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樹喜/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人民政府 321025
在豬養殖過程中,預防豬疫病對養殖場經濟效益以及動物健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某些豬疫病的病原還是人畜共患病原,因此,預防豬疫病對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也尤為重要。生物安全旨在減少病原體傳入養殖場內(外部生物安全)和進一步傳播(內部生物安全)的可能性措施。較高的生物安全水平也有助于提高豬場經濟效益,并且有助于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近年來,隨著非洲豬瘟、豬流行性腹瀉等難以控制的疾病出現,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豬疫病防控與生物安全的關系。此外,動物源性病原體也可引發人類傳染病的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在整個豬養殖生產鏈中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可將新病原體引入養殖場及其在養殖場內傳播的風險降至最低。因此,生物安全管理的關鍵思想是避免疫病在不同豬場之間或豬場內傳播。雖然現有的豬疫病的流行病學知識可能存在知識空白,但由于病原體的傳播方式僅限于少數,即使對特定疾病的知識存在一些差距,也可以采取有效行動。為了有效實施生物安全計劃,相關工作人員,如獸醫,必須知道豬疫病是如何傳播的、疫病的感染風險及其重要性、疫病防控緩解措施以及如何評估豬場當前的生物安全水平。盡管如此,可持續的生物安全計劃的實施及其持續改進仍然是許多養豬場面臨的挑戰。
外部生物安全是將豬養殖與外部可能帶有病原的任何物體隔離開來,涉及到動物引進和配種、人員和車輛、場地建設、飼料飲水等方面。
1.1 動物引進和配種當前,豬場引入病原體風險最大的行為就是引進動物,因此,科學進行動物引進工作能顯著降低疫病發生風險。在當前的養殖體系中,為了提高豬的生產性能,通常需要在2~2.5 年的養殖周期后更換繁殖豬群。一些豬場采取人工授精或自繁自養的方式進行繁殖,但在遺傳育種改良方面可受到制約,并且精液的安全性以及地方性疾病根除方面也可能存在問題。因此,雖然自繁自養和人工授精等繁殖方式可降低疫病發生概率,但從養殖經濟效益來看,不利于豬場的持續發展。可通過生物安全措施降低該風險的同時不影響豬培育優良品種。也可通過設置隔離區避免引進動物帶入主體的豬場。相對于主要的育肥和繁殖豬場,隔離豬場更傾向于外部養殖單元,應與主體豬場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又避免長途運輸。隔離區應單獨飼喂,在隔離期間需對豬進行檢疫和疫苗接種,待經檢疫和免疫工作完成且無任何問題后可將隔離區的豬引入主體豬場,并且采用全進全出的方式進行。
豬繁殖也可通過分批次交配和檢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物防控。如果需要人工授精需要對精液進行檢疫,并且從正規廠家進行購買。而需要其他種豬進行配種應設置單獨的配種和繁殖豬舍,并在配種前對配種公豬進行檢疫。
此外,豬場也應防止野豬等野生動物進入豬舍,而蚊、蠅等吸血昆蟲、老鼠等嚙齒動物也應在豬場的防控范圍之內,避免由上述動物傳入病原。
1.2 人員和車輛豬場工作人員和養殖場所需的運輸車輛是豬場引入新病原的重要途徑。在豬場的正常運營工作中,養殖場可能會接待豬場的參觀訪問人員及車輛,而豬場自身的工作人員、獸醫、養殖器具修理人員、飼料運輸以及養殖廢物處理相關人員及其車輛也頻繁與外界接觸,可導致病原體進入豬場。而豬的長途運輸也可引入其他病原。
進入豬場的人員的鞋子、衣物,甚至自身可攜帶多種病原,如沙門菌、藍耳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等,而這些病原可通過直接的接觸,或間接途徑如氣溶膠等傳播給豬導致豬發病。而進出的車輛的輪胎、載入的貨物等也可能攜帶有病原。因此,人員和車輛的管理在豬場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是管理的重點。
