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 金小洣

黃阿姨前陣子出現了頭暈、左側肢體乏力、走路不穩等癥狀,但過半小時癥狀就消失了。她以為是勞累所致,休息一下就好了。但兒子不放心,堅持送她到醫院檢查。最終,黃阿姨被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就是俗稱的“小卒中”。很多人都聽說過卒中,但是對小卒中卻不甚了解。
小卒中,是指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腦組織局部缺血引起的。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高敏表示,小卒中是腦卒中前兆,有癥狀切不可忽視,一定要及時就診。許多患者在走路、吃飯或打麻將時,突發半邊肢體麻木、活動不靈便,或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后,不適癥狀完全消失,便誤以為是太累了的緣故,沒有引起重視。但研究發現,有20%~25%的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前出現過小卒中,如果沒有進行治療的話,3個月內發生腦卒中的風險高達20%,癥狀發作的10天內,尤其是在2天內,更容易發生腦卒中。
診斷小卒中以癥狀為主
很多人以為小卒中是一種老年病,其實不然。高敏提醒,任何年齡段人群都有發生小卒中的危險,且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加。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抽煙、飲酒者,一旦出現突發半邊肢體麻木、無力,一眼失明或復視,口齒不清,走路不穩,頭暈,一過性意識喪失等癥狀,一定要立即去醫院就診。
很多人以為確診小卒中要做頭顱CT。其實,70歲以上老年人如果做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腦內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腔梗”灶,看到“腔梗”灶,并不意味著患了小卒中。診斷小卒中的最重要依據并不是影像學檢查結果,而是臨床癥狀,同時輔以CT血管造影檢查(CTA)來診斷是否患有小卒中。
控制危險因素是防治關鍵
當被確診為小卒中以后,患者應盡早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規范治療,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爭取把腦卒中復發的風險降到最低。
臨床上,要預防小卒中演變為腦卒中事件,需要評估患者情況,比如合并心房顫動的患者應該使用口服抗凝藥;如果不是心源性病因,應該使用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另外,還應該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患者必須戒煙,并調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為了防止血栓形成,應避免頸部突然轉動或屈伸,體位突然改變,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頸椎病患者。還要防止血管痙攣,可酌情使用煙酸類藥物,改善微循環藥物如尼莫地平、桂利嗪等,中成藥如腦絡通、復方血栓通、腦栓通和銀杏制劑等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