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羅登/重慶市涪陵區畜牧獸醫發展中心 408000
周彪/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農業農村局 854000
“雅江雪牛”是西藏自治區從2017年開始,在雅魯藏布江河谷流域,通過牦牛、黃牛、安格斯牛三元雜交技術,培育出的一種商品肉牛,其中安格斯牛血統占50%、牦牛和黃牛血統各占25%,1 歲半時體重可達350kg 以上,與7 歲齡牦牛體重相當。該牛具有良好的高原適應性、生長性能良好,牛肉色澤鮮紅、脂肪乳白、肉質細膩堅挺、脂肪沉積豐富均勻、氣味純正等特征,已達到中國優級雪花牛肉質量水平,填補了西藏高檔牛肉開發的空白。
傳統以放牧為主的牦牛養殖方式,導致出欄周期比較長,一般在7 歲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0 歲左右,出欄率低、產肉量少,難以滿足當地群眾需求。昌都市從2019 年開始試點探索“雅江雪牛”的經濟雜交改良工作。經過2 年探索、1 年推廣,牦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遇到了一些痛點難點,本文將就牦改工作的現狀及對推進工作的模式進行探索性研究。
1.1 組織機構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是責任壓實不實,抓落實還有待于提高;個別縣(區)、鄉(鎮)仍然存在責任壓實不實,工作分工不明確,個別鄉(鎮)還存在很難動員或動員不了的問題,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工作推動緩慢、效果不佳。二是“聯防聯動、通力協作”的措施還需進一步落實;牦改工作從自治區到各地市再到縣區層層都很重視,但個別部門沒有積極組織推動,沒有充分發揮各自作用,工作推動滯緩。
1.2 技術支撐稍顯薄弱牦牛經濟雜交推廣技術基礎薄弱是面臨的首要難題。推廣應用新的技術依靠的還是專業技術人才,人才是關鍵,我市農業農村局統籌協調組織舉辦了3 項大型現場培訓班,同時,以派送自治區、邀請專家在點上手把手等多種渠道培養培訓1100 余人,最大限度地緩解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壓力,但由于昌都山高谷深、村莊分散、交通不便、道路崎嶇,特別是畜牧業受傳統養殖習俗“四季放牧、散養放牧”的影響,導致服務半徑很大、服務環境惡劣等對基層配種人員綜合素質提出很嚴峻的挑戰,培養培訓一批綜合素質高的實用型本土人才迫在眉睫。
1.3 農牧民的傳統觀念不易轉變群眾思想觀念陳舊,惜殺惜售現象較為普遍。2021 年是全市全面開展牦牛經濟雜交推廣工作的第一年,農牧民群眾目前無法看到實際效益,也無法衡量它所產生的價值,導致農牧民對此項工作處于觀望的思想,參與度不高;群眾擔心采用人工授精對牛造成機械性損傷,“雅江雪牛”飼養后需屠宰上市,群眾以不殺生為理由不愿意參與,是工作推動滯緩的一個重要原因。
1.4 群眾飼養管理水平不高絕大部分縣(區)沒有采取公母畜分群飼養措施,沒有執行公牛清群的要求,極有可能造成受配母畜隔離時間不夠、即配即放等現象,不排除受配母畜放牧時被二次交配,導致受胎率下降、空懷率偏高;或者在傳統放牧條件下,畜主平時觀察不到位,幾乎不關注牛的繁殖期的跟蹤、動態的關注等工作,加上牛只在散養放牧狀態,這對牛只自然交配提供了有效空間,沒有跟蹤、缺乏管理、缺乏自然交配防止措施,導致人工冷配牛只基數不足,工作開展難度加大。
2.1 強化頂層規劃和高位推動領導重視是牦改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根本保證。
2.1.1 市領導親自指揮部署2020 年底,市政府市長指派各縣(區)分管副縣長赴該基地學習,并召開全市專題工作會議,親自謀劃2021 年牦改工作。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組織召開專題研究牦改工作,成立牦改工作專項領導小組,先后2 次組織召開全市牦改推進視頻會,并將視頻會延伸到鄉(鎮)一級。
2.1.2 統籌工作規劃組織專人制定出臺我市牦牛經濟雜交推廣工作方案,規劃時間表,制定路線圖,分解工作任務,明確具體要求。
2.1.3 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各縣(區)與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訂立工作責任狀,明確各項工作任務,分解細化具體內容,將牦改工作成效與干部年終考核、工資績效等掛鉤,實施獎懲結合,全力調動各級干部工作積極性。
2.2 強化組織領導和嚴密部署
2.2.1 織密組織結構按照“政府保數量、部門保質量”的原則,推動各縣(區)、鄉(鎮)成立相應領導機構,由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負責,確保工作不松、力度不減、標準不降。明確鄉鎮每1 名主要領導帶頭負責組織不少于50 頭牛,提前轉場集中管理。建立以市級畜牧總站為組長、各縣(區)畜牧站為副組長、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和農科院等單位為技術依托的技術服務組,形成上下一體、統一協調、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
