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面積指標與配置策略研究*

2022-03-14 03:46:36謝瑞杭周鐵軍
災害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建筑農村

謝瑞杭,周鐵軍,2,潘 崟

(1.重慶大學 建筑城規學院,重慶 400030; 2.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30; 3.重慶交通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 400074)

我國西南地區自然災害頻發。滑坡、泥石流與洪水等災害涉及空間規模小,具有可預測性,能提前轉移居民,一般不會造成大范圍的破壞和傷亡。然而,地震具有強度大、可預防性低、突發性等特征,使其始終是西南地區面臨的最嚴重、破壞性最強的災害類型,也始終是西南地區防災建設最為嚴峻的考驗。

近20 a來,中國大陸的破壞性地震99%以上都發生在農村,且大多地震位于西南地區,農村面臨的地震威脅和人員傷亡率遠高于城市[1-2]。地震災害會造成大規模的農村住房破壞[3-5],直接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迫切需要避難的村民。近年來,農村社區建設受到高度重視,黨和國家希望通過農村社區建設,提高農村基層防災減災能力[6]。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城鄉建設抗震防災“十三五”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7-9]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規劃和政策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避難建筑建設,提高室內避災規模。適宜的避難建筑面積,能提供災民充足的避難空間,也能減少在經濟和資源上的巨大浪費。然而,國內外現階段關于避難建筑的規范、標準與研究成果均傾向于城市的。在規范標準層面,中國、美國與日本的避難建筑規范都針對于城市地區(表1、表2),但是我國城市與農村在建成度、公共建筑類型及居民避難需求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城市規范中的面積指標不能直接指導農村避難建筑設計。在學界,國外對農村避難建筑面積指標的研究鮮有報道,國內的初建宇等剖析了村鎮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技術指標,提出了避難救援指揮中心、避難救助場所和避難所的基本規模和服務范圍[10];程麗婷利用村鎮中小學作為避難建筑,對避難建筑提出了基礎性的面積指標和設計要求[11]。但上述研究均未考慮西南地區特征,且沒有對農村避難建筑及其用房建立更細化深入的面積指標。

表1 國外關于避難建筑的主要規范

表2 國內避難建筑規范及其主要面積指標

因此,我國對農村避難建筑的規范和研究成果尚待補充,急需可靠的面積指標和配置方法支撐,否則將導致農村避難建筑面積不足、容量計算不客觀、方案針對性差、難以滿足災民的實際需求等問題,給西南地區村民的安全帶來較大的隱患。

本文基于部分西南地區地震頻發的背景,結合農村社區建設,重點研究避難建筑的面積指標配置問題。研究從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展開:①如何協調避難建筑面積配置影響因素,提出適用的配建原則?②如何依據西南農村社區“共性”特征,提出合理的面積指標?③如何處理西南農村社區“個性”特征,提出適應性和靈活性兼顧的面積配置策略?研究以期補充完善我國避難建筑設計理論和方法,為農村避難建筑科學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1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面積指標配置依據

首先對西南地區的區域進行界定,范圍確定為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和西藏自治區等“三省一市一區”,本研究聚焦于西南地區內的地震多發地帶,即川滇活動塊體和青藏塊體中南部[23]。

通過對國內外避難建筑的規范、研究成果[24-28]進行梳理整合和對比分析,歸納提煉了面積指標配置的影響因素:服務人口規模、空間環境特征、經濟社會特征、居民避難需求、災害類型與特征、規范標準要求以及未來發展需求共七類因素;充分考量了上述影響因素后,提出面積指標配置應遵循的原則:“平災結合”、與相關規劃協調、就近避難、應對主要災種與應急保障等共五種原則。

接下來,對西南農村社區的特征展開剖析,結果表明:在“共性”特征方面,農村人口規模逐年降低,城鄉發展不均衡,村民的住房質量不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主要災種為地震災害等;在“個性”特征方面,地形地貌差異明顯,社區空間結構多樣,氣候條件復雜,交通水平差異,少數民族災害脆弱性高以及局部區域主要災種類型不甚相同等。

上述依據明確了避難建筑面積指標和配置策略的研究重點,面積指標將以西南地區“共性特征”為基礎展開研究,以最低閾值和閾值范圍進行控制,保證滿足村民避難需求的最低要求;而面積配置策略則從“個性”特征出發,提高指標在西南地區應用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圖1)。

