過噴灑除臭劑、滅蚊蠅劑,糞污輸送等過程采用密閉形式,降低環境污染。
強化養殖場防疫,降低畜禽病死率,做好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實現污染源頭減量。
圈舍附近種植玉米、大豆等植物,也可種植樹木形成綠化帶,減少養殖場臭氣產生。降低惡臭氣體對周邊環境和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
2.5 推進設施提檔升級加強監管,農業、環保、鄉鎮協同合作,共同擔負起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工作,實現規模以下養殖場糞污有效治理。
摸清底數,建立規模以下養殖場臺賬。相關部門加強信息交流,普發執法到位,規模以下養殖場臺賬實現鄉鎮、環保、農業共享,便于協同開展工作。
2.6 強技術指導,依法查處《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明確畜禽糞污還田利用要求強化養殖污染監管的通知》農辦牧23 號,對畜禽規模養殖污染設施配套不配套,糞污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還田或向環境排放,不符合國家河地方排放標準被,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生態環境部門要依法查處。
農業農村部門在技術指導過程中,對發現糞污未經處理直接還田或排放環境的,要函告生態環境部門和所在鄉鎮,由生態環境部門嚴格依法監管:對糞污貯存處理利用等設施不具備的,或配套不到位且不委托第三方代為處理利用的,糞污未經處理直接還田或排放環境的,使用糞肥超過土地消納能力造成環境污染的養殖場戶,環保部門要限期整改,嚴禁采取一律關停等簡單做法,逾期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查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本行政區域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聯合鄉、鎮環保所指導畜禽養殖散養密集區養殖戶按照“化零為整”、集中處理原則,對畜禽糞便污水采取建設糞污化糞池集中收貯后,統一交由有處理資質的單位開展資源化利用,
對無法就地就近利用的畜禽糞污,鼓勵通過第三方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工生產商品有機肥,擴大還田利用半徑。
不具備堆肥條件的養殖場,與有資質第三方單位簽訂糞污收購合同,及時清理糞污送至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集中處理。
對于新建和改擴建的養殖場嚴格落實廢棄物處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的“三同時”制度,減少污染發生。
縣區政府出臺對規模以下養殖場糞污治理優惠政策;增加資金投入。
中央財政資金在支持規模養殖場的基礎上,加強對規模以下養殖場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