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自古以來,“圍獵”與“反圍獵”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某些下屬求官、商人求財,會以上級領導作為“圍獵”對象。市場經濟時代,這種“圍獵”與“反圍獵”斗爭更多體現在政商關系上。近些年來,中紀委在查處腐敗官員的通報里面經常出現一個詞:甘于被“圍獵”。
有些領導干部為什么甘于被“圍獵”?作為一個受黨和國家多年培養出來的領導干部并非不懂黨紀國法,對于底線紅線高壓線,他們心知肚明,他們也清楚那些“圍獵者”的動機和目的,然而,為什么還享受被“圍獵”?
其實,被金錢美色圍獵之前,他們早已沉迷在身邊人甜言蜜語的精神“圍獵”之中。
有的人出于尊重和信服,有的人出于人情世故,有的人則出于某種特殊的動機,對領導干部說好聽的、頌揚的話。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領導干部要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壓力,而得到肯定和贊揚,可以激勵他們往更好的目標前進。但毫無底線的言語夸獎、沒有原則的表態迎合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長此以往,就變成了一種精神鴉片,使人迷失在自以為正確的錯覺里,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喪失“反圍獵”的意識和自覺,更難以抵擋金錢美色的實質性“圍獵”。
某市一位廳級領導當過老師,為了達到著作等身的“高度”,湊齊了秘書代寫的講話稿,連續出版了四本書,以此沾沾自喜,以至于光出書還不過癮,由于其嗓音不錯,在一幫人的吹捧下,竟然還錄制了唱片,到處送人,把自己當歌星。他哪來那么大的“自信”?無非是平時聽多了奉承話,享受了太多甜言蜜語。
這些場景,其實就是典型的精神“圍獵”。長此以往,被“圍獵”者自然傾向于說好話、唱贊歌的人,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喪失警覺,甚至將阿諛奉承者當作“知音”“摯友”。
在今天反腐敗制度機制越來越健全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領導干部開始有了“反圍獵”的意識和自律。但是,對這種“精神圍獵”,某些人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畢竟,再完美的制度也能被人鉆空子,擋不住某些人以身試法,僥幸探險。領導干部如何在“反圍獵”斗爭中筑牢自身的籬笆,鑄就堅固的鎧甲,還需要高度警惕日常的“精神圍獵”。
首先,領導干部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判斷力。自身培養特長或愛好是好事,但要將這些特長或愛好當作修煉自身品德的方式,而不是炫耀的資本。領導干部要跳出身邊人的包圍圈,保持一種相對獨立的灑脫。與下屬或身邊人相處,要把握恰當的“親密有間”,和企業家交往,要把握適當的“親清有道”。有了恰當的距離感,領導干部在決策或執行政策時不至于過分依賴下屬或身邊人,也不至于受他們不當的干擾。這樣,就可以減少下屬或身邊人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防止與下屬或企業主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避免受困于甜言蜜語的“圍獵”,保證工作中不喪失原則。
其次,領導干部要跳出個人狹隘的政績觀,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能因政績突出而沾沾自喜,引為己功。要有更高的目標、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追求,要對照中央的要求和民眾的期望,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
曾有某些領導被稱為“老板”“老大”或“大哥”,這些江湖習氣導致一些干部身份異化,由黨的干部變成江湖小圈子的當家人。近些年來,這一現象基本絕跡,這就說明,只要真正重視,有了防范意識,問題就不難解決。總之,要筑牢“反圍獵”的防腐墻,應該高度警惕甜言蜜語的精神“圍獵”。
361650033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