圖1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面積指標配置依據

2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使用現狀

遵循應對主要災種原則,對西南地區近年來地震頻率高、且出現過大地震的農村社區進行實態調研。通過抽樣條件設置,調研地點選擇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共抽取了12個樣本社區,測繪分析社區避難建筑,并在社區內收集了240份有效問卷,探究村民的避難建筑使用和需求。

避難建筑現狀調研發現,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避難建筑的主要載體,除特殊情況外,每一社區都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而配置了中小學的社區較少。黨群服務中心具備較完整的功能空間,如室外場地、衛生室以及衛生間等,災時能快速轉化為避難建筑。同時,大部分黨群服務中心由鋼筋混凝土建造,抗震性能較好。從建設規模和服務范圍來看,該類建筑的面積范圍在10~1 500 m2左右,均值為1 339.50 m2,而建筑服務范圍是社區空間范圍,但在服務范圍內存在避難距離較遠的村民小組和聚居點。目前建筑在避難服務供給方面也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一方面,缺失避難生活空間,沒有考慮災民使用的空間模數與無障礙設計;另一方面,對避難期間災民數量的激增風險考慮不充分,倘若期間遭遇火災,建筑安全疏散難以得到保障。

村民避難建筑使用和需求的調研表明,農村社區每戶家庭人員較多,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和“留守兒童”現象明顯。另外,1~15 d內,大多數村民會自主前往黨群服務中心避難,15 d后,房屋仍適于居住的村民會返回屋中。房屋不宜居住的村民,大多利用政府分發的帳篷在自宅院內宿住。實際上,在黨群服務中心避難的村民都是在室外臨時帳篷內宿住,部分村民需要自備床鋪等。帳篷內擁擠、走道狹窄、不適宜孩子和老年人、在雨天和寒冷季節時尤感不適等問題是村民不愿意避難的原因。

總的來看,在西南農村社區,最適宜做避難建筑的公共服務設施類型為黨群服務中心,同時提高室內避難規模,滿足老年人和孩童的避難需求是需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

3 避難建筑基礎指標量化

在參考了國內外避難建筑規范標準后,篩選了建設規模、避難時間、避難人口分類指標作為面積指標配置的基礎指標。

3.1 建設規模分類指標

建設規模分類指標是落實避難用房面積分類分級劃分,計算避難人口數量的核心要素。遵循 “平災結合”原則,建設規模分類指標應與農村公共服務設施一致;同時,考慮到村民的避難需求和就近避難原則,若社區村民熟悉建筑的具體位置、周圍環境和道路情況,將利于村民快速避難,降低路途中遭遇次生災害的風險;另外,由于西南農村的社會關系,若建筑內避難人員皆為本社區村民,人們能較為親近熟悉,能加強相互照顧和身心恢復。因此,參照文獻[22]的相關規定,結合調研結論,將避難建筑的服務范圍劃定為社區的空間管轄范圍。

社區/村的人口規模是我國城鄉基層設施配置的根本依據。我國包括西南地區在內的大部分地區,是以“一村一社區”為主要模式,而對于“多村一社區”等社區模式,仍是以主體行政村建設[29],因而參考既有村莊規范標準是適用的。目前貴州省是以定性特征來劃分村莊類型和配建公共服務設施,而除了重慶市,現行國家和西南地區對村層面的人口規模劃分都是四級結構,且閾值相似(表3)。考慮到西南農村社區建設政策,且四川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區地震更為多發,遵循與相關規劃協調原則,參照上述現行規范,形成了以200人、600人、1 000人為閾值的四類配置規模(表4)。

表3 國家和西南地區現行規范劃定的村莊規模類型

表4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建設規模分類指標

鑒于西南農村社區人口規模、空間環境和村民避難需求,一類避難建筑服務于一座或幾座行政村、自然村合并的農村社區,這些社區人口規模較大、聚居程度較高;二類和三類避難建筑服務于保留了行政村或自然村、特色村原有范圍的農村社區;最后,針對部分社區存在著散居的村民小組或聚居點,可采用第四類避難建筑作為服務點。由于西南農村社區建設仍在繼續,對于新規劃的社區,可按規劃的社區戶數和每戶戶均人口確定建設規模;對于既有農村社區避難建筑建設或改造,則按該社區常住人口核算建設規模。

