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浩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山東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濟寧)治理工程是進一步治淮38項工程中的建設內容,工程涉及濟寧市任城區、鄒城市、微山縣等9個縣(市、區),概算批復總投資約15.9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治理河道224.11 km,疏挖干溝233 km,治理水閘2座,排灌站373座,涵洞111座,橋梁32座,新建防汛交通道路55.05 km。該項目工程類別多、分布散、面廣量大,建設周期較長。為推動項目順利實施,濟寧市成立了項目法人,統籌負責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和資金使用等建設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采用代建制的建管模式。項目法人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擇優選定代建單位,依托專業的建設管理團隊開展工作。代建單位具備較強的技術、組織和管理能力,能組織專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破解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能發揮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優勢,更好地集合設計、施工、監理、檢測等參建單位推進項目建設,達到預期建設目標。
2)建立完善的現場管理體系。項目法人指導有關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成立現場建管機構,明確建設管理權限,重點負責征遷協調和現場管理工作,利用現場建管機構熟悉地方情況、擅長處理地方關系的優勢,解決項目在征地補償、資金配套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為工程建設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3)加強項目法人自身建設。項目法人根據工程規模和技術復雜程度建立綜合科、財務科、工程科、質量安全科等內設部門,配備業務精、作風硬、能力強的主要負責人和專職工作人員,制定業績考核、財務管理、建設管理巡查、廉潔自律制度等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通過嚴格執行規章管理制度,加強對主要負責人、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的監督管理,壓實工作責任,推動項目法人真正成為工程建設管理的責任主體。
1)建立健全質量與安全管理體系。項目法人成立質量管理小組和安全生產領導小組,組織各參建單位逐級簽訂責任書,要求各參建單位設有專門的質量與安全管理機構、制定質量與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備專職人員,建立澇洼地治理工程質量與安全責任人網格,將各級質量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人,一旦出現質量與安全生產問題便于追溯,真正發揮質量與安全管理體系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2)開展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檢查。項目法人組建質量與安全生產巡察組,對參建各方的質量與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質量方面,重點檢查實體工程質量,抽查有關質量檢驗記錄和施工記錄、調閱原材料試驗報告,監督第三方質量檢測單位的檢測情況;在安全方面,不定期對現場安全生產情況進行抽查檢查,重點查看專職安全員履職到位、安全生產制度制定、安全隱患排查以及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針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明確整改責任人、整改期限及整改措施,整改完后交由監理和檢測單位進行復核檢查,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形成閉環管理,使工程建設始終處于有序受控的良好狀態。
3)開展質量與安全教育培訓。參加澇洼地工程建設的施工單位多達百余家,施工人員過千人次。因此,項目法人高度重視施工人員的教育培訓,督促檢查各參建單位質量和安全宣傳教育培訓開展情況,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對施工人員開展講座培訓,組織開展防汛應急演練、冬季安全施工、重要工序等專項培訓,幫助施工人員樹立質量和安全意識,提升施工人員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
4)組織做好質量與安全生產總結推廣工作。項目法人定期組織召開質量與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把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理念傳達至各參建單位,強調質量檢測人員、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監理人員的工作權力和權威作用。同時,項目法人組織開展學習與交流活動,安排各縣級現場管理機構相互學習交流,促進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工作。
1)加強項目法人與各參建單位的溝通聯系。一方面,項目法人定期組織召開由各有關現場建管單位、代建單位、監理單位、檢測單位負責人參加的綜合調度會議,及時有效調度各縣(市、區)工程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項目法人注重市縣兩級建管機構的溝通聯系,定期對縣級工程進行巡查,強化對各現場建管機構人員的指導,通過現場建管機構傳達決策、收集問題、落實措施,實現決策部署上傳下達、問題困難下情上報。
2)強化與參建單位各方的合同管理。在訂立合同時,項目法人根據工程的情況和特點,在統籌考慮管理合同的數量、協調對接工作量以及承包人執行能力的基礎上,依法依規確定合同標段的規模和數量;在合同簽訂后,項目法人組織參建單位進行學習,熟知合同規定的工作內容,明晰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責任方、組織方、參與方;當出現問題時,嚴格依據合同中規定的權限劃分和索賠程序來執行處理。
3)抓好工作重點和關鍵環節。洼地治理工程參與管理的對象和內容多,項目法人在工程建設節點、重大質量或技術問題、配合有關部門檢查指導等方面,及時調度現場建管單位、代建單位、監理和檢測單位的負責人,了解具體情況,現場會商解決問題,有效保證了招投標、現場施工、質量安全、資金使用和各階段檢查、驗收等工作順利開展。
4)開展治淮建設文明工地活動。山東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濟寧)工程獲評為2018—2019年度治淮建設文明工地。在文明工地創建中,項目法人從黨風廉政建設、職工培訓、質量與安全管理、現場環境管理等4個方面入手,開展創建活動,定期對各縣(市、區)工程的進度、質量與安全、文明施工等情況進行考核評比,通報考核排名、獎優罰劣。
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的質量、安全、進度和資金使用負首要責任,項目法人必須要意識到自身是項目建設管理的中心和責任主體。雖然本工程采用了代建制的管理模式,但代建單位只是按照合同約定開展建設管理工作,并不替代項目法人的責任和義務。在訂立合同時要明確項目法人、代建單位和各參建單位(設計、監理、施工、材料設備供應、檢測)三方的責、權、利;在日常建設管理工作中,項目法人嚴格合同履約管理,定期對代建單位和各參建單位的履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控制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建設規模和投資達到預期,最終實現“建設、管理、使用”相互制約目標。
此類大中型澇洼地治理水利工程對建設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與工程規模相匹配的建設管理工作經驗,還要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在建設管理人員組成上要統籌考慮人員的年齡、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構建合理優質的專業隊伍框架,注重對青年管理人才的培養,鼓勵新入職人員積極投身項目建設一線,在實踐中鍛煉能力、積累經驗,不斷提升建設管理水平。
本工程由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建項目法人,工程完工后管理人員又回到原單位工作。既不利于項目管理能力和建設經驗的積累與傳承,也影響項目后期運行管理工作的延續性。因此,成立專職項目法人可以按照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原則,由水利事業單位組建常設的專職機構,通過政府委托授權的方式,集中承擔轄區內政府出資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對于投資數額大、建設周期長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可以積極引入社會建設管理力量,由實力雄厚、專業技術能力強的國有企業承擔工程建設管理任務、履行項目法人職責,既能推動水利工程管理市場化發展,又能提高建設管理專業化水平。
項目法人在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建設管理水平決定了工程質量好壞。因此,必須壓實項目法人責任,優化建設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提高項目法人履職能力,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促進項目法人專職化發展,不斷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