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彬彬
(南京市博物總館,江蘇南京,210001)
非遺檔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無形向有形轉化的實物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面貌和傳承狀況可以通過非遺檔案直接反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有關規定,非遺工作者在加強對非遺項目進行認定、記錄、建檔、編研的同時,亦須推動非遺檔案的社會化利用。若將建檔行為視為“活態固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那么利用檔案則是“固態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的非遺檔案利用工作就是緊密圍繞博物館的教育、研究與欣賞三大基礎性功能展開的。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不斷提高和升華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斷增強公眾參觀學習非遺相關展覽的欲望,讓非遺及其檔案成為場館陳列展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讓公眾深切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該館在努力找準非遺檔案展覽展示定位的同時,讓非遺檔案展覽展示工作更加突出,不斷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整合非遺檔案資源,通過舉辦一系列特色鮮明的非遺檔案專題展覽、研發非遺檔案數據庫和打造非遺數字館,不斷拓展非遺檔案陳列展示的教育空間和傳播渠道。
2020—2022年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在狠抓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同時,利用非遺數字檔案資源,創新傳播方式,推出“同心抗疫 中國力量——2020年南京藝術家抗疫主題精品展”等“線上”展覽,實現非遺檔案展覽內容的數字化、創意化、可視化。實踐證明,該館通過舉辦非遺檔案“線上”展覽,增強了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非遺檔案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豐富了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開展非遺檔案的學術研究,既是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的基礎工作,也是豐富和完善非遺檔案信息,提高非遺檔案利用率的必要舉措。該館圖書室除了承擔圖書資料的保管及借閱職責外,還能提供摘錄、復印、掃描或復制非遺紙質檔案等服務內容,為業務人員查閱檔案提供電子版本,為查閱相關檔案的專題出版資料提供便利,為研究各類非遺項目提供了有力保證。以圖書館提供的非遺檔案資料為基礎,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通過非遺檔案學術研究活動,源源不斷地將需要利用的非遺檔案資源提煉出來,更為高效、優質地服務公眾,發揮了深入挖掘非遺檔案信息、強化非遺建檔工作的功能。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性、復雜性、獨立性、社會性等特點,開展非遺檔案學術研究對于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此類民俗、非遺“雙博館”的意義不言而喻。
2015年我國《博物館條例》實施以來,博物館的教育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非遺檔案若能借助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向全社會宣傳與推廣,必將有助于實現博物館對非遺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形成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檔案服務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館開展的各類非遺教育服務活動中,新媒體成為非遺檔案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手段。非遺檔案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數字資源借助新媒體打破空間局限,積極構建觀眾與非遺檔案、非遺檔案與博物館、觀眾與博物館之間交互作用、交互影響的新型關系。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努力發揮宣傳優勢,彰顯非遺項目及其檔案的無窮魅力,長期向中國博物館協會官網及微信平臺、中國新聞網、南京文旅、《新華日報》、《南京晨報》、江蘇城市頻道等各大媒體按時推送非遺工作成果相關資訊。以2020年為例,該館發布網站圖文信息80余條;發布微博60余條,閱讀量達20余萬人次。與此同時,年均接待各類媒體的采訪達數十次之多,其面向社會各界開展非遺檔案教育服務的成效十分顯著。
隨著我國文創經濟的快速發展,博物館逐步突破傳統的自主開發模式,從非遺檔案中提取創意元素,以轉化文化符號的形式貼合現代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態,采用商業開發模式,融入市場競爭意識,將非遺檔案信息與文創產品設計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升非遺檔案文創產品的價值,拓展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南京地區非遺項目及其檔案的專門性博物館,對于非遺檔案文化服務工作的開展,有著自身獨特的思路與經驗。該館充分認識到,對非遺檔案的保護必須通過傳承和利用來實現,而傳承和利用的前提必須實現創新,并與公眾的生產生活及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該館鼓勵駐館非遺傳承人開拓思路,積極參與非遺檔案文創實踐活動。在該館20多個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工作室,每一位非遺傳承人根據項目特點,將核心技藝與日常生活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大力拓展非遺檔案文創服務思路以及受眾市場。譬如駐館非遺傳承人設計研發的中國結簽字筆、中國結發卡、剪紙書簽、竹刻書簽、布藝PAD包等非遺檔案文創產品深受國內外游客歡迎,成功促使非遺手工技藝回歸當代生活,亦為非遺檔案營造可持續利用的空間。
非遺博物館對非遺檔案進行科學系統的征集與整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根本舉措,應注意加強對非遺各業態特別是瀕臨滅絕的非遺業態檔案創生流傳歷史、性狀特征、人文歷史與藝術內涵、保護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未來趨勢等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此同時,非遺博物館開展非遺檔案征集工作要成體系、重質量,要選取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生產生活實踐、自然生態現象、科學藝術風格的非遺檔案信息,注重結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選取樣本。
對中小型非遺博物館而言,應注重與科研機構、地方文旅主管部門、檔案館、方志辦、高等院校及同行業先進館院等多元主體的交流協作,以“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吹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通過館際非遺檔案借調展陳、聯合展陳實現資源共享,提升非遺檔案利用效率;通過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先進館院交流學習,著力提升非遺相關業態和非遺檔案保護利用綜合素養,特別是提高數字應用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
非遺博物館應積極聚合文化館、檔案館、方志館等相關單位的非遺檔案信息共享動能,加強非遺檔案建設聯動互助;注重組織志愿者參與非遺檔案社會征集、全面摸排和日常管理;鼓勵全社會捐贈非遺檔案,并通過設置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形式為非遺項目的建檔、開發和利用提供最直接的交流互動,以此提升公眾參觀游覽的感官認知度、體驗度。
注重突出非遺檔案特色、打造非遺檔案相關的文創品牌是非遺博物館非遺檔案利用工作實現創新和發展的重要體現。通過設計非遺博物館品牌標志,結合非遺檔案特色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借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文創節、非遺產業促進會等各種活動契機公開募集地方特色非遺檔案文創產品,借文化旅游產業推動非遺檔案文創品牌產業鏈的壯大。
非遺博物館開展非遺檔案征集、開發與利用工作最棘手的問題在于經費較少且來源不穩定。筆者以為,可以采用頒發榮譽館員證書、授予“最美非遺保護人”稱號、為非遺檔案捐贈人建檔留名等舉措,鼓勵社會各界人士踴躍捐贈非遺檔案,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參與非遺博物館管理或捐贈資金。非遺博物館應積極探索通過與文創公司、廣告公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享非遺檔案資源的形式收取相關的信息供給使用費,以反哺非遺檔案的開發利用。
一方面,非遺博物館應充分認識到非遺檔案的準公共文化產品性質,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有識之士參與非遺檔案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從而培養更多的非遺檔案興趣愛好者、志愿服務者。另一方面,應重視非遺檔案教培實務,譬如開展非遺檔案數字化處理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檔案制作管理技術的教育培訓;鼓勵館員參加非遺各業態常識、人文歷史與科技藝術內涵、文化藝術理論、媒體傳播學、文物博物館學等相關課程的學習;通過委培深造、館際交流、田野調查等方式培養和壯大人才 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