3.2 避難時間分類指標

避難時間分類指標是理清農村社區避難建筑與城鎮避難場所關系,框定避難建筑服務時間段和避難人口數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災害類型與特征的影響,不同災種的避難時間長短存在一定的規律,結合調研結論,充分考慮西南農村社區有限的基礎條件和面臨的主要災種——地震,參照文獻[21]的規定,將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服務時間劃定在緊急至短期避難時期(1~15 d)。

3.3 避難人口分類指標

避難人口分類指標是量化建筑各類用房面積規模的決定性要素。西南農村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高,若把社區全部人口轉入避難建筑,所需面積將極大超出“平災結合”的公共服務設施常用面積,因而建議分批容納災民。同時考慮到村民避難需求,西南農村社區“老齡化”,“留守兒童”等現象較為普遍,老年人群、婦女兒童和受傷人員等災害脆弱性較高,避難建筑應首先為上述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如有空余位置再讓房屋安全情況不清晰或者面臨次生災害威脅的災民到室內避難,而其他人群則暫時在建筑場地上利用救災帳篷避難。

實際上,避難人口數量預測至今仍是國內外研究的難點,不同計算方法所得結果差異較大[24]。由于地震災害是西南地區面臨的主要災種,本文選擇地震作為避難人口計算的基礎。結合實態調研結果,同時最大程度地容納社區村民,研究選擇了短期避難人口數量作為避難建筑的最低容納人數。參照文獻[21]相關技術規定,利用建設規模分類指標,將短期避難人數以社區內規劃人口/常住人口的15%進行量化,計算得到避難人口分類指標(表5)。

表5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避難人口分類指標

4 避難功能用房面積指標篩選和測算

4.1 避難建筑用房面積指標篩選

4.1.1 避難建筑類型篩選

通過梳理現行西南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規范和政策,并且根據調研結果,發現黨群服務中心是農村社區必建公共服務設施,因此該建筑被篩選為避難建筑“平災結合”的空間載體。另外,分析規范后發現,中小學等不是西南農村社區必建設施,調研結果也表明大多數社區并未配置這類建筑,進而中小學難以普遍和廣泛地被應用于農村避難。

4.1.2 避難建筑功能用房構成

農村社區避難建筑是在災害期間,為社區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條件,安全保障的空間、物資、基本資料和物理性傷害救助的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調研結論,通過參考分析國內外避難建筑的面積指標,遵循應急保障原則,充分考慮了面積配置影響因素與西南農村社區“共性”特征,形成了建筑的功能用房。具體包括:人員集散場地、避難宿住休息室、醫療救護室、物資儲藏室以及管理與衛生間等輔助用房。上述部分用房在第四類避難建筑中可分為“應設”與“可設”(表6)。

表6 第四類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用房設置類型

4.2 避難建筑用房面積指標測算

4.2.1 人員集散場地

農村社區避難建筑在災時容納災民較多,人員密度較大,進而成為人員密集場所,需要人員集散空地。參照文獻[35-37]等人員密集型建筑,采用不低于0.20 m2/人的指標控制避難建筑的人員集散場地,人數使用短期避難人口數量計算。

4.2.2 避難宿住休息室

避難宿住休息室是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核心功能,是供社區村民白天休息,晚上睡眠,避免二次傷害的房間,利用黨群服務中心內必建用房,如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老年服務站等,能進行災時快速轉換。

從村民避難需求來看,避難宿住休息室需滿足農村社區災民移動、行走、宿住等基本活動需求與保障疏散安全。研究以救災折疊床為模數單位量化該功能空間的面積,原因是:①該用房首要滿足災民夜晚宿住需求,最大程度地保障人身安全;②相較座椅而言,救災折疊床具備較好的空間效率,且產能大、價位低、適用性強;③救災折疊床使用極為廣泛,我國在災時大量分發救災折疊床服務災民。

具體而言,平行兩床間的通行距離可考慮單股人流的尺寸,也可為了盡可能容納更多的災民,而將平行兩床緊密布置,因而建議按需設置。對于雙排折疊床(床端)間的走道寬度則應考慮疏散要求,參照文獻[38]有關技術條例,設置疏散走道凈寬度應按每100人不小于0.60 m計算,且不應小于1.00 m;單面走道的凈寬度不宜小于0.80 m。

