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張利丹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 450014)
肥胖癥是內分泌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該病的發(fā)生與遺傳、神經精神、內分泌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肥胖癥的發(fā)生可能導致患者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升高,同時還可能導致呼吸功能改變、內分泌系統(tǒng)障礙[1],各類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甚至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針對肥胖癥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如強化運動、規(guī)范行為等,但部分患者依從性較低,病情改善程度并不顯著[2]。因此,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并輔以相應的健康教育,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其血脂水平,改善其睡眠質量。本研究主要探討飲食干預配合健康教育對肥胖癥患者血脂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肥胖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肥胖癥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3]中相關診斷標準;②體質量指數(BMI)>25 kg/m2;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7~65歲,平均(50.08±5.21)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9~67歲,平均(50.13±5.2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日常基礎護理、按照醫(yī)囑進行用藥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飲食干預配合健康教育,具體護理措施包括:①飲食干預:通過對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及BMI進行評估后由院內營養(yǎng)師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日常飲食中嚴格把控糖分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另外可通過建立APP群聊的方式向患者介紹成功減肥的病例,分享健康食譜,促進組內成員互相鼓勵,幫助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另外倡導患者禁煙禁酒,少食多餐,日常可通過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來幫助食物吸收,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力,最大程度提升減肥效果。②健康教育:詳細告知患者肥胖癥的發(fā)病機制、治療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在長時間教導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倦煩、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而導致后續(xù)教育行為開展的依從性降低,針對此類患者可實施合理的心理疏導,在掌握患者現階段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后幫助其合理釋放內心壓力,進而促進患者維持平和、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教育方案實施過程中需耐心傾聽患者提出的問題并及時予以解答,針對部分患者提出的要求也需在保證合理性的同時滿足患者,最終提高患者用藥、飲食及后續(xù)運動的依從性,加速病情改善。
1.3 觀察指標①干預效果: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追蹤,評估干預效果[4]:顯效:BMI下降程度>4 kg/m2;有效:BMI下降程度2~4 kg/m2;無效:BMI下降程度不足2 kg/m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脂水平:取患者晨間空腹狀態(tài)下肘靜脈血液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測定方法為酶比色法,相關操作按照配套試劑盒說明書所示規(guī)范進行。檢測時間為干預前與干預3個月后。③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進行睡眠質量評價,該量表共包括7個評分項目,單項目采用0~3分4級評分法評價,量表總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干預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干預效果比較[n(%)]
2.2 兩組的血脂水平比較干預前,兩組的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脂指標比較(±s,μmol/L)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脂指標比較(±s,μmol/L)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TC TG LDL-C HDL-C干預前 觀察組 40 6.22±0.65 2.15±0.24 3.51±0.37 0.82±0.09對照組 40 6.27±0.64 2.08±0.22 3.45±0.36 0.79±0.08 t值 0.347 1.360 0.735 1.576 P值 0.730 0.178 0.465 0.119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 40 4.52±0.51*1.70±0.18*2.91±0.30*1.15±0.12*對照組 40 5.47±0.58*1.97±0.20*3.22±0.34*0.93±0.10*t值 7.780 6.346 4.324 8.90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的睡眠質量比較干預前,兩組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的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個月后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 40 16.35±2.11 10.09±1.24* 6.82±0.84*對照組 40 16.82±2.07 12.37±1.35* 9.25±1.02*t值 1.006 7.867 11.631 P值 0.318 0.000 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肥胖癥發(fā)病風險呈逐年升高趨勢。研究[5]指出,肥胖癥患者血脂水平普遍較高,且大多數患者還存在嚴重的短暫呼吸暫停綜合征,睡眠質量較低。肥胖癥患者病情持續(xù)發(fā)展不但影響其生活質量,后期諸多嚴重并發(fā)癥還可能威脅其生命安全,故及時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尤為重要。既往臨床針對肥胖癥患者多采用藥物配合運動控制病情,但該治療方案實施后患者依從性較差,體質量經控制后極容易反彈,進而導致疾病治療難度增加[6]。因此,針對此類患者應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升其治療依從性,進而從根本上規(guī)范患者的生活態(tài)度,最大程度促進其病情恢復。合理的飲食干預可結合患者自身營養(yǎng)需求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在不影響患者身體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同時促進其體質量降低;健康教育則可幫助患者充分認知自身疾病,同時輔以心理輔導還可較大程度消除患者因運動、用藥、飲食等產生的負性情緒,最終提升患者的依從性。
研究[7]認為,BMI是評估肥胖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BMI降低程度直接反映了治療與干預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飲食干預配合健康教育的實施對患者BMI具有顯著的控制效果,對患者后續(xù)病情的改善有積極意義。血脂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諸多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血脂4項指標水平均顯著改善(P<0.05),提示飲食干預配合健康教育可通過規(guī)范患者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來達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疾病風險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lián)合干預模式對患者睡眠質量有顯著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飲食干預配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肥胖癥患者的體質量,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睡眠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