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陳思梅,戴厚永
(樂昌市中醫院1檢驗科,2肝病科,廣東 韶關 512200)
肝癌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病情進展迅速、治愈率低、預見性較差等特點,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發病原因,可能與化學致癌物質、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素有密切關系[1]。腫瘤標志物是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合成、釋放的物質,在血清中出現較早,具有檢測快捷、取材簡便等優點,被應用于多種惡性腫瘤檢查,但單獨檢查特異性、敏感性較低[2]。鐵蛋白(SF)是機體鐵元素的主要儲存方式,其水平異常與肝臟疾病關系密切。血清轉氨酶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本研究分析聯合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和轉氨酶在肝癌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6例肝癌患者為肝癌組,其中女28例,男58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 (51.68±3.14)歲;復發23例,未復發63例。選擇同期就診于我院的86例乙型肝炎患者為肝炎組,其中女32例,男54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2.04±3.20)歲。兩組患者均經病理學或組織學、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采集兩組受檢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獲取上清液,采用Beckman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 (CEA)、 甲胎蛋白 (AFP)、 糖蛋白抗原125(CA125)、糖蛋白抗原15-3(CA153)、糖蛋白抗原19-9(CA199)、SF水平;采用邁瑞BS-4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轉氨酶,包含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正常參考值:CEA<5 ng/mL;APF≤20 ng/mL;CA125<35.0 U/mL;CA153<25.0 U/mL;CA199<27 U/mL;SF<204 ng/mL;ALT<40 U/L;AST<37 U/L。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肝癌組與肝炎組、復發與未復發肝癌患者的腫瘤標志物、SF和轉氨酶水平;②分析腫瘤標志物、SF、轉氨酶單獨及聯合檢測對肝癌、復發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癌組和肝炎組的腫瘤標志物、SF以及轉氨酶比較肝癌組的CEA、AFP、CA125、CA153、CA199、SF、ALT、AST均顯著高于肝炎組(P<0.05)。見表1。
表1 肝癌組和肝炎組的腫瘤標志物、SF、轉氨酶比較(±s)

表1 肝癌組和肝炎組的腫瘤標志物、SF、轉氨酶比較(±s)
?
2.2 復發與未復發肝癌患者的腫瘤標志物、SF以及轉氨酶比較復發組的CEA、AFP、CA125、CA153、CA199、SF、ALT、AST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P<0.05)。見表2。
表2 復發與未復發肝癌患者的腫瘤標志物、SF、轉氨酶比較(±s)

表2 復發與未復發肝癌患者的腫瘤標志物、SF、轉氨酶比較(±s)
?
2.3 單獨及聯合檢測對肝癌、復發的檢出率比較聯合檢測對肝癌及復發的檢出率高于單一指標檢測(P<0.05)。見表3。

表3 不同檢測指標對肝癌、復發的檢出率比較
約有74%肝癌患者現存或曾患有乙型肝炎感染,約有85%患者合并肝硬化,多表現為持續性肝區鈍痛,缺乏特異性,就診時多數患者已處于中晚期,預后較差[3]。腫瘤標志物是機體在細胞癌變發生、進展過程中產生的相關活性物質,正常組織與良性病變中不存在或含量極低[4]。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在腫瘤的早期診斷、預后評估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CEA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內胚葉起源的廣譜血清腫瘤標志物,在多種腫瘤細胞中呈高表達。AFP主要由卵黃囊及肝細胞合成,正常情況下血液含量較低,當癌細胞侵襲機體時,會激活腫瘤細胞中AFP合成基因,大量分泌AFP,升高血清濃度,其直接作用于肝癌細胞或間接反饋抑制免疫系統,促進肝癌發生、進展[5]。正常人體內CA125含量很低,當機體受到癌細胞侵襲時,可促進細胞膜去極化,促使其向細胞邊緣聚集,釋放至細胞外的排泄物或多種體液中,被應用于多種惡性腫瘤的診斷。CA153是乳腺細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變異體,當機體受到癌細胞侵襲時,可促進糖基化轉移酶活化,改變細胞表面糖類,促進癌細胞向血液循環中釋放,使血清內CA153含量提高,對乳腺癌的診斷與預后評估有良好的敏感性,在肝癌、結腸癌等多種腫瘤中也有相應增高。CA199是一種存在于胚胎胃腸黏膜上皮與部分惡性腫瘤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類抗原,主要應用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診斷、預后評估。SF主要存在于肝臟中,參與機體的鐵代謝過程,正常情況下含量較低,當肝臟發生炎癥時,其代謝會發生變化,血SF含量會顯著升高。AST、ALT分別源自細胞質線粒體內與細胞質內,當肝臟細胞及線粒體受損時,二者會滲透至血液中,提高血AST、ALT水平[6]。本研究中,肝癌組的CEA、AFP、CA125、CA153、CA199、SF、ALT、AST均顯著高于肝炎組,且復發肝癌患者的各指標均顯著高于未復發肝癌患者(P<0.05);各指標聯合檢測對肝癌及復發的檢出率均高于單一檢測,提示各指標聯合檢測可起到互補作用,提高疾病檢出率,評估預后。
綜上所述,聯合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和轉氨酶可提高肝癌檢出率,準確評估預后,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