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俊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林業局,貴州 正安 5634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加大林業產業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最有效便捷的途徑之一。
正安縣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大婁山山脈東麓的黔北邊沿,多屬石灰巖山地。境內山巒起伏,坡陡谷深,溝壑縱橫,地表切割破碎,相對高度差距大,具有顯著的中山峽谷地貌和山地巖溶地形的構造特征。境內氣候溫和濕潤,季風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同季,輻射弱,日照少,年均氣溫15.6℃,年降水量981.9mm,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3.77%。全縣轄16個鎮2個民族鄉2個街道辦事處,154個村(居),1797個村民組,年末戶籍人口66.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93萬人,鄉村人口42.53萬,常住人口39.05萬人,是一個農業大縣,由于以上原因,正安縣結合自身實際,為了使正安縣經濟高速發展,提升全縣經濟水平,只有立足鄉村發展,而如何使鄉村快速發展,作為農業大縣,發展農業,興旺產業勢在必行,結合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只從能發展產業出發,正安縣根據自身產業特色,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提出了以發展長線產業與短線產業相結合的模式,長線產業主要以發展方竹、花椒、茶葉等經果樹種為主,短線產業以發展辣椒、高粱、蔬菜、烤煙、中藥材等為主,采用以短養長的模式造福群眾。振興鄉村對正安縣各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產業融合是提升農業發展高質量、實現農村產業興旺、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是農民增收致富好途徑。
目前,全縣共發展方竹3.2萬hm2,花椒0.4萬hm2,茶葉2.33萬hm2,經果林1333.33hm2,發展辣椒8673.33hm2、高粱0.22萬hm2、蔬菜1.43萬hm2、烤煙10.85萬擔、中藥材2266.67hm2、食用菌1413.7萬棒。共有方竹加工廠5家,花椒加工廠 1家 ,茶葉加工廠20余家,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3A旅游景區2個。雖然致富的前提有了,但發展仍然停滯在老舊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發展產業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也能使百姓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鄉村振興能為治理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可以推動鄉村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雖然兩者相互依托,但又各自獨立,發展產業需要技術、人才、土地等基礎元素,而鄉村振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產業發展是提高農民就業率和收入的主要途徑,是鄉村振興的一部分,鄉村振興不僅包括產業振興,還包括人才振興、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等等多方面的振興。只有鄉村全面振興了,農民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裕,生活的環境改善了、農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安心守護故鄉,才不會背井離鄉,與家人分離外出打工。
鄉村振興戰略是通過以往的鄉村發展獲取的經驗和不斷總結為基礎來開展的,結合對鄉村實際未來發展的規劃,從而推動鄉村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化基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是延續改革開放的另一種形式,通過市場經濟體制來解決市場上存在的各種不同問題,改善市場經濟狀態。鄉村振興戰略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提高人民經濟水平為目的,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推進鄉村以及相關本地產業發展,通過鄉村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來提高人員的社會流動性,進一步將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密切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鄉村人民的經濟水平,使鄉村人民增收致富。
實施鄉村振興前無長遠規劃,如產業該如何發展的規劃、人才如何引進的規劃、組織如何完善的規劃、生態建設如何造福人類的規劃、文化傳播如何深入人心的規劃等等,這些規劃都是組成鄉村振興的一個系統體系,缺一不可,這些就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架構,而這些基礎架構并不健全。
任何組織,只要其客觀存在,其內部結構、功能既定;必然要產生與之相應的管理制度。要實施鄉村振興發展產業同樣也需要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必須有人來引領管理,管理需要分很多層次,不同的層次要求不同,所以健全管理機制很重要,然而在鄉村振興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這種管理機制未能發揮作用。
一是認識不到位,監督缺乏信息;二是機制不完善,監督難度增大;三是同級監督難,監督存在缺位;四是自身建設弱,監督能力不足。
從前面的產業數據,大家也看到了,品種繁多且規模不小,但為什么這么多的資源,卻產生不了強大的經濟效益呢?比如我縣方竹現有3.2萬hm2主要分布在新州、楊興、碧峰、廟塘、小雅、土坪,樂儉等海拔在1200m左右的鄉鎮,但由于無前期和長遠規劃,農民只負責栽種,后期無人管理,基本沒有什么產量,按照管理后方竹一年栽種,三年采筍的產量來計算,方竹筍產量1750kg/667m2,但實際我縣方竹由于前期栽種后大部分人員就外出打工造成無人管理的現象,產量只有150kg/667m2,有些甚至無產量,加工廠雖然也有幾家,但是都是一些簡單的加工,如鹽筍、泡椒筍等,都無精加工,這個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產業發展品種過多、過雜,如今年有人說發展茶葉好就發展茶葉、明年有人覺得發展野木瓜好就發展野木瓜,根本就不管前面發展的茶葉是否可以繼續發展,野木瓜還未發展起來,又覺得發展竹子有效益,又提倡發展竹子等產業發展花樣百出,而且發展這些品種都不是長久發展,都是一段時間,好不容易一個產業發展的有了一個基地,結果有人說這個效益不好,也不進行實地調研就徹底否定,開始發展另外一個產業,就這樣這個產業就被擱置了。
