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瑪麗,佟蕊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顯著增高。但低出生體重兒因體重低、各系統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生理和行為反應控制能力較差,易出現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等現象,不利于患兒正常生長發育[1-2]。因此,積極尋找適宜的護理干預方法以促進患兒體格增長和智力發育尤為重要。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一種新生兒護理方法,該護理模式依據新生兒不同情況采取個性化護理干預,同時在護理期間非常注重喚醒早產兒行為和環境對其智力與運動技能發育的影響[3-4]?;诖耍狙芯烤桶l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和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低出生體重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體重<2 500 g,胎齡28~36周;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參加。排除標準:伴先天性消化道疾病、代謝性疾病患兒;病案資料不全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對照組女性21例,男性22例;胎齡28~36周,平均胎齡(32.67±1.22)周;出生體質量1 200~2 450 g,平均體質量(1 864.59±100.24)g。觀察組女性20例,男性23例;胎齡28~36周,平均(32.64±1.24)周;出生體質量1 200~2 450 g,平均體質量(1 864.56±100.28)g。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使用保溫毯對患兒進行保暖,保持病房安靜,維持溫度在22℃~24℃,濕度在50%~60%;給予口腔和臍部護理,2次/d,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匯報醫生對癥處理?;純壕深A至出院。
1.2.2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環境護理??刂剖覂嚷曇魪姸龋?0 dB,調低心電監護儀、輸液泵等儀器的報警聲響,室內說話、走路聲音放低,白天采用窗簾遮擋光線,晚上關閉室內大燈,暖箱加蓋遮光罩,設置暖箱溫度為35℃,濕度≥80%,依據患兒身體情況調節溫濕度,使患兒體溫維持在36.5℃~37.4℃。②鳥巢式護理。采用質量好、柔軟的床單或絨毯圍成舒適的“鳥巢”,底座采用棉墊,將患兒置于其中,保持膝蓋在中心位,膝蓋、臀部屈曲90°,肩膀向前屈曲,避免四肢過度外展、內收,每2 h協助患兒更換1次體位。③非營養性吸吮。采用安慰奶嘴刺激進食患兒覓食,3~5 min/次;鼻飼前、中、后給予鼻胃管微量喂養患兒吸吮5 min安慰奶嘴,3次/d;采用手掌小魚際處環形按摩腹部,注意動作輕柔、力度適中,5 min/次,2次/d。④袋鼠式護理。在充分保溫情況下采取袋鼠式護理,患兒趴在母親裸露的胸腹部上,使二者皮膚充分接觸,30~60 min/次,1次/d。⑤撫觸干預。待患兒情緒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后,對其進行全身撫觸,將其置于輻射臺上,指導家長輕撫觸患兒頭、胸、四肢,撫觸過程中患兒出現嘔吐、哭鬧等反應時,立即停止撫觸,10~15 min/次,1次/d?;純壕深A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和神經行為發育情況。①于患兒出院時測量其身長、頭圍和體質量,計算各項生長發育指標增長情況。②采用智力發育指數 (MDI)[5]及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5]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及出院時的神經行為發育情況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神經行為發育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長發育情況觀察組患兒出院時的身長、頭圍和體質量增長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
2.2 神經行為發育兩組患兒干預前的MDI、P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出院時的MDI、PD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MDI、PD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的MDI、PD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MDI評分干預前 出院時 干預前 出院時觀察組 43 80.78±5.73 108.56±8.74 81.68±4.62 99.89±8.79對照組 43 80.26±5.69 95.69±6.36 81.59±4.58 90.32±8.75 t 0.422 7.808 0.091 5.060 P 0.674 0.000 0.928 0.000 PDI評分
低出生體重兒由于各系統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宮外適應能力較差,加之光線、聲音、溫度等刺激,易導致患兒煩躁,阻礙患兒生長發育[6-7]。因此,為促進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和神經行為發育,加強對其的護理干預臨床意義重大。
低出生體重兒在體位、喂養、保暖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而常規護理措施內容較為單一,已無法滿足低出生體重兒多方面的護理需求。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充分考慮到低出生體重兒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依據患兒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以促進患兒身心發育[8-9]。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干預,均干預至患兒出院,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出院時的身長、頭圍和體質量增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兒,且MDI、PD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在促進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及神經行為發育方面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如下:在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中,強化對環境的護理干預,嚴格控制聲音、光線刺激,為患兒營造幽暗、舒適的睡眠環境,能有效減少患兒哭鬧、煩躁的發生,降低患兒能量的消耗;鳥巢式護理可為患兒提供類似于子宮的內環境,能夠增加患兒安全感和舒適度,有助于促進患兒生長發育;非營養性吸吮能夠加速患兒向經口喂養過渡,促進患兒體質量、身長等的增加;袋鼠式護理能夠增進母嬰間情感交流,增加患兒安全感,有利于促進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加強撫觸干預,每日定時對患兒進行科學、系統的撫觸,能夠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加快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進而促進患兒生長發育。
綜上所述,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在低出生體重兒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低出生體重兒的生長發育和神經行為發育,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