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冠心病是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人的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如果把心臟比作一套會跳動的“兩室兩廳”,心房、心室相當于房間,心肌相當于墻壁,冠狀動脈則是布在“墻壁”表面(心外膜)的“供水管”,負責給整個心臟供“水”(血液)。如果“供水管”里長了“水垢”(斑塊),造成管腔狹窄甚至堵塞,則很容易影響“墻壁”的血液供應,可能在人們休息時沒有任何不適,但在運動時可能會誘發(fā)胸悶、胸痛,這便是冠心病常見的類型——心絞痛。當然,冠心病還包括心肌梗死、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等其他類型。
診斷冠心病,醫(yī)生常檢查哪幾支血管?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脂質斑塊沉著、粥樣硬化和(或)冠狀動脈痙攣、狹窄,導致血流受阻,心肌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而產(chǎn)生的胸悶、胸痛等一組綜合征。那么,臨床上檢查冠狀動脈病變時,醫(yī)生常檢查哪幾支血管呢?
冠狀動脈分為左冠狀動脈(即左主干)和右冠狀動脈,二者分別開口于主動脈左冠竇和右冠竇。左冠狀動脈又分出兩支粗大分支,分別為前降支和回旋支。臨床上將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當作心臟血供的“三支血管”。通常說冠心病病變,是指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這三支血管而言的;因此,診斷冠心病,醫(yī)生必須檢查這三支血管。
如果上述動脈狹窄,就會引起心絞痛;如果閉塞,就會導致心肌梗死。當然,上述冠狀動脈之間也可能有側支循環(huán),當一根血管堵塞時,另一根血管通過側支循環(huán)以彌補冠狀動脈血流。所以一些患者在做冠狀動脈造影時,發(fā)現(xiàn)某一根冠狀動脈血管完全閉塞了,但患者并沒有不適的感覺。
冠心病是怎樣形成的?
人體的冠狀動脈血管壁分為內(nèi)膜、中膜和外膜三層結構,出生時每個人的血管都是通暢的、光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多重危險因素,血管壁的“屏障”——內(nèi)皮細胞受到損害,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jīng)氧化后透過受損的“屏障”進入血管內(nèi)膜并逐漸沉積,就形成了“粥樣硬化斑塊”,斑塊的堆積造成血管管腔的狹窄。
如果血管管腔狹窄程度小于正常血管直徑的50%,通常不會造成心肌缺血,可稱之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隨著狹窄程度逐漸加重,冠狀動脈末梢的微血管通過擴張來補償心肌細胞的血液供應,但在活動、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心肌細胞需要更多的氧來滿足自身需求,此時狹窄的冠脈血管無法擴容,“供求關系”失衡,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引發(fā)胸悶、胸痛等不適,即心絞痛發(fā)作。
此外,斑塊對冠脈血流的影響不僅僅止于固定狹窄引起的機械阻塞。如果把血管內(nèi)膜下的斑塊比作“餃子”,那么“皮”厚“餡”少的“餃子”可視為穩(wěn)定斑塊,通常不容易破裂。但如果“餃子”“皮”薄“餡”多,則非常容易破裂或表面破潰,由此造成“內(nèi)餡”(膽固醇)暴露于血液中,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統(tǒng)迅速形成血栓,引發(fā)血管腔進一步狹窄或完全堵塞。持續(xù)的冠脈血管堵塞使支配區(qū)域的心肌細胞完全失去血液和氧氣供應,導致心肌細胞壞死,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急性心肌梗死,這時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胸痛、大汗,抑或胃部燒灼感、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甚至有瀕死感,若不及時開通堵塞的血管,則會造成心肌壞死面積擴大,引發(fā)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預防冠心病,從青少年開始
可能有人會說,我還年輕,這些離我還很遙遠。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隨著當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伴隨吸煙、熬夜、暴飲暴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冠心病的發(fā)病年齡也在逐步前移。臨床中時常會有年輕人突發(fā)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冠心病的早期預防不容忽視。人們平時生活中應加強身體鍛煉,控制體重,避免吸煙、熬夜、暴飲暴食等不良嗜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控制血壓、血糖等,這些都是預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