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翠,胡文霞
(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院1神經外科,2康復醫學科,河南 駐馬店 463200)
腦出血 (cerebral hemorrhage,CH)占腦卒中發病率的20%~30%,發病原因多與高血壓、高血脂、血管老化等因素有關,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1]。目前,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為臨床治療腦出血的主要手段,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單獨應用手術治療尚無法有效降低致殘率,術后需輔以藥物治療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研究[2]表明,吡拉西坦用于治療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效果顯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吡拉西坦聯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采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的44例腦出血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將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采用吡拉西坦聯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的44例腦出血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46~75歲,平均 (65.28±3.02)歲;發病時間1~4 h,平均(2.31±0.59)h;血腫量33~80 mL,平均(51.36±3.47)mL。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45~76歲,平均 (65.19±3.09)歲;發病時間1~4 h,平均(2.23±0.75)h;血腫量34~80 mL,平均(51.65±3.21)mL。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中腦出血的診斷標準[3];②經頭顱CT、實驗室檢查確診;③符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存在精神疾病史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方法如下:依據頭顱CT成像選取最佳穿刺點,對穿刺點周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術中采用局部麻醉,選取合適的穿刺針進行穿刺,并在針尖2.0~2.5 cm位置裝置限位器,避免因操作不當引起醫源性腦組織損傷;以穿刺點為中心取長度為3~5 cm的直切口,進行顱骨鉆孔,鉆透顱骨與硬腦膜后將穿刺針拔出,插入軟管,將針體逐漸穿入血腫邊緣,拔出針芯后進行抽吸,抽吸結束后注入與抽吸液等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直至沖洗液顏色變淡,隨后緩慢注入2萬U尿激酶(北京賽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213、20190709;規格:1萬U×10支)與5 mL生理鹽水混合液,再連接引流裝置,引流管連接引流袋,并在引流管閉合4 h后開放引流。引流期間對患者進行生化檢查與腦脊液檢查,密切監測有無顱內感染發生,并及時采取措施處理,當顱內血腫量<10 mL時即可拔管,進行縫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510、20190614;規格:1 g×5 mL×5支)治療,將8 g吡拉西坦注射液與250 mL生理鹽水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2周。
1.4 評價指標①神經功能: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該量表包括11個項目,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差。②認知功能: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5]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該量表包括11個項目,總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評分治療后,兩組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s,分)
?
2.2 MoCA評分治療后,兩組的MoC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Mo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MoC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MoCA評分比較(±s,分)
?
腦出血患者在出血前多無明顯癥狀,而在出血后血壓會迅速升高,引發劇烈性頭痛、昏迷、嘔吐等癥狀。該疾病致殘率與病死率較高的原因多與發病后短時間內血腫形成血腫占位有關,主要機制為腦血腫會壓迫周圍腦組織,使腦組織血流量顯著降低,進而引發腦部缺氧、缺血,最終發生腦水腫,若未得到及時救治,將嚴重損傷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因此,盡早清除顱內血腫、減輕壓迫、阻止繼發性腦損傷發生為治療該疾病的關鍵。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腦出血的常用手段,相比開顱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能夠快速清除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從而降低腦血腫的占位效應,及時緩解腦水腫形成,明顯減少繼發性腦組織損傷,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7-8]。但單獨應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腦出血患者尚無法有效改善其認知功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疾病預后,故臨床多在術后輔以促智類藥物治療。吡拉西坦屬于γ-氨基丁酸的環形衍生物,為臨床常用的促智類藥物,對改善神經功能具有一定效果,并可有效促進受損大腦恢復[9-10]。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吡拉西坦聯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o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吡拉西坦聯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在促進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吡拉西坦可促進腦組織中的水分向血管轉移,通過脫水方式降低顱內壓,以緩解腦水腫,發揮保護腦細胞作用;同時,吡拉西坦可提高缺氧腦細胞的耐受力,進而加速腦細胞修復,起到保護腦缺氧損傷作用。而盡早恢復患者受損大腦,對改善其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吡拉西坦聯合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腦出血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