最后,參照文獻[39]對救災折疊床的尺寸規定,合計救災折疊床和疏散走道尺寸,在計算商值基礎上取小數點后一位,得到救災折疊床的人均使用面積為1.60 m2/人(圖2),在此基礎上,利用避難人口分類指標,參照文獻[22],取建筑平均使用面積系數為0.68,求出四類避難宿住休息室的建筑面積指標。

圖2 救災折疊床人均使用面積示意圖

4.2.3 醫療救護室

考慮到西南農村社區經濟和發展水平,醫療救護室主要為災民提供簡單的藥物與傷口包扎治療等,并不提供手術、住院等醫療服務和大型醫療設備空間。因此,黨群服務中心的衛生室可在避難期間直接轉為醫療救護室。

西南各地區的規范對衛生室面積指標設定有所不同,但都不低于40 m2。參照文獻[26,40]相關技術規定,建議各類避難建筑的醫療救護室建筑面積至少為40 m2,各地可依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已有規范和災害風險強度提高醫療救護室的面積。

4.2.4 物資儲藏室

物資儲藏室可存儲日常使用的文件物品,也能儲備救災物資,應結合黨群服務中心的檔案室或儲藏室使用,鑒于應急保障原則,進而探究救災物資儲備的最低面積。

物資儲藏室面積基于儲存救災物資的規模、規格尺寸及堆放要求而確定。從村民避難宿住和食物需求出發,參照文獻[41]的規定,以避難人口分類指標為基礎,按每位避難人員一條棉被,一張折疊床配置,其他儲備物資包括毛毯、毛巾被、食物等所需面積按照主要儲備物所需面積的12%確定,然后將上述兩類面積相加,堆放面積系數取0.60,使用面積系數取0.90,遂得出各類物資儲藏室的建筑面積。

4.2.5 管理室

管理室為工作人員提供災時的辦公、會議和管理空間,可為獨立房間,設置于門廳旁,例如黨群服務中心的對外辦事大廳,也可臨時布置于物資儲藏室旁。參照文獻[42]的規定,建議以有會議桌的不應小于 2.00 m2/人,無會議桌的不應小于1.00 m2/人來量化管理室面積,管理人數按照當地社區日常入駐的人員數量確定,按需設置。

4.2.6 衛生間

黨群服務中心的衛生間在平時和災時均可使用,無須轉換,且調研發現部分衛生間具有淋浴設施。鑒于災時避難人員有便溺,洗浴、盥洗等基本生存需求,故便器、洗浴器及洗手盆等設施應為衛生間的基本組成部分。

結合調研結果,提升避難服務水平,建議每座避難建筑至少設置一個衛生間(兩座廁位,男女分廁),有條件的社區宜合理分配男女廁位比。參照文獻[43]的相關技術規定,建議衛生間應設置便器、洗浴器和洗手盆三件衛生設備集中配置的廁位,且使用面積不應小于2.50 m2。參照文獻[21],取建筑平均使用面積系數0.68,合計得到各類衛生間建筑面積指標不應小于7.40 m2。

4.2.7 避難建筑消防疏散面積

保障農村社區避難建筑安全疏散是需堅守的底線,故建筑防火設計的類型按照人員密集場所確定,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參照文獻[44]規定,基于避難人口分類指標,建議一類和二類避難建筑的安全出口/疏散樓梯數量不小于2個/部,三類和四類的則不低于1個/部。另外,每層的房間疏散門、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各自總凈寬度,根據避難人口數量按每100人最小疏散凈寬度不小于0.65 m計算,同時疏散門和安全出口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0 m,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凈寬度也不應小于1.10 m。

4.3 各類用房建筑面積

在對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各類用房建筑面積測算后,提出了各類功能用房的主要面積指標,如表7所示。各社區可根據實際需要做適當的調整與部署。

表7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功能用房面積指標

5 避難建筑人均建筑面積指標篩選和核算

5.1 人均建筑面積指標篩選

篩選人均建筑面積指標,以控制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建設規模。主要原因包括:①人均建筑面積更適應規劃和建筑設計實踐。對于規劃師和建筑師群體,獲取社區/避難人口數量的有效途徑是從地方政府、當地社區委員會或者應急管理部門收集,然后與人均建筑面積相乘求積。雖然部分規范使用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但人均建筑面積是實踐中使用更為廣泛普遍的指標;②按照我國西南地區農村社區未來發展趨勢,可能會出現愈來愈多的社區,它們將由一座或其以上數量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聯合而成,社區人口規模變化幅度大,較難應用固定的建筑面積指標。

