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樂,曲 靜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東平縣戴村壩是南旺分水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明朝修建完成后,為大運河匯集了來自汶河的水源,保障了大運河漕運暢通與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妥善處理戴村壩水利遺產及其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關系,挖掘其發展的內在動力,提高保護和開發大運河水利遺產的能力,形成完善的保護開發機制,為水利遺產的延續發展提供范式。
戴村壩作為大運河山東段的重要水利樞紐,建成距今已經有600余年的歷史,應該對其遺產構成予以明確,對其價值進行分析,以便在戴村壩現狀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保護和展示。根據戴村壩這一古代水利建筑的特性,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利遺產類型可以分為工程和非工程遺產兩大類[1]。
工程遺產主要是指具備相應的歷史、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文化價值,經過人類實踐而產生的歷史遺存[2]。對于戴村壩水利工程來講,它所形成的工程遺產最主要為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祭祀場所、鎮水石雕和記事雕刻5個部分。
1)水利工程。工程遺產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就是以物質實體存在的水利工程,這也是水利遺產最主要最直觀的存在形態。戴村壩水利工程遺產由戴村壩和小汶河兩部分構成。戴村壩主體從南往北一共分為5段,分別為長約450 m的南引堤、長437.5 m的戴村石壩、長約900 m的竇公堤、長262 m的灰土壩和長約70 m的北引堤,總長度約為2 119.5 m。其中戴村石壩從左向右由滾水壩、亂石壩和玲瓏壩3部分壩體相互連接而組成[3]。作為戴村壩修建的伴生工程,隨著大運河河道的廢棄,小汶河也停止使用。原河道干枯斷流開拓成農田,在距離大汶河匯入小汶河河口數百米的地方,又筑起一段土壩,后成為溝通東平縣和汶上縣的通道。
2)工程外延。構成戴村壩水利遺產的水工建筑有戴村壩水壩建筑、小汶河攔水堤壩、南城子引汶水閘3大主體建筑。戴村壩的祭祀場所共有兩種,一種是為治水有功的古人設立祠堂以供后人祭拜;第二種是對汶水的祭祀,以祈求祛除兇邪,災禍不生。戴村壩壩址原設白英祠,首次立祠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以紀念民間治水專家白英,該祠堂現已被毀。對汶水的祭祀場地主要是在玲瓏壩上的祭祀石臺。石臺上原有的石龍龍頭已經損壞,后又重新雕刻。戴村壩水利工程修筑時放置的鎮水石雕,以明清時期雕刻的石雕居多,現多存于戴村壩博物館。館外現存的兩個石雕放置在水壩上,其中一個是石雕辟水祥龍,另外一個為身有鱗、足有爪、兩耳鼓豎、兩眼突出的趴蝮。戴村壩所立的石碑多為歷代修補壩體后設立,是戴村壩水利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石碑立于北岸碑林,碑林共立有石碑4塊,均為清朝所設。在左慧元先生所著的《黃河金石錄》中,還記載了清光緒六年到民國二十二年重修戴村壩的5篇碑文,碑文詳細記載了戴村壩修建歷史、重修改建和加固以及工程結構、物料、經費、設計和施工情況等內容。
作為水利工程在實體基礎上的衍生,非工程遺產有著極為深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內涵。戴村壩非工程遺產主要分為水利科學、民風民俗、管水文化和水利景觀4大部分。
1)管水文化。明清時期為了保障運河漕運的暢通,對運河沿岸以及各支流的水源進行嚴格的管理。不僅頒布水利法規,還專門設置了負責管理水利工程的官員。以南旺水利樞紐為中心,分散開來的河流和建立在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在統籌管理下,形成了一套包含戴村壩在內的完整體系。這種管水文化在保存下來的書籍資料中得以流傳,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充足的資料。
2)水利科學。明、清兩代的會通河在戴村壩的疏導下保持勃勃生機,這是古代運河“天人合一”治水模式的一個典型范例,客觀上符合水資源的循環再生規律。戴村壩壩體使得汶河河水既能流往東平湖,也能截出部分水流供給運河,又能防止因汶水水量過大和東平湖黃河水倒灌導致淹沒農田和村落。
