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涓,林晶晶,林嚇姜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急診科,福建 福州 35000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臨床多采用急診介入治療,可有效開通閉塞動脈,恢復血供,但急診介入治療存在一定創傷性,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強烈應激反應與心理障礙,影響創傷后成長水平。有研究[1]顯示,加強患者自我效能管理,可顯著改善青年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利于患者身心康復。由此推測,AMI患者急診介入治療后創傷后成長水平與自我效能存在一定關系。鑒于此,本研究探討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與自我效能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急診介入治療的106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3.10±3.55)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 (5.34±0.67)年。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AMI的診斷標準;②符合急診介入治療指征;③首次發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者;④合并全身性系統性感染者。
1.3 方法
1.3.1 創傷后成長評估方法應用中文版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3]評估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量表包含欣賞生活、個人力量、與他人關系、新的可能性、精神變化等5個維度,采用0~5分評分制,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
1.3.2 自我效能評估方法應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4]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量表共計1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制,共計40分,分數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其中自我效能高水平為GSES≥32分,中水平為24分≤GSES<32分,低水平為GSES<24分。
1.4 質量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前,獲得患者同意,并向患者講解問卷的內容、目的等,告知患者正確、規范的問卷填寫方式,本次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患者現場獨立填寫完成后,當場回收,檢查是否出現漏填現象。本研究共發放106份問卷,回收106份,回收率100%。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雙變量Kendall's tau-b直線相關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106例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106例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GSES評分低水平28例,占比26.42%;中水平52例,占比49.06%;高水平26例,占比24.53%。
2.2 三組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C-PTGI評分比較高水平組的C-PTGI各維度評分最高,中水平組次之,低水平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C-PTGI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三組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C-PTGI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低水平組比較,a P<0.05;與中水平組比較,b P<0.05。
維度 低水平組(n=28)中水平組(n=52)高水平組(n=26) F P欣賞生活 12.50±2.52 14.46±2.60a 15.85±2.67ab 11.457 0.000個人力量 10.22±2.16 12.00±2.28a 13.28±2.40ab 12.389 0.000與他人關系 10.39±2.34 12.18±2.50a 13.76±2.56ab 12.568 0.000新的可能性 8.69±1.85 10.36±1.88a 11.50±1.92ab 15.400 0000精神變化 8.47±1.90 9.56±1.95a 10.83±1.93ab 10.064 0.000
2.3 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與自我效能水平的相關性經雙變量Kendall's tau-b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示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各維度與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及自我效能的相關性
急診介入是臨床治療AMI的主要方式,可早期開通梗死血管,挽救缺血心肌組織,挽救患者生命,但疾病發病過程中產生的疼痛感、瀕死感等,發病后各種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威脅,加上手術帶來的系列損傷,均可能會促使患者術后產生焦慮、抑郁、創傷后應激等負性心理,影響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在某個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5]。本研究中,106例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GSES評分中水平52例,占比49.06%,可見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自我效能處于中等水平,臨床需加以重視。
創傷后成長主要是指個體在經歷過有創傷性質的事件后,所產生的積極變化的過程,可提高患者的人生觀、價值觀[6]。本研究中,自我效能高水平組的C-PTGI各維度評分最高,中水平組次之,低水平組的C-PTGI評分最低,提示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自我效能可能與創傷后成長水平有關。究其原因在于,介入治療后,醫護人員通過開展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緩解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使患者正視疾病,逐漸轉變精神及心態,逐漸欣賞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堅信未來新的可能性,繼而能夠積極參與疾病治療中,提高自我效能;家屬與親朋好友的支持、鼓勵等干預,可積極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進患者與他人的關系,促使其保持積極康復的信心,進而有效提高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颊邉搨蟪砷L水平的提高,可促使患者改變對生活的態度,感悟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對生活、工作、人生等重新定位,改善家庭、好友等社會人際關系,有效提升自我價值與應對疾病威脅的能力,緩解急診介入治療后應激事件的影響,增強行為改變的意念與疾病康復的信心,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由此可見,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則心理狀態越好,對于疾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越高。本研究雙變量Kendall's tau-b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示,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與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關,可見改善患者的創傷后成長水平,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對此,臨床醫護人員可積極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健康宣教,采用語言激勵、社會與心理支持等手段進行干預,促使患者正確了解疾病、介入術的相關知識,積極樹立康復治療信心,消除負性情緒,提高創傷后成長水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AMI急診介入治療患者的創傷后成長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則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臨床可采取適宜的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