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昕,孔凡霞
(1.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2.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西亭鎮人民政府,江蘇 南通 226301)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民大眾的生命、生產、生活的影響從城市傳導到農村,從第三產業傳導到一二產業,對畜牧業、種養殖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業產業均造成了相當的影響。至今疫情仍呈現出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的特點,疫情防控措施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對如何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為控制疫情擴散蔓延,在嚴格的社會管控下,除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外,其余經濟活動均處于停擺狀態。由此帶來的對農業經濟的沖擊是多維度的。
因疫情管控要求,人員流動的限制造成農業田間作業困難、用工勞力短缺、農技指導不到位以及農資短缺等問題。種養殖業方面,飼料、化肥、獸藥、種畜禽苗等生產物資運不進來,肉蛋奶等農產品積壓運不出去,各個產業鏈環節不暢,嚴重干擾了種植業、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地方政府的農技指導、農機技術培訓等指導性服務暫停。由于務工短缺,例如西蘭花、鮮花等有特殊采摘期要求的品類無人采摘,大量生鮮水產、蔬菜無法運輸并銷售出去,損耗巨大。花卉、苗木訂單減少,運輸成本上升。鄉鎮企業訂單急劇下滑、營業收入減少、運行成本增加,投資行為減少,創新行為停滯,復工復產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影響生產決策。
為切斷地區之間交叉輸入影響,全國多地實行交通管制,且各地通行要求不一,有些地區要求跨省跨市要48h核酸檢測報告,有些地區對來自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的貨車采取一律勸返“一刀切”的管控措施。另一方面,受人員流動管控影響,部分貨運司機返崗困難,因各地返崗隔離管控要求,返崗后實際返工仍需時日,人力緊張、車流滯留、物流不暢進一步造成農業生產原材料、生鮮農產品等運輸周期延長,生鮮產品新鮮程度大打折扣,而運輸成本、保鮮成本、防疫投入的急劇上升又進一步影響交接貨周期、回款周期和產品利潤率。
春節、端午、中秋等佳節,本是高端食材、農特產品銷售的黃金季,受疫情影響,鮑魚、海參、石斑魚等中高檔海鮮食材、車厘子、獼猴桃、藍莓等中高端水果禮包滯銷。餐飲業關閉門店暫停堂食,外賣階段性停擺,食材需求量驟降,銷售市場萎縮。另一方面,采摘游客減少、物流配送運力緊張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大量生鮮產品積壓滯銷,對家庭農場和農產品生產大戶的經營銷售影響很大。對鄉鎮企業、種養殖戶而言,城市疫情管控、物流交通、防疫檢測等原因,農產品外銷困難內銷量小,消殺檢測等防疫成本增大,銷售利潤率降低。
受疫情影響,勞動者失業率上升,收入減少甚至中斷,社會救助群體增加,消費者消費欲望降低,消費行為減少,高端消費回落。果園采摘、民宿體驗、農家樂等體驗式休閑農旅活動全部暫停。而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上海等城市則出現蔬菜、大米、糧油等部分農產品供求失衡,價格飆升,負面輿情增加。據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監測,2022年端午節假期,江蘇省納入監測的A級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點共接待游客546.79萬人次,全省旅游消費總額達22.54億元,其中,鄉村旅游消費收入達6.96億元。而疫情之下,這部分消費市場全部歸零。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具有系統性、專業性、整體性等特點,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科學設計規劃是保障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疫情期間,要實現“暫時賣不掉的生鮮農產品先存起來”,必然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增加儲運能力,以減少生鮮農產品損失。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5%、57%、69%,遠遠不及發達國家90%的平均水平。阿受土地資源、資金等限制,現代化冷庫數量偏少,公路冷藏及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極低,冷鏈設施總量及低溫加工配送中心明顯不足,產地冷庫建設等發展規劃滯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規劃和實際農業生產情況不契合,極大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質效。
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主體要發展經濟,就要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思路,結合市場經濟、社會環境等外部變化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營銷路徑。以江蘇省南通市西亭鎮為例,疫情前,本地216家蔬菜大棚種植戶90%的農產品銷往上海、蘇州等附近城市,本地自銷僅占10%。2022年3~5月份,受上海、蘇州疫情影響,前來本地集中收購農產品的外地客商人數降至低谷。因交通管制和防疫力度加大,營銷人員急劇減少,本地農產品只能低價銷售至當地農批市場,因運力、吞吐量限制,農批市場無法消化大量的本地農副產品,農戶損失慘重。銷售渠道單一,發展思路固化,限制了農業經濟應對風險的能力。