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琳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3500)
為解決“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首次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也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為發展旅游行業的有效途徑,將鄉村民俗文化作為重點,推動鄉村生態環境和三農產業的和諧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應該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的要點,將其和生態旅游進行互動融合,用于構建和諧美好鄉村,并推動農業的長遠發展。
鄉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落后的代名詞,相比較于發達城市,無論是生活方式,或者是醫療、教育等方面都顯得比較落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的經濟獲得了發展,尤其是鄉村特色生態旅游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建設美麗和諧的鄉村景色,有助于改善當下的生活環境,實現脫貧致富,進而擺脫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將其和生態旅游行業進行有效結合,以鄉村為落腳點,構建和諧的旅游景點,既能拓寬旅游領域,又能帶領農產品的發展,實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作物種植速度在提升,進而降低了工作量。所以農民開始選擇種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大力發展旅游業等新型的勞動生產模式,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實現三農產業的現代化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種植的農產品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隨著農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在降低,實際的供需發展要求無法得到滿足。所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旅游業的發展作為重點,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的契機,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來源,而旅游服務業的發展能轉變傳統農村的發展模式,提升農民收入,保證農民的生活水平。
鄉村旅游開放的時候,部分景區單純以發展經濟效益為重點,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沒有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也沒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科學評估,而是過度開發,對森林進行砍伐,令地下水資源受到污染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同時,部分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對于開發之后的旅游景區并未進行統一管理和規劃,尤其是垃圾的處理工作,并未進行合理的分類處理。
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監管,如若當地政府沒有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過于粗放化的經營模式,會導致部分景區的價格嚴重高于市場水平。同時,監管的行為落實工作不到位,例如鄉村的旅游產品較多,但是并未有自己的特色,顯得比較單一化,缺乏市場競爭力,整體的發展工作處于弱勢水平,整體開發水平不高。
人力資源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旅游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和業務能力對其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但是現階段人才短缺的痛點,在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一方面,勞動力的缺失,當地的從業人員大多是剩余勞動力,并未接受專業的培訓,導致他們的工作能力不強,對生態旅游發展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管理人員的缺失,缺乏戰略人才引進機制,無法對旅游產業的開發和管理進行科學劃分。
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如若缺少資金,會導致各項工作無法落實到位,也會影響鄉村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比較常見的問題是項目建設階段,缺少資金投入,導致部分景區項目的發展比較緩慢,容易成為爛尾工程。而在交通建設方面,如若沒有連通城鄉的專車,游客的數量也會下降。還有住宿、餐飲等方面,雖然部分景區以農家樂為主,但是沒有對住房情況,食物衛生等進行嚴格檢查,難以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鄉村旅游中的特色文化建設和發展,有助于推動當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倘若當地旅游產業的同質化發展,缺乏創新性和差異性,旅游娛樂的形式比較單一,缺乏文化內涵,這樣會破壞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初心。再者,營銷方式過于落后,景區的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化,人們所看到的是經濟發展問題,卻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析,而是盲目跟從,導致最終呈現的旅游產品缺乏創新,自然無法體現當地的生態旅游特色。
和諧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生態旅游行業長遠發展的基礎。加強對生態的保護工作,實現鄉村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有助于促進當地景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人們格外看重的垃圾處理工作中,鄉村景區要響應國家號召,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建設特色化的垃圾處理站,并在回收站旁邊設置簡單的廢物循環圖示,作為公益標志,讓來往的游客能認識垃圾分類處理的意義,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責任意識,清除垃圾垃圾分類應該從我做起,真正將環保理念貫穿于內心深處。回收的垃圾需要由專人進行處理,實行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處理工作,制定嚴格的監管機制,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需要頻繁運輸垃圾,做好垃圾桶的清理工作,為外地游客營造出一種干凈、美好的生態旅游環境。
準確而言,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作為一項經濟類活動,如若想要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旅游的和諧互動,需要各個地區的鄉村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創新,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和前進,努力適應現階段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是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項極為復雜且系統的工作,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還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用于推動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部門需要結合鄉村發展環境,進行合理規劃。雖然我國陸續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全國各地也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政策。但實際上,大部分地區并未將這一政策貫徹落實于實處,而是處于一種隨意發展的模式。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響應國家發展要求,聯合林業、旅游行業和農業部門進行合理規劃,結合自身的優勢來推動當地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
