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梅,郭 維,魏慶勇
(1.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2.聊城市河道工程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0000)
位山灌區始建于1958年,灌溉面積36萬hm2,是山東省最大的灌區。灌區骨干工程設有東、西2條輸沙渠,2個沉沙區和3條干渠,總長274 km,分干渠53條總長797 km,流量大于1.0 m3/s的支渠393條總長1 419 km,各類水工建筑物5 000余座,形成了灌區渠道長、分布廣、各類水工建筑物較多、地理位置較復雜等特點,在運行管理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風險和隱患。為了有效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位山灌區注重安全生產的關口前移,從隱患排查治理前移到風險分級管控,強化風險意識,對灌區風險進行辨識、評價和管控,實現精準治安和源頭預防,逐步推進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
通過全面排查、辨識、評估安全風險,落實風險管控責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安全風險。先后制定了《位山灌區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管控措施》《重大危險源辨識、監控管理制度》《位山灌區重大危險源類別及安全防護》《水利工程重大危險源控制措施》等,明確各級監管責任人和監管要求,對危險源實施動態的辨識、評價和控制,對大型建筑物度汛等進行定期檢查,在危險性較大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警示牌,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
為科學辨識與評價灌區水利工程運行危險源與風險等級,有效防范生產安全事故,根據水利部關于印發《水利工程生產安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的通知(水安監〔2017〕344號),結合灌區實際,采取直接判定法對灌區工程管理、堤防管理、灌溉管理、設備設施運行管理、機關管理等5個方面日常管理工作進行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等級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風險管控措施,編制《位山灌區管理處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等級及管控措施清單》。灌區各單位結合管轄范圍和職責分工,對照《清單》建立危險源辨識與管控臺賬,特別對大中型水工建筑物,分別懸掛危險源告知牌,明確管控措施,真正做到風險關口前移和縱深防御,將事故消滅在發生前,加強“人、物、環、管”4項管控,降低事故的發生頻率,從而減少事故危害,確保灌區安全形勢的持續穩定。
隱患排查治理的核心是做到閉環管理,要建立全員參與、全崗位覆蓋、全過程銜接的隱患自查自改閉環管理機制。首先對灌區堤防、橋梁、涵閘等各類水利工程設施進行全面排查,建立隱患排查治理臺賬,制定整改措施,明確責任人和整改時限,消除安全隱患,防范事故發生。其次加強日常巡查,充分利用智慧灌區e平臺,基層管理人員每日對管轄堤防進行巡檢,發現隱患及時上傳平臺安全生產管理模塊,相關業務科室按照管理權限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并能參與隱患治理,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見建議,并督促落實整改等,實現隱患實時排查、動態管理、閉合管理等,做到有效防范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對照制定的危險源辨識與管控臺賬,定期檢查危險源參數和事故誘因有沒有發生變化,管控措施是否做得到位,是否有危險源失控形成隱患的現象發生,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進行管控,確保風險在正常的管控狀態,實現雙重預防的效果。
結合位山灌區自身功能特點、安全生產管理現狀、標準化建設及發展前景規劃等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對灌區管轄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對風險等級進行評價、分類別制定管控措施,特別對較大型的水工建筑物,例如渡槽、倒虹吸、節制閘、橋梁、沉沙池等懸掛危險源告知牌,標明危險源信息、管理責任人、管控措施等,并編制應急預案、管理臺賬、進行培訓和應急演練。使每一名管理人員都熟悉掌握風險情況和管控措施,做到在日常管理中嚴格落實管控責任。通過對危險源的密切管控,較大程度地減少了隱患的形成;同時加強隱患排查治理,確保危險源處于管控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安全生產良性運轉的狀態。通過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提升了灌區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確保了灌區平穩有序發展。
風險辨識評估方法過于簡單,大部分是憑工作經驗采取定性的方法進行評估,分類歸納相對粗略,分級管控標準不太清楚,責任人分級逐層傳遞不太明確,執行人員落實態度缺少積極性,造成為迎接檢查編制紙面資料較多的局面。
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在制度建設和措施管控方面做得相對完善,但是在落實運行方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兩者聯系不密切,銜接關聯不夠。特別是跟工程運行管理、堤防管理、灌溉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管理沒有做到有機融合,甚至日常管理中往往重視隱患排查,忽略風險分級管控,使雙重預防機制得不到有效實施。
智慧灌區e平臺安全生產模塊利用率不高,一是執行人員由于各種原因,做不到信息及時上傳;二是管理人員沒有及時指導、督促問題整改等;三是由于權限問題,一些信息不能共享,導致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在整個灌區工作中形成了信息孤島,阻礙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發展。
持續推進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通過深入基層調研、聘請專家、各層管理人員參與等多種方式,對灌區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一步識別,運用定性或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準確識別危險源、評價風險等級,有針對性地確定風險控制措施,提高風險分級管控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高效性。通過制定制度,分解責任,制定清單臺賬等,確保管控到位。同時做到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密切關聯、與安全標準化體系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風險分級管控制定隱患排查標準、實現隱患排查、記錄、監控、治理、銷賬、報告的閉環管理。從隱患排查治理中完善風險管控,通過隱患排查治理,反向查找風險管控措施的時效、缺陷或不足,分析、驗證風險辨識和評估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充分利用智慧灌區e平臺,實現雙重預防機制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建設安全生產管理模塊,實現操作簡單、上傳方便、項目劃分科學合理、管理權限充分共享、網絡連接流暢等各項功能,為及時上傳信息、科學決策、督導整改等提供保障,做到動態管控安全風險和隱患排查治理,實現實時監控和科學化決策,有效推進事故預防和安全生產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動態化,確保灌區各項工作平穩有序發展。
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在灌區安全生產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灌區管理范圍較廣,水工建筑物類型較多,以及近年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等不斷實施,新建改建大量水利設施,從而產生新的危險源和隱患,給安全生產管理帶來新的難度和挑戰,所以,灌區需要持續推進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下大力氣抓好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快完善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有效防范和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為灌區穩定發展,為聊城及周邊地區工農業、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