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花娣,段雪峰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骨科,河南 新鄉 453003)
腰椎管狹窄癥屬于骨科常見疾病之一,原因可能與先天因素以及脊柱病變等有關,可造成患者出現行走困難、四肢無力等癥狀,對其生活質量影響極大[1]。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是臨床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常用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術后仍有發生深層肌萎縮的風險,容易造成患者腰痛復發,故術后還需對患者實施必要的康復護理干預[2]。傳統護理主要包括更換體位、預防并發癥等,對促進術后恢復有一定作用,但對深層穩定肌康復方面的關注較少。研究[3]表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行PTED術后實施深層肌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深層肌康復護理在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該病的后續護理提供更多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試驗方法,將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PTED)治療的55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將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PTED治療的55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 (69.42±4.85)歲;病程5~28個月,平均病程 (14.58±2.15)個月。觀察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 (69.39±4.65)歲;病程5~29個月,平均病程(14.52±2.1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CT檢查提示存在腰椎管狹窄;③在保守治療無效后接受PTED治療;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感染性病變引起的腰椎管狹窄;②合并下肢殘疾;③合并嚴重脊柱損傷或脊柱畸形。
1.3 護理方法兩組均予以常規護理,包括:為患者介紹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采取正確體位,進行術前適應性訓練;術后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切口滲血、傷口疼痛等情況,及時處理異常情況等。對照組術后行常規康復護理:①抬腿訓練:患者取仰臥位,雙腿伸直,下肢交替上抬,抬高40°以上,持續5 s,重復30次,3次/d;②五點式功能訓練:以患者頭枕部、雙腳及雙軸部為支撐點,抬高腰臀部,保持動作5 s左右,休息后重復,10 min/次,3次/d,后期可過渡至三點式支撐。觀察組術后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深層肌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貓駝式:患者雙手支撐,跪于床面,緩慢低頭并向上抬高背部,呈拱狀,可感受到舒適牽伸力,維持10 s后放低背部,抬頭并前伸脖子,將腹部向下挺,維持10 s,5組/次,2次/d;②獅身人面式:俯臥位,雙腿伸直,肘部支撐身體向上抬高,頭向后,呼氣時身體抬起,維持10 s,呼氣時還原,5組/次,2次/d;③腹肌緊張式:仰臥位,伸直雙腿,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抬頭做軸向翻身,在肩胛骨快離開床面、可感受到腹肌持續緊張時停止,維持5~10 s,緩慢恢復至起始狀態,重復4次/d。
1.4 評價指標①疼痛程度: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視覺模擬量表[5](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作一條0~10 cm的線,記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痛,分數越低則患者疼痛程度越輕。②腰部功能: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6](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估兩組患者的腰部功能恢復情況,該量表包括生活自理、坐立、步行等10個方面,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腰部功能障礙越嚴重,ODI評分=實際得分/50×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術后1個月,兩組的VAS評分均較術前下降,且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個月 t P觀察組 55 7.13±0.65 0.84±0.23 67.655 0.000對照組 55 7.09±0.62 1.75±0.42 52.883 0.000 0.330 13.094 P 0.742 0.000 t
2.2 腰部功能術后1個月,兩組的ODI評分均較術前下降,且觀察組的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OD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OD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個月 t P觀察組 55 38.85±5.62 10.34±1.63 36.133 0.000對照組 55 38.82±5.64 17.24±2.56 25.839 0.000 t 0.028 16.861 P 0.978 0.000
腰椎管狹窄癥目前多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PTED)治療,該手術在內鏡下進行,視野清晰,可有效減少對神經根的損傷,改善癥狀,但因患者個體間存在差異,部分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不甚理想[7-8]。為提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實施必要的康復護理干預臨床意義重大。常規康復護理措施包括五點支撐、三點支撐、抬腿訓練等,主要鍛煉患者腰部淺層肌肉力量,對于患者腰部深層穩定肌恢復效果較差,不利于術后腰部功能的恢復。深層穩定肌康復訓練源自普拉提運動,強調人體核心部位訓練,對于激活深層穩定肌并促進其恢復有較好效果[3],本研究選取其中動作輕柔部分,并結合現代軀干交互抑制原理對部分動作進行修正,結果顯示,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深層肌康復護理可有效緩解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在于:貓駝式及獅身人面式動作均采用四肢支撐形式,且動作輕柔,穩定性高,風險小,便于患者床上訓練,并可有效促進深層穩定肌恢復,緩解患者疼痛;腹肌緊張式訓練利用翻身趨勢,可在不引起脊柱運動的情況下,促進伸肌群放松,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腰痛癥狀,還可避免PTED術后繼發腰痛癥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深層肌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腰部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深層肌康復訓練中通過貓駝式、獅身人面式及腹肌緊張式動作,刺激患者深層肌肉,改善患者因PTED穿刺引起的表層肌肉痙攣,并能夠解決手術難以處理的椎管外問題,改善患者深層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問題,利于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
綜上所述,深層肌康復護理可有效緩解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提高其腰部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