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內外部形勢及時優化和改革,這是快速提升農業經濟以及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疫情之下暴露出大部分農業經營主對現代化農業認知程度不足、對現代化農業的生產技術和市場管理理論不熟悉,缺乏應對新冠肺炎病毒的應急處置制度和應急預案,缺乏對員工知識技能、公共衛生知識的培訓和教育,農業經濟管理機制相對落后。農業生產經營主在稅費、社保減免、金融扶持、爭取土地指標等問題上,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現代化農業發展銜接存在較大問題,現有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建立了科學的分級分區分類差異化防疫體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戰略,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考驗著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危機處理能力。
控制住疫情這個短期干擾項,對農村流動人員和返鄉群眾分類實行精準防控,落實落細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常態化管控措施,是保障農業經濟良好運行的首要前提。既要嚴防疫情輸入風險,又要確保防疫政策不過度執行,不層層加碼。結合地方實際,積極打通農民返鄉、職工返崗、農機上路作業、農資調劑調運等堵點問題,以確保農業產品、人員、物資等有序流通。建立集中統一指揮,分工分級負責的農產品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加快推廣使用全國統一互認的通行證,著力打通農產品貨車專用綠色通道,可探索實行APP或小程序預申報通行制度,在兩碼綠色和核酸檢測有效的前提下,確保鮮活農產品快速通行。對需要排查的車輛和人員,有序引導就近查驗,確保貨運車輛不積壓。
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來指導好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惠農政策支持。多措并舉保障農資供應,持續加強農技服務力度。基層政府要加強對個體工商戶、中小民營企業、農產品生產大戶的需求兼顧,防疫力量、金融資源、土地指標等向農業企業傾斜,促就業保民生,幫助農村經濟主體渡過難關。因地制宜推廣訂單生產、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經營模式,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加強人才補貼力度,鼓勵并引導本地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突破疫情防控期人員流動受限的壁壘。
政府要積極下沉企業摸排走訪,主動關心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復工復產的困難、利益訴求及工作建議,加強對受疫情影響單位的用工指導和精準服務。密切關注本地農產品生產企業在生產、銷售等環節出現的問題,收集匯總受疫情影響滯銷農產品信息,暢通信息反饋渠道,主動協調產銷對接。農業生產主體也要做好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交流,將利益訴求和權利主張傳遞到政府部門,為政府出臺相應支持措施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把政府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反饋融入農業經濟管理。政府可牽頭成立行業協會,鼓勵并引導行業企業之間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農產品冷鏈是當前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短板,也是促進農業產業鏈升級的潛力所在。政府及企業要立足長遠,注重對農業產品全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年,肉類、果蔬、水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將分別達到85%、30%、85%。政府要統籌規劃土地資源,設立專項資金扶持,開展技術指導,鼓勵農業生產大戶建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基地。將傳統運銷和應急保障相結合,兼顧提質降損和營銷增收,從根本上提高生鮮農產品抗風險的能力,增強產地應對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置能力。
農產品企業在穩固原有產銷合作的前提下,要重視拓展銷售市場,非常時期更要立足于把困難消化在當地,擴大地方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由政府主導,以保供單位、線上供貨商家為平臺,發動本地電商、批發市場和保供超市等,構建“多對一”的幫扶機制,順應市場趨勢和需求,開展直采直供、訂單配送、社區團購等項目,建立基地與本地商超的產銷內循環,化解產地“賣難”和銷地“買貴”的問題。政府部門要服務端口前移,在政府微信公眾號整合發布優質滯銷農產品清單和購買渠道,幫助滯銷農產品擴大影響力,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主體和消費者搭建平臺。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在全球大流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未雨綢繆謀長遠。重視農村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開展常態化全民衛生健康教育。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加大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宣傳和引導,統籌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生畜禽養殖糞污清理、農村戶廁改造等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引導農村居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