3)民風民俗。戴村壩對于民風民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民俗傳說、節日習俗、祭祀活動和飲食風俗4個方面。玲瓏壩上的石刻祥龍是戴村壩的“保護神”,當大壩上有水流過,出現“祥龍游水”之景,寓意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每年元宵節和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附近村莊的村民都會來到戴村壩,在石刻祥龍所在石臺上奉上貢品,燃香放炮,為石龍系上紅色絲帶;若是家逢喜事或者遭難遇災,村民也會來到壩上祭拜處放鞭炮,丟下些許零錢,以求吉利[2]。
4)水利景觀。戴村壩水利工程景觀主要有主景與標志物、大汶河下游生態濕地兩大部分。戴村壩水利工程本身即為主景和標志物,其自然風光被列為“東平新八景”之一。小汶河截斷荒廢使得大汶河河水只能通過大壩流入東平湖,大壩的修建攔住了河水形成水庫,而水庫的存在使得大壩兩岸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北岸地勢較低的地方地下水上涌形成小型湖泊。東平縣結合大汶河、匯河兩條河流交匯的地形地貌,改造部分沙石地,在人工引導保護下,在北岸建設生態濕地。
以空間作為劃分,戴村壩水利遺產保護開發可以分為3部分,即戴村壩主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由其衍生的人工濕地公園,在實現對戴村壩水利遺產進行保護的基礎上開發與之相關的文化娛樂紀念場所。
1)戴村壩主體。戴村壩自明朝到現代經歷10余次修復,最后一次修復工程從2002年4月13日正式開始,到2003年8月18日完工,全部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措施,并采用多項新技術、新工藝,既對原工程進行徹底的修復和加固,又兼顧了文物價值,維持了工程原貌,達到了“修舊如舊”的目的[3,4]。
2)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戴村壩這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依托,在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和主管部門的合理規劃下,形成了戴村壩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了集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旅游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功能區,主要通過“實物(戴村壩)+博物館”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占地面積約4 km2,其中戴村壩博物館面積2 500 m2。博物館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建筑,共分為序廳、運河之心、戴壩修筑、科學治水、治水名人、運興東平和3D影院7個部分。通過展出300余件文物、模型、圖片等,輔助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戴村壩悠久的歷史和卓絕的設計思想,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大運河燦爛文化[5]。
3)人工濕地公園。人工濕地公園伴隨著匯河入大汶河口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而逐步修建完善[6]。公園分為3個區域,分別為入口區、潛流濕地科普區、戴壩長廊區和博物館區。入口區由日晷廣場、管理房及景墻、生態停車墻等組成。日晷廣場以日晷為主景,對外觀修復提升,使用芝麻白條石和綠草皮分層次鋪設綠化帶;東側設計生態停車場,共設置200個停車位,供游客停車。管理房及景墻參照戴村壩壩體設計,選取石材、木隔欄、灰土等材料,將戴村壩的文化歷史內涵在建筑中充分體現。潛流濕地科普區以荷花為造型,呈現高潔、吉祥、美好、綠色生態的寓意。在南北兩側設置園路及平臺便于游客體驗觀賞,并設置了以濕地工藝、植物科普為展示內容的標志,形成科普、教育的特色空間。戴壩長廊區位于戴村壩博物館以東,地勢平坦開闊,設置“歷史文化、鐵藝、石料、木樁、夯土”為基本設計元素的景觀造型,進一步突出戴村壩文化元素。
大汶河流域易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差異較大。在豐水期,若遇暴雨,數十條支流匯集到大汶河主河道,暴漲的水量必然會對戴村壩形成較為嚴重的沖刷。戴村壩主體結構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002年4月,距今已經過去了20年,目前大壩壩體雖未出現較嚴重損壞,但是過水面已經出現水泥砂漿脫落的情況。
