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韓凌穎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CCU,河南 鄭州 450016)
冠心病是心內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該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情緒、飲食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聯(lián)系,患者發(fā)病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表現,疾病進展后不但危害患者生活質量,還可能威脅其生命安全。既往研究[1-2]認為,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結合其自身身體狀況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意義重大,預見性護理模式可較大程度降低患者住院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還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結局,臨床應用價值顯著。本研究探討預見性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及預后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48~73歲,平均(60.52±7.14)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46~74歲,平均 (60.71±7.2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的相關診斷標準[3];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晰,溝通順暢。排除標準:①因自身原因無法配合完成后續(xù)治療及相關評估者;②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并發(fā)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其他危急重癥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操作根據院內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包括健康宣教(主要講解冠心病的相關疾病知識),對飲食、運動等進行適度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成立專門的預見性護理小組,組員包括內科醫(yī)生1名(用藥干預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護士長1名(制定并實施具體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案,并監(jiān)督護士的執(zhí)行)、護士7名(實施預見性護理方案)。小組成立后,對既往相似病例進行歸納分析,查閱相關護理資料并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護理方案包括:①誘發(fā)因素護理:明確患者自身風險因素,針對風險因素進行預見性護理,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囑咐患者規(guī)律飲食、按時作息,提高身體素質,避免意外發(fā)生;②心理護理:明確患者現階段心理狀況,分析負性情緒可能導致的意外情況,對患者嚴格實施一對一心理疏導,以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③病情指導: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身體及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方案,提升護理質量;④身體狀況干預: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指導患者學習正確的深呼吸與冥想方法,待患者身體狀況改善后進行基礎運動鍛煉,改善其身體狀況與心功能。
1.4 觀察項目①心功能:采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患者心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DV),檢測時間為護理前后。②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4]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綜合評估,上述量表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評價時間為護理前后。③預后結局:參考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與自護能力[4]進行預后結局評估,其中生活質量采用WHOQOL-100(生活質量測定量表)評估,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應用ESCA(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對患者的自護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共計11個評分項目,單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為5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護理后,觀察組的LVEF高于對照組,LEDV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LVEF(%)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5 43.52±5.04 53.08±5.72*160.51±11.79 130.26±10.87*對照組 35 43.38±5.17 49.60±5.41*159.94±11.85 147.03±9.65*t值 0.115 2.615 0.202 6.826 LEDV(mL)P值 0.909 0.011 0.841 0.000
2.2 心理狀態(tài)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5 73.58±8.22 57.33±6.48* 74.25±8.01 54.52±6.29*對照組 35 73.65±8.17 62.41±7.04* 73.96±8.26 61.33±7.17*t值 0.036 3.141 0.149 4.224 SDS評分P值 0.972 0.003 0.882 0.000
2.3 預后結局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WHOQOL-100評分與自護能力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與自護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與自護能力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WHOQOL-100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5 59.31±6.31 80.04±7.72* 30.25±3.60 41.37±4.28*對照組 35 59.64±6.25 72.33±7.68* 30.36±3.47 37.82±4.01*t值 0.220 4.189 0.130 3.581 ESCA評分P值 0.827 0.000 0.897 0.00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且危險性較高的一類疾病,患者發(fā)病及病情進展期間生活質量均可能受到較大程度影響[5]。目前臨床常見的藥物治療方案雖能較好地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但仍有較多的患者治療期間存在較為嚴重的風險事件。通常情況下,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監(jiān)督下,能夠積極配合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病情,減少醫(yī)院風險事件的發(fā)生,但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常規(guī)護理方案實施后效果并不顯著。預見性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通過對患者潛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個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預見性護理方案,進而降低患者住院期間的治療與護理風險;另外,該護理模式還對患者用藥、飲食、運動方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在規(guī)范患者合理用藥、提高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的同時,對其心功能狀態(tài)的改善也具有積極意義。預見性護理方案更加著重于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為心理狀況較差的患者制定心理疏導方案,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并發(fā)癥預防,顯著改善患者整體健康狀態(tài)。預見性護理方案實施過程中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監(jiān)視,一旦出現并發(fā)癥跡象,可及時找到原因,并制定相應處理措施,進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研究[6]表明,LVEF與LEDV是評估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本研究觀察組護理后的LVEF高于對照組,LEDV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對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的改善有積極意義。心理狀態(tài)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還能反映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及治療結局。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方案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與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預見性護理可通過制定一系列針對性護理措施來改善患者機體整體狀態(tài),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行為的自我掌握能力,最終促使護理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與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