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王艷
(棗莊市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一科,山東 棗莊 277100)
精神科封閉病房為高風險科室,該區域的護理工作不僅關系著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質量,且與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關[1]。據調查[2],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因自主行為能力缺乏,存在抗拒治療及對醫務人員進行傷害的情況,護理風險較高。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優化綜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如風險識別、風險評估等,達到有效控制護理風險的目的,已成為臨床護理中規避醫療風險、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舉措[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封閉病房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精神科封閉病房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精神科封閉病房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入選患者均為男性。對照組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7.35±5.23)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病程 (7.65±3.22)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30例,躁狂癥8例,抑郁癥12例,強迫癥5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5例。觀察組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7.90±5.85)歲;病程5個月~15年,平均病程 (7.45±3.17)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28例,躁狂癥10例,抑郁癥10例,強迫癥6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有關精神障礙疾病的描述[4];身體機能健全;年齡≤60周歲;家屬知情同意入住精神科封閉病房。排除標準:合并血液類疾病或腫瘤患者;合并重大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殘疾或四肢功能不健全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病情,按醫囑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健康指導、日常照護),實施常規安全管理措施(頻繁查看病房、隨時留意患者行為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A)制定風險評估單:由本院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制定風險評估單,包括自殺風險、暴力風險、走失風險、毀物風險、跌倒/墜床風險、噎食風險,對患者進行細致評估,對高危人群啟動相應危機干預和風險管理。 (B)意外風險管理:①建立健全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不定期檢查患者床單及隨身物品,發現危險物品及時取走;②不斷完善現有的環境設施,確保設施更具人性化,如在廁所放置防滑墊、在暖氣片內安置防燙傷的設備,增加沐浴器等;③由于患者特殊心理,一些不良醫療事件防不勝防,故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小組,及時評估該病區潛在的護理風險,并及時制定自殺、跌倒等多個應急預案;④增加家屬告知同意書簽字、探視所帶物品簽字等制度,確保每一個環節有所依據。 (C)護理人員風險管理:①定時強化培訓,新進的護士需要進行為期不少于3個月的培訓,了解精神科疾病、護理操作等,考核通過后才能夠進入病房,且需要一對一的帶教式跟班,同樣需要考核通過才能夠獨立值班;②強化護理人員風險、法律、倫理道德等意識,所有護理人員需要學習醫療法律知識,同時應尊重患者隱私,做到不愚弄、嘲笑等;③合理解決護理人員配置問題,實行彈性排班,在特殊需求或必要時排專班,如戶外活動、用藥時,護士長應合理安排護理人員;④依據 《護士條例》、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明確工作內容及獎懲制度,強化安全管理,同時護理人員應準確、真實地記錄護理監測情況,規范護理文書書寫;⑤多探索和患者交流的技巧,從患者的角度進行思考,理解患者是正常和不正常心理的交織,幫助患者降低心理因素或者家庭社會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喚醒患者自尊、自愛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文書書寫、基礎管理、安全管理及消毒隔離四項內容,每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②比較兩組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自殺、走失、墜床、毀物、燙傷等。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文書書寫、基礎管理、安全管理及消毒隔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
2.2 兩組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與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封閉病房因收治的多為責任能力喪失的患者,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醫護人員往往也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因此,加強精神科封閉病房風險管理臨床意義重大[5-7]。護理風險分為預見性風險、不可預見性風險以及一般可以預防風險,而精神病患者受到疾病癥狀的影響,風險不可預估。常規的護理管理更側重于按照醫囑工作,目前已無法滿足精神科封閉病房的護理需求。護理風險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模式,可對現有的或者潛在的風險進行辨識和處理,并通過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控制風險,建立患者安全保障管理系統,降低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和醫院的損失,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 同時提高護理質量[8-10]。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通過建立風險評估、及時啟動防范風險預案、加強意外風險管理、重視護理人員管理幾方面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文書書寫、基礎管理、安全管理及消毒隔離等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封閉病房中的應用效果更好,有利于減少護理不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精神科封閉病房的護理質量,降低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