大壩建設在大汶河的下游,在豐水期上游水庫泄洪導致戴村壩壓力加大,而枯水季上游水庫攔蓄河水加之其他生產生活引水,使得大汶河下游徑流不斷減少,近年來甚至出現斷流現象,戴村壩壩體過水的景象較少出現。在大汶河汛期,戴村壩奇景之一的“戴壩虎嘯”也已不多見。加之大汶河干流河道存在較為嚴重的河沙濫采濫挖現象,嚴重破壞河床原有形態,水流形態與流速的變化極易造成壩基掏空等情況,嚴重威脅大壩穩固[7]。戴村壩景區作為東平縣著名的景區之一,是附近居民、游客游玩的適宜場所,但由于在南岸沒有專門設立管理的人員,導致在游玩旺季很容出現擁擠和遍地垃圾的情況,嚴重影響游客的安全及環境的美觀。
受大汶河的影響,使得前往戴村壩的路線分為南北兩個方向。因北岸游客去往戴村壩,只能通過南岸走大汶河沿河河堤。雖然道路經過修繕,但從客源地到旅游景點之間仍然溝通困難。若僅從便于使用的角度對景區進行路線規劃,則難以避免對水利遺產整體布局造成影響,破壞水利遺產原有的風貌。
水利部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作為指導全國水文化建設的重要政策文件,提出“水利遺產保護顯著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文化品位明顯提高,水文化公共產品和服務進一步豐富,水利行業文化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大幅度提升,水文化建設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的總體目標[8]。戴村壩作為山東大運河水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其基本特性,以及當前戴村壩水利遺產保護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考慮長遠發展,提出保護利用相應的對策,為山東水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與利用提供參考。
在創新戴村壩保護新形式的同時,應在保證戴村壩水利工程正常運行且受到較為良好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謀求水利工程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精神生活向往的需要。當前,以水資源合理分配為目的建設一處水利工程變得更為簡單,但是從古延續流傳下來的水利工程所蘊含的水利科學知識和建筑藝術卻難以復制與再現。戴村壩作為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工程,在防洪蓄水方面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戴村壩保護開發首先要做到活態保護,在保證其正常運行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和開發。
在戴村壩旅游景區建造中,應該明確定位,構建具有獨特吸引力的核心產品。以戴村壩為核心產品的旅游景區建設,不僅要突出水利工程遺產特色,在集中修建北岸生態公園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南岸作為戴村壩景區構成的一部分,其外觀景象對整體戴村壩景區產生的影響。應做好南北兩岸景區的統籌規劃,以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在景區建成后設置專門人員負責管理,以實現景區的全面協調發展。
景區安全保障主要包括工程安全、防洪安全、游客安全、消防安全等幾個方面,在規劃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和旅游活動時,一是應保證不能影響水利工程的正常運作,并配備專人對水利工程建筑與旅游點進行管理,制定相應的防洪措施,構建應急救援機制。在開展旅游活動時,做到安全第一,合理設置警示標示,并由專人負責有安全風險區域的安全引導。同時,應建立游客緊急救援中心,并配備專業救援人員和專業的救援設備。二是加強對景區管理人員的管理與培訓,以提高管理人員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實現景區管理精細化,對園區綠化覆蓋程度、衛生保潔清潔程度、安保服務旅客滿意度等進行量化,作為評判景區管理的指標。
戴村壩水利遺產旅游區作為東平縣知名的旅游資源之一,在各大知名旅游網站上都有簡單的介紹,但是由于景區尚未修建完善,仍屬于資源型生態景區,未能形成特色主打產品,縣城以外的客源市場占有率低,旅游市場輻射力與旅游資源不相匹配,因此進一步加強景區宣傳推廣更為必要。一是要挖掘戴村壩歷史和社會文化,以特色的文化為導向開展集體休閑旅游項目,樹立東平縣戴村壩旅游品牌形象,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擴大品牌影響和宣傳,提高戴村壩水利遺產的知名度。二是要調動縣內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戴村壩旅游宣傳,擴大宣傳面,提高公眾對戴村壩旅游景點的認知,歡迎更多的游客來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