2.2.2 強化督促檢查成立由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總站主要負責同志陪同自治區主要領導或成立督導檢查小組,以全覆蓋的方式先后8 次對牦牛經濟雜交推廣示范項目示范點進行督導檢查。
2.2.3 強化進度考評搭建由市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各縣(區)分管縣長及農業農村局局長等組成的工作聯系微信群,持續跟蹤工作進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重點難點,分享工作經驗,并對進度偏慢的縣(區)進行通報批評,形成互相借鑒、互相督促、共同推進的一體工作局面。
2.3 引進專家保障技術支持積極協調爭取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援藏省市及相關單位支持,聘請牦牛經濟雜交技術專家,包縣包片負責區域牦改現場篩查、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科技創新等工作。截止2021 年11 月,先后從區內外聘請專家共計18 人,組織我市本土技術專家4 人,從西藏農牧學院協調技術骨干學員6 人,參與我市牦改工作。
2.4 多種模式立體宣傳實施地毯式立體宣傳,協調安排縣級領導帶隊組成工作小組,逐縣、逐鄉、逐村開展拉網式宣傳,與農牧民現場溝通、露天談心、答疑釋惑、擺事實、講道理,通過資金補助、物資獎勵、獎懲結合等方式,爭取農牧民對牦改工作的支持。全年共發放宣傳資料3.9 萬余份,深入村(居)宣傳40 余次,宣傳發動7.1 萬余人(次)。
2.5 創新模式驅動推進效果
2.5.1 強化物資保障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的工作原則,提前做好牦改相關重要設施設備的檢修保養,及時采購凍精、B 超儀、輸精槍、液氮罐、同期發情藥品等物資。
2.5.2 創新專家包片工作制積極協調爭取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援藏省市及相關單位支持,聘請牦牛經濟雜交技術專家,包縣包片負責區域牦改現場篩查、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科技創新等工作。截止2021 年11 月,先后從區內外聘請專家共計18 人,組織我市本土技術專家4 人,從西藏農牧學院協調技術骨干學員6 人,參與我市牦改工作。
2.5.3 成功探索建立牦牛同期發情配種技術市農業農村局綜合現場人工B超檢胎、生殖疾病篩查和牧民問詢座談等手段,分析掌握犏牛一年一胎主要分布區域(村組、牧場),并在逐一篩查的基礎上,結合犏牛發情集中、妊娠生產規律性強的特點,采用“0-7-9”和雙“PG”技術進行人工催情,建立了符合我市養殖特點的牦牛同期發情配種技術,既保證了與自然發情冷配技術相當的成功率,而且顯著縮短了胎間隔,降低了農牧民的管理時間成本和適齡母牛的自然交配風險,提高了種群參配率和受胎率。
2.5.4 嚴格種公牛管理及時制定村規民約,約定對種公牛管理不善者導致適配母牛自然交配的農牧民實施500~1000 元罰款。創制針對種公牛和犏牛佩戴物理隔檔隔檔的方法,降低自然交配概率,全力減少自然交配對人工經濟雜交工作的干擾。
3.1 工作成效顯著任務完成量占全區43.82%,遠居全區之首2021 年牦牛經濟雜交推廣示范項目共完成配種15881 頭,涉及我市11 縣(區)73個鄉(鎮)495 個村(組),建設配種點187 座,較2019~2020 年配種提高938%,任務完成數占全區43.82%,屬全區之最。
3.2 率先創新建立牦牛同期發情配種技術同期發情技術有助于準確判斷發情配種期、顯著提高配種受胎率,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市農業農村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事業為大局,吸收先進經驗,堅持目標導向,著力化解難題,于全區率先創新建立了“一篩、二催、三配種”的三步工作法,建立了符合我市養殖特點的牦牛同期發情配種技術,得到區農業農村廳主要領導的肯定,并寫入文件推薦使用。
3.3 系統性協同推進工作的基礎基本形成探索建立了“構建一個組織結構、制定一個總體方案、培養一支工作隊伍、開展一次集中宣傳發動、實施一次集中督查考核”的“五個一”工作模式,明確“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責任機制,成立領導小組、技術指導組、宣傳督查組,落實分片包干工作責任制,層層抓實抓細各項工作,全年培訓各級各類專業技術干部1786 人次、宣傳發動7.1 萬余人(次)、每個縣培養2~4 名配種技術干部,配種技術力量較往年增加20 余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指揮部署、責任機制縱向到村、宣傳發動覆蓋到戶、技術培訓橫向到人等從上到下、協同推進、相得益彰的立體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