5.2 人均建筑面積指標量化

首先利用避難人口分類指標的區間閾值,即150人,90人和30人,作為避難建筑所需容納的最低人數;接下來,根據調研結論,基于西南農村社區最常見的黨群服務中心平面和柱網尺寸,分別建立了三類閾值的避難建筑最緊湊平面;然后,采用救災折疊床為模數單位,安排上述相應數量的避難人員,合計得到各避難宿住休息室的最小面積;依據上節量化的避難建筑各用房、消防疏散的最低面積指標等完成三類建筑的平面(圖3至圖5)。需說明的是,對于90人閾值的建筑平面,本文考慮到量化最低閾值,平面去除了無用的功能空間。此后,對面積進行加總求和,遂得它們的最小建筑面積總和;最后,使用各類建筑面積總和分別除以對應的閾值,即得人均建筑面積分類指標,在計算商值基礎上取小數點后一位。

圖3 150人閾值的建筑平面

圖4 90人閾值的避難建筑平面

圖5 30人閾值的避難建筑平面

一類建筑的人均建筑面積上限需與黨群服務中心面積相協調,避難人口數在閾值范圍中間和以外者,面積可采用插值法計算。此外,各農村社區宜根據實際需要,酌情調整人均建筑面積,或根據實際需要減少用房類別(表8)。

表8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人均建筑面積指標

6 西南農村社區避難建筑面積配置策略

由于西南地區存在較為明顯的“個性”特征,必須進一步剖析避難建筑面積配置策略,最大程度地提升指標應用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1)提升服務水平。在山地、丘陵或高原區域,農村社區主要呈現“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態;在盆地和平原地區的農村社區,聚居程度則相對較高;而對于西藏自治區等地的農牧區,更會出現不同時期遷徙的情況。針對這些社區空間結構的“個性”差異,首先從避難建筑的分類分級建設考慮,注重當地實際情況,以網絡化、差異化的手段路徑構建避難空間體系,以實現均衡的避難建筑面積配置。

具體而言,依據農村社區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分布密度,構建“鄉鎮-農村社區-服務點”三級的避難建筑配置體系,實現城鄉統籌與綜合防災。一方面,鄉鎮的避難建筑服務范圍能覆蓋鄉鎮區范圍的城鎮社區,以及周邊若干農村社區;另一方面,農村社區的避難建筑服務范圍能充分保障本社區中聚居程度高的區域。最后,在某些散居聚落或村民點的區域,或是西藏牧民常遷徙的幾類地點間的合適位置,配置第四類避難建筑,作為避難服務點。

(2)調控空間資源。在西南地區,需準確把握農村社區持續的“空心化”現狀,以及外出就業村民在春節等重要節日返鄉的習俗,依據農村社區特征和避難需求峰值進行有時序性地避難建筑預留,是實現避難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路徑。

在經濟發展較好、聚居化程度高、或空間位置接鄰城鎮的農村社區,又或“多村一社區”建設模式的農村社區,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礎的避難建筑可能會難以滿足某時段內激增的人口數量。為了適應這些社區,應首先依據建立的面積指標體系,充分保障常住人口的避難容量;然后,利用其他建筑類型,根據避難需求變化進行彈性地調控。可順應當前人口變化趨勢,與空置房屋的外出工作農民簽訂協議,對質量較好的房屋進行改造與結構加強,實現空置住房和避難建筑的有效轉換。這類避難建筑并非向災民完全開放,而是在人口激增時段中黨群服務中心不能滿足避難需求時,該類建筑才接納災民。

(3)推動共建共享。對于部分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高的西南農村社區,可嘗試共建避難場地、避難建筑。場地面積參考文獻[21]設置,場地精細設計到與避難建筑共享衛生間、醫療救護室等。在災時可充分利用場地空間搭建帳篷,安裝應急醫療設備,配置應急衛生間,補充避難配套設施,進而做到“用地減—功能增”,促進避難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化。

此外,從避難時期的食物獲取和烹飪來看,城市和農村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較為偏遠的農村社區,可以嘗試在避難建筑的場地上配置一定數量的室外磚砌大鍋臺或爐灶,讓災民于避難期間自行準備食物,共同做飯燒菜。調研也發現:災時,當地許多災民會一同燒菜做飯,以共同渡過難關。這種方式提高了災民自主抵御災害的能力,加強了村民之間的聯系,同時減少了政府的救災壓力,因而值得借鑒。