可通過劃分潔凈區和污染區來限制人員和車輛的進出。潔凈區是豬場周邊以及豬直接接觸的地區,包括飼料倉庫、豬舍、養殖設備間等。而潔凈區以外的其他區域都被認為是污染區。而更衣室、浴室、消毒室則是兩個區域之間隔離開來的分界區。因此,人員和車輛從污染區進入潔凈區應進行嚴格的清潔、消毒,防止將病原帶入潔凈區。此外,圍墻和柵欄是豬場與外界區域進行隔開的重要建筑,限制其他人員和野生動物進入豬場。對于所有不需要車輛進入豬場的操作例如獸醫,必須將車停放在豬場外的停車區。
而豬場的某些操作需要車輛進入豬場,如運輸飼料、相關養殖器具和其他養殖物品、運輸養殖廢物等,這需要在豬場建設之處設置好相關的車輛進出通道和路線。
此外,對于訪問的人員最好設置有單獨隔離的參觀通道,需要在潔凈區外設置接待區域,并且最好在人員來訪前對來訪目的、時間、24~48h 內有無其他豬場訪問史等信息進行登記備案。進入養殖場前應更衣、沐浴、消毒,防止來訪人員帶入病原體。
1.3 動物運輸用于在豬場之間或到屠宰場之間運輸動物的車輛和這些車輛的司機在農場之間的病原體傳播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降低此類風險。
首先應規定特定車輛的使用途徑。“安全”的動物運輸車輛不應用于危險物品的運輸,如不得使用用于運輸養殖廢物的車輛將動物運送到屠宰場。同樣,車輛不應在不同的農場裝載動物,因為這會增加病原體傳播的風險。因此,為每輛車應制定一份“準許運輸”清單以及其運輸路線。其次,要有計劃、認真做好貨車清洗消毒工作。裝載和卸載動物是養殖場內動物與外界車輛或人員接觸的最多的途徑,而降低其傳播風險的最佳方法是建造車輛專用裝卸點。
1.4 附近的養殖場有很多疫病暴發,如藍耳病和口蹄疫,往往呈地方流行性,可通過氣溶膠從一個豬場傳播至另一個豬場。因此,豬場的位置以及附近環境可影響豬疫病的發病率。如果在豬場附近1km 范圍內存在屠宰場、垃圾場或其他豬場,可能會導致豬疫病暴發幾率增加。因此,在豬場建設時,應科學選址,與公路、屠宰場、垃圾場和其他養殖場保持一定的距離。此外,在養殖場外種植樹林或其他屏障建筑可防止該種傳播途徑。
1.5 飼料和飲水由于生產中的衛生條件,飼料本身通常不會構成風險,特別是經過熱處理的飼料。然而,不同的病原體可能污染飼料成分,從而被引入豬場。而這種疫病傳播風險可通過固定飼料供應鏈、防止人員或車輛污染飼料、建設單獨的飼料倉庫、飼料加工處理等方式降低。
豬場使用的飲用水也可能是病原體引入的來源。一種經典的與水污染有關的疾病是鉤端螺旋體病,來自老鼠和其他動物的鉤端螺旋體會污染水,被豬攝入后引發該病。此外,大多數糞口傳播的病原體都有可能通過水傳播。因此,應定期檢查水的質量,至少每年1 次。水系統、水箱和管道應定期清潔和消毒。水處理也是常用的方法,包括通過過濾去除化學和生物污染物或化學氧化劑消毒劑滅活病原體。
內部生物安全旨在降低農場感染后病原體傳播的可能性。這些措施可分為:與畜群管理相關的措施、設施的衛生清潔和消毒、相關人員的管理等。
2.1 與畜群管理相關的措施與畜群管理相關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控制動物的流動,避免不同年齡組的豬混在一起。通常避免出現違背生產流程的行為,可通過嚴格應用全進/全出系統,并輔以對新進動物的設施進行清潔和消毒來實現的。但是,這種管理措施還不足以應對所有疾病。例如,對于那些可以通過母豬傳播的疾病,即使是同一批次的母豬之間的交叉培育也會導致疾病的傳播。
2.2 與設施清潔消毒相關的措施這些設施有助于減少疾病的傳播。一方面,在豬場設計時應該劃分相關的清潔消毒場所,方便工作人員和車輛的消毒清潔工作。相關的養殖器械、豬舍應該進行定期清潔消毒。此外,在進行疫苗接種和疾病治療過程中,也應遵循清潔消毒的相關要求。
2.3 人員相關的措施在豬場工作的人員是保持豬場內部生物安全的關鍵因素,可以及時采取相關的措施,另一方面也可成為病原體在豬場的傳播源。因此,豬場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人員生物安全操作的規章制度,如進入豬場要消毒更換衣物,在養殖周期內應減少與外界的接觸,禁止攜帶可傳播病原的物品進入豬場等。
生物安全已成為畜牧生產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在豬養殖業等集約化系統中。避免引入新病原體并限制其傳播將有助于提高豬的福祉、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并將有助于保障公共衛生安全。更好地了解豬疾病的流行病學將有助于設計更好的生物安全計劃,減少由豬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