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丹,郭婷茹,魏若男
(濮陽市油田總醫院 腫瘤科,河南 濮陽 457001)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年齡趨于年輕化。癌因性疲乏(CRF)是一種與癌癥本身或抗腫瘤治療相關,導致患者身心、情感及認知功能持續疲勞和精力衰竭的非正常的主觀痛苦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Watson關懷理念基于整體護理,以 “尊重”為內涵, “關注”為動力,要求護理人員主動關懷患者的意愿,并注重對患者的身心兩方面的人文關懷干預,通過正向引導、情感支持及多維度的生活技能指導,引導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提高自我效能來對抗疾病[2]。本研究探討Watson多元化關懷模式在乳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療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乳腺癌;②首次患病,單側乳腺癌病變,根治術后已實施≥2個療程的化療,且預估生存時間>6個月,KSP評分不低于75分;③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通過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區間在27~52歲,平均年齡為(38.72±10.54)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區間在26~51歲,平均年齡為(39.12±11.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心理輔導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Watson多元化關懷模式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A)生理維度關懷支持。①每日評估CRF,指導患者利用Piper疲乏量表,以日記的形式每日記錄自我疲乏感受,護理人員每日檢查日記并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②通過“同理心”為患者營造保護性、糾正性和支持性的心理、社會、精神環境,加強與患者的交流,促進護患溝通,提升患者信任感,同時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安靜、通風,集中進行護理操作以保障患者優質睡眠,在護理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③充分了解患者的飲食需求和愛好,根據化療期間不同飲食要求和禁忌,設計多樣化食譜供患者選擇,督促患者養成健康飲食習慣。④利用電子資源、床邊訪談等,結合健康教育手冊,向患者講解用藥注意事項,掌握緩解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并結合音樂療法,促使患者身心放松,3次/d,每次0.5 h。⑤功能鍛煉。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有氧鍛煉,與其共同商定運動處方,以散步、騎自行車、太極拳等運動方式為主,逐步增加運動量,鼓勵其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B)情感維度關懷和社會支持性護理。借助微信、QQ等社交平臺,與患者成為線上好友并保持良好的聯系。可通過既往病例回顧、個人動機訪談、微信群病友交流等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疾病,了解乳腺癌的發生原因,掌握相關自護技巧,鼓勵其積極應對疾病,充分調動自我效能,提高依從性。 (C)定期反饋患者意見。在病區護理站設立患者意見本,要求位置醒目。根據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對Watson關懷護理實踐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同時針對患者已存在的問題,每周組織至少一次會議進行集中討論,制定整改措施,貫徹人性化關懷和全程服務的理念。
1.3 觀察指標①應用Piper疲乏修訂量表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評估患者的CRF水平。量表包含4個維度,共22個條目。總分=各維度分值總和/22,分值越高,則CRF癥狀越嚴重。0~3分為輕度疲乏,4~6分為中度疲乏,>6分為重度疲乏。②參照關懷行為評價表(CBA)[3]自行制定住院患者人文關懷滿意度調查表,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值越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研究組患者的RPFS行為、情感、感覺、認知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RPF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RPFS評分比較(±s,分)
?
2.2 兩組的人文關懷滿意度評分比較研究組患者的人文關懷總體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人文關懷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人文關懷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
癌因性疲乏(CRF)是一種持續性的自我疲倦感受,涵蓋了生理、認知、情感等多個方面,通常由藥物治療、腫瘤本身以及軀體、心理等因素引發。CRF的發生突然,無法預測,主要表現為能量消耗大,休息后不緩解,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具有持續時間長、強度高、主觀乏力感顯著的特點,與腫瘤疼痛、疾病臨床結局密切相關[4]。相關報道[5]顯示,乳腺癌患者化療1、2個周期后,其CRF發生率分別為68%和82%。CRF會嚴重降低患者對化療副作用的耐受程度,再加上腫瘤疼痛和化療的細胞毒性反應,使得患者身心長期處于疲憊狀態,致使應用不良、失眠等軀體癥狀日益加重,心理障礙嚴重,生活質量降低顯著。
基于Watson關懷理論的多元化關懷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以傳遞人性關懷的照護理念為切入點的專屬性、系統性和人性化的整體護理干預,旨在改善患者的整體身心狀態,以期提高其預后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RPFS行為、情感、感覺、認知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人文關懷總體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以上結果表明,Watson多元化關懷模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疲乏程度,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在于,Watson關懷模式干預注重護理環境的營造、人性需求的滿足、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態度的友善以及護理安全的落實,通過指導患者每日記錄疲乏日記,可準確掌握患者每日CRF的細微變化,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促使患者從被動接受護理轉變為主動尋求治療,實現動態化評估CRF,及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有效緩解患者的疲乏程度,進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質量,提升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Watson多元化關懷模式在乳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