想要真正發展一個產業并讓其有經濟效益,發揮產業的最大效能,必須要對產業有個深入的了解,如為什么要發展這個產業,這個產業適合不適合在本地發展,怎么發展這個產業,如何讓這個產業達到利益最大化等等,這些都需要有專人去實地調查,形成可行性專題報告。如果發展產業缺乏長期實地調查研究,只是從表面上或者其他地方看發展這個產業不錯,未考慮到發展這個產業從開始到最后銷售進入市場是否真正給百姓帶來經濟效益,調查也是匆匆忙忙,很快選定了產業,產業選定后就開始盲目強調規模未注重后期的管理銷售等,產品出來了無銷售渠道,百姓得不到經濟效益,無經濟效益,百姓就開始另辟蹊徑,對已經發展得產業不再管理。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有一定制度的約束,俗話說得好,不成規矩,無以方圓,任何事物要想快速發展必須制定一個系統的管理體系,制定各種制度,如工作機制、財務制度、監督機制等等,光有了制度不守制度,不進行管理產業也發展不起來,光有了制度無市場也是發展不長遠的,所以發展任何一個產業,必須將管理制度和市場相統一,相結合才可以,如果只是制定管理制度,沒有將管理真正運用到市場銷售中,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好,從而造成了產業發展空洞,使農戶想發展產業也無從下手,如栽種了方竹,卻不知道要定期地進行低效林改造;栽種了經果林梨,李子、桃子等,卻不懂得如何進行病蟲害防治?如何進行修枝整形?如何定期施肥才能使結果的果子又多又好吃?制度倒是制定了很多,但真正能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得太少,果實結出了,卻不知道如何采摘采收的果實最多最好?如何儲存?如何銷售?往哪里銷售,銷售出去的果實是否能夠給果農帶來經濟效益,還是銷售出去的果實連成本都賺不回來,以上這些都沒有進行系統調研,沒有制定系統的方案,這也是為什么光知道發展,卻發展不出效果來得原因之一。
要堅持以“建設黔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創新的思維和舉措推動改革,破解難題,培植優勢,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為加快建設黔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注入強大動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科學規劃,更離不開黨的基層組織,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各級各部門要主動作為加強各級黨組織的建設,不斷把黨組織的發展與林業產業發展一同融入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中,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努力開創林業產業發展新局面。
由于資金、人才、土地緊缺等各種資源匱乏,要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推動更多資源配置,要想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必須進行分類規劃,精準施策,破除不適合鄉村的體制,不搞一刀切,加快構建新型的農業體系,深化農村的土地改革,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在全縣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基層黨委政府發展林業產業,將林業體制建設更加完善,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立適合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健全保障制度,不斷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構建新型的農村產業體系。
突出強調規劃引領,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高標準的規劃方案,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針對不同地域,合理布局,加大對企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植被恢復費等造林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大量經果林,通過有效管護經果林,從而獲得經濟效益。
對各種技術人才要進行定期培訓,定期開展與經濟發達地區進行人才交流互換等進修模式,讓林業產業人才自己真正掌握各種技術,如培育林下經濟的養蜂專家,花椒,方竹,茶葉等病蟲害防治及管理方面的專家,營售專家等等,讓這些人才不定期地到田間地頭,給發展花椒、方竹、茶葉等各種經果林和林農等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地進行實地指導,使這些人才真正成為林農需要的真人才,而不是林農僅靠本地的土專家進行點滴指點,結果大部分都是一知半解,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林業產業發展也達不到人們預期的效果,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林農實用技術,有效改善和提高林產品數量和質量,從而增加林農經濟效益。
一是統一思想,提高認知度,健全體系,確立明確的目的,強化好服務功能;二是要深刻認識學習林業產業在鄉村振興的目的和意義;三是加強責任意識,增強責任感,將責任壓實,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
將綠色發展,產業興旺貫穿始終,牢固樹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時刻牢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促進人類大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一是制定具體化、制度化雙重機制;二是制定實施辦法及配套制度;三是各種制度不可形式化,需創新有實效;四是著力構建生態綠水產業體系,不斷強化產業發展新動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可支配率,統籌農村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產品,生態綠色產品有機產品。
不斷拓展產業鏈條,做精做深產業鏈條,將農業+旅游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注重旅游+融媒體不斷融合,注重科技創新和品牌立新,實現一產帶動三產,依托綠色果樹種植產業,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緊緊圍繞一村一特,將林下經濟,林下養殖,森林康養聚集一體,依托青山綠水和鄉村文化特色,打造現代化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不斷挖掘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潛力,探索多樣化,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新出路。
一是要細化責任,明確職責;二是準確定位、科學履職、突出重點、強化職能、確保實效,三是管理需定時,多措并舉開展分層分級管理;四是管理需精細化、標準化,深入實施環境治理體系,加強各級管理,提升村容村貌,努力構建天藍地綠水清的鄉村環境。
一是加大懲治力度、嚴格執行制定的制度;二是定期總結、提早預防;三是做到敢于監督、善于監督、自覺接受監督;四是做到事事公開、舉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