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毛海燕
(河南省職工醫院 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0002)
慢性牙周炎是口腔常見的疾病,發病率約為牙周炎的95%。慢性牙周炎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侵襲牙齦深部組織,損傷牙齒功能。隨著正畸治療的人數增多,正畸過程中帶環、弓絲、托槽等可對牙齒的軟組織及硬組織造成損傷,可逐漸進展為慢性牙周炎。牙周炎發生后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可對正畸治療的效果造成不利干擾,嚴重者甚至導致正畸治療終止[1]。正畸治療的時間較長,患者多數時間在院外進行治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治療及日常護理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反饋給醫師,醫師對患者的病情掌握程度存在不足,部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甚至放棄治療[2]。隨著線上溝通方式的發展,微信作為日常生活應用最多的溝通工具,在醫師及患者之間的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將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應用于接受正畸治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探討其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為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年齡12~35歲,平均(18.64±6.24)歲;男性22例,女性23例。對照組年齡11~36歲,平均(18.97±6.10)歲;男性24例,女性2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接受正畸治療;②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或家屬無法應用微信者;②不能配合完成隨訪者;③重度牙齒松動者;④患有糖尿病者;⑤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患者入組后均接受健康宣教。對照組給予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利用電話或門診等方式對其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口腔維護情況,并給予指導。觀察組給予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①通過模型為患者演示正確的刷牙方法及刷牙時間,告知患者不規范刷牙的不良后果。②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對組員進行牙齒矯正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③成立延續性護理微信群,根據患者口腔知識了解情況分為不同的微信群,每天定時推送相關內容。用本科室自制的正畸口腔護理知識問卷了解患者對口腔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患者的口腔、飲食、衛生習慣、正畸自我管理等內容,讓患者加入相應的微信群。④微信推送內容,包括自我護理知識、健康宣教等,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推送,及時解答患者的疑惑;針對患者的疑問,醫護人員在微信群內答疑。⑤每天定時由醫護人員針對患者共性的問題進行總結并解答,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為患者提供更多、更加專業的指導及支持,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兩組均隨訪3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檢測牙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近牙齦區無菌斑(0分),近牙齦區探針可刮出薄菌斑(1分),牙齦緣區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2分),牙齦緣區或齦溝可見大量軟垢 (3分)。②牙齦指數 (gingival index,GI):牙齦健康(0分);輕度水腫、顏色輕度改變 (1分);牙齦光亮、色紅,探診出血(2分);牙齦存在潰瘍,自發出血 (3分)。③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總分0~100分,分為非常滿意(82~100分)、滿意(60~81分)、不滿意(0~59分)。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 (±s)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的PLI比較兩組的PLI存在時間效應,兩組的PLI在矯治前至矯治后3個月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觀察組的變化趨勢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PLI存在組間效應,觀察組的PLI在矯治后各時刻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PLI存在交互效應,即兩組的PLI存在隨時間延長而降低的趨勢,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的PLI比較(±s)
矯治后3個月觀察組 45 0.70±0.23 1.07±0.26 0.95±0.21 0.66±0.12對照組 45 0.68±0.22 1.23±0.34 1.16±0.35 0.94±0.26時間 F=613.518,P<0.001組間 F=189.263,P<0.001交互 F=15.021,P<0.001組別 n 矯治前 矯治后半個月矯治后1個月
2.2 兩組不同時間的GI比較兩組的GI存在時間效應,兩組的GI在矯治前至矯治3個月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觀察組的變化趨勢低于對照組 (P<0.05);兩組的GI存在組間效應,觀察組的GI在矯治后各時刻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GI存在交互效應,即兩組的GI存在隨時間延長而降低的趨勢,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的GI比較(±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的GI比較(±s)
矯治后3個月觀察組 45 0.95±0.28 1.28±0.33 1.06±0.24 0.81±0.17對照組 45 0.93±0.25 1.45±0.41 1.38±0.35 1.18±0.31時間 F=497.334,P<0.001組間 F=120.164,P<0.001交互 F=9.777,P<0.001組別 n 矯治前 矯治后半個月矯治后1個月
2.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78%,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慢性牙周炎是致病菌入侵患者的牙齦、牙周膜等組織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正畸治療期間受弓絲、托槽的影響,菌斑極易在牙齒堆積,引起牙齦腫痛、出血,增加牙周炎的發生風險[3]。有研究[4]認為,正畸患者多數治療時間在院外,故醫師對患者的病情掌握不及時,而患者在口腔護理期間出現疑惑不能得到及時的解答,導致部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變差,甚至退出治療。故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患者在院外得到專業的指導對患者堅持完成治療至關重要。
有研究[5]指出,護理干預對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短期的口腔保健具有積極意義,可提高患者口腔護理的自我效能。延續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持續的系統性護理,保證患者在院外得到護理支持,提高患者參與的積極性,保證治療順利進行[6]。本研究將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應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矯治后的PLI、GI均低于對照組,并且隨時間的延長呈現降低的趨勢,提示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可保證治療效果,對牙周炎的預防效果更佳。原因可能為,傳統護理干預在患者離院后,患者與醫師的聯系中止,患者在恢復期間,無法與醫師及時溝通;而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可保證患者在正畸期間通過微信與醫師直接溝通,獲得專業的指導;同時醫師利用微信平臺可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發揮監督的作用[7],準確掌握正畸過程中患者出現的問題和正畸的進程,通過正確的指導及引導保證矯治的延續性。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對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認可程度較高。在正畸期間,醫護人員利用平臺持續為患者提供指導、建議,幫助患者及時糾正問題,減少患者由于不良癥狀往返于醫院的頻次,節約患者的時間。通過微信平臺,醫護人員可實現對患者矯治過程的全程了解,通過每天定時為患者提供口腔健康知識,提高其對口腔健康的認知。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正畸患者的牙齦健康,改善慢性牙周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