(4)加強空間多變。由于西南農村社區村民的行為活動、隱私和少數民族等的需求差異,避難宿住休息室宜具備靈活可變的床位布局,建議采用活動屏風,在室內以家庭、親戚關系和兩性等為基本單位劃分組、單元,并按需配置無障礙床位。從具體方法來看,可將3~5人的家庭,劃分為一組,或是2~3組家庭關系組織為單元,又或是將女性和小孩劃為一組或單元。單元或組之間可以預留1~1.20 m寬的距離,以利于疏散。

(5)注重靈活彈性。針對西南農村社區的地形條件與災害類型差異,也可重點調整物資儲藏室、醫療救護室和避難宿住休息室的具體面積。位于盆地、平原和丘陵地區的農村社區,交通較為方便,且可通過飛機空投方式,加快救援物資和藥物供給,所以物資儲藏室與醫療救護室的面積可酌情選擇較低值;而青藏高原地區處高海拔地帶,高寒缺氧,救災物資運送十分困難,因此在該地區宜儲備較多的應急藥物、食物、飲用水和毛毯等,物資儲藏室與醫療救護室面積宜采用較高的值;對于山地農村社區,物資儲藏室的面積指標可相對適中,但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較高的山區宜增加物資儲藏室與醫療救護室的面積,應對道路交通被破壞而物資難以快速送達的潛在風險。

西南地區另一顯著差異是氣候條件不同。對于地處青藏高原的農村社區,為了應對采暖和節能帶來的空間需求和設備要求,例如被動式太陽能房、主動式供暖系統等,避難建筑設計時可采用較高的人均建筑面積。同時,鑒于氧氣稀薄,應控制每間避難宿住休息室的人數,不宜采用較高的面積指標,以免出現缺氧問題。而在處于熱帶的西雙版納地區等,也需要考慮室內的潮濕滋生病菌的問題,同樣不宜在單間的避難宿住休息室采用較高的面積。

對于西南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條件不佳,村民的房屋質量較差,防災意識薄弱,導致避難需求更高[45-46]。因此在這些地區配置避難建筑面積時,在政府財政能力范圍內,注重容納較多的人口和提供更多的應急物資。

(6)保障疏散暢通。對于“人口老齡化”嚴重的農村社區,在進行避難建筑防火疏散設計時,需考慮中老年人的疏散安全,在面積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彈性。在設計水平疏散流線時,應盡量使疏散流線簡單明確,減少疏散路徑的長度,保證有效的疏散寬度。對于垂直疏散設施,若樓梯被設計在走廊的端部或走廊轉角的交通核附近,建筑的盡頭宜增設陽臺、露臺或是公共空間,災時兼用室外平臺及交流活動空間。樓梯前的空間面積宜作適當的增加,減少災民疏散時過度擁擠可能出現的擠壓和碰撞。

(7)滿足安全需求。由于災時弱勢群體的需求,避難建筑應考慮無障礙設計的面積,且符合現行國家《GB 50763-2012無障礙設計標準》。在部分“留守兒童”問題突出的農村社區,宜考慮嬰幼兒的安全問題,單獨設立供幼兒與母親專用的避難宿住休息室等。

7 結語

避難建筑是西南農村社區亟待補充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其建設水平既要滿足避難期間災民的生存需求,確保功能用房的完整性;也要立足于西南農村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避免不切實際的盲目建設。本研究從西南農村社區“共性”出發,對農村社區避難建筑的面積指標進行了基于規模分類的統一、簡化和協調,關注指標與現行技術標準之間的銜接,以便切實發揮對建筑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指導。同時針對西南農村社區“個性”,提出了相應的面積配置策略,確保了指標的適用性與可操作性。

猜你喜歡
建筑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山居中的石建筑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5:08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聽,建筑在訴說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第九页|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国产激情影院| 狠狠色丁香婷婷|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麻豆精选在线|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六月色|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9久久99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国产91导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区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日韩av在线直播|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第三区|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视频四区| 亚洲男人天堂2020|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cao视频精品|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午夜影院a级片|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91麻豆| 久久黄色一级片|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黄色在线不卡| 久草视频中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1024国产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第一黄色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