第二,改革發展模式。針對目前的粗放型經營模式,需要尋找原因,主要是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一般是以個體農戶為主。所以各個地區進行深化改革,向當地的行業協會,或者集體經營模式進行管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外資管控。充分調動各個地區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通過市場運作的形式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組建大型的旅游企業,改變以往小、亂、差等問題,讓鄉村生態旅游行業向著更加美好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第三,堅持“深化城鄉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特色產業為引領,聚點成面、連線成片,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促進發展成果普惠共享。以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為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盤活上九山閑置古村落,打造成集民俗展示、文物展覽、影視拍攝、休閑觀光的綜合旅游度假區,增加200余個就業崗位,壯大周邊村莊集體經濟收入,豐富周邊村民就業渠道。創新發展循環池養殖新模式,培育水產養殖新業態,以堃茂漁業為龍頭引領,通過技術下放和“訂單式”養殖的方式,帶動村集體和農戶享受產業發展紅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做大做強特色種植,支持紅長青建設新型蔬菜大棚,為農戶提供大棚租賃和參與田間管理等多種就業選擇,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不掉隊”。
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工作。要知道,一支優秀的專業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實施者和參與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指導。所以,相關部門應組織專業化的培訓工作,致力于打造新時期背景下有素質、有文化的現代農民。首先,應該加強思想上的教育工作,保證農戶具有生態旅游發展理念,具有極強的主人翁意識,對知識有極強的探索欲望,積極創新和發展。其次,保證農戶的服務技能和旅游知識,其中包含了特色化的知識培訓,如普通話培訓,服務禮儀和職業道德等知識,將綜合性的發展模式作為農業培訓的重點內容,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打造特色的品牌形象。
再次,關注人才招聘工作,需要吸納更多優秀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和生態旅游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因此,開發商、企業和高校之間應打造立體化的人才發展模式,通過提高收入和薪資福利等形式吸引相關的旅游人才參與其中,為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最后,加大對本土專業旅游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支理論知識豐富,而且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人才,讓他們到高校進行繼續學習,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打造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當地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助力。
要強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需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用于完善基礎化的設施建設工作,從根本上保證游客的體驗質量。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本質上屬于旅游產業,也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客戶體驗價值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景區的發展,從景區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的角度而言,需要資金不斷投入,建設實用且美觀的公共設施,保證特殊群體的設施供應需求,例如為孕婦、殘疾人、嬰兒等提供專業的醫療設備等。而且場地休息區域應該體現人性化的發展特點,夏天涼爽,冬天日照充足,結合季節因素選擇合適的花草,或者是設置3~5條景區特色道路,讓外來游客在玩耍的時候感受當地的美麗風景。生態旅游景區內部的建設工作,應該融入當地的發展特點,設置個性化的基礎設置,例如全范圍覆蓋的wifi,方便游客上網,主動分享游覽時的感悟,發布網絡平臺,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讓更多人前來玩耍。
此外,還要做好交通設施的建設工作,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交通網絡。一般是依托現有的網絡設備,開通各個地區的專線旅游場地,設置觀光巴士和交通設備。針對鐵路附近的區域,需要加大周末節假日旅游的優惠力度,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產品。利用機場作為游客的中轉中心,適當增加航班,避免出現過于擁堵的情況。而對于自駕游的乘客適當提供相應的優惠補助措施,從民俗、通信設備等方面分析,滿足現代化游客的認知需求,保證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應該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實現資源的高度整合,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風情塑造特色化的產業形象。例如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有效發展,最大程度保證景區的知名度,或是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做好相應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構建國家級、省級的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加強和電視臺、旅行社的合作,以多元化的節目形式打造特色化的景區項目,讓更多人愿意了解鄉村生態旅游景區,愿意前來玩耍。
特色化的鄉村品牌建設,要求對各個鄉村和街道發展情況進行合理分析,了解貧困人口和旅游資源的時候,基于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將脫貧制度真正落實到家家戶戶。以山東省鄒城市石墻鎮的上九山村為例,建筑結構嚴謹,石刻、石雕工藝精巧,具有獨特的古建筑文化韻味。為打造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產品,則是將上九古村酒文化作為重點,開發出粗布衣服、床上用品、布藝等產品,打造了以“鄉愁”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同時,借助電視臺媒體進行積極宣傳,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明信片。總之,圍繞著文化、美食、農業等特色化產品,實現資源的統籌管理,認真分析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創新鄉村生態旅游特殊產品,推動旅游產品的品牌化發展。
從上述的發展而言,生態旅游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鄉村振興戰略,或者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本質上都是為經濟發展所服務。因此,二者本質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農村產業發展道路上的重要發展舉措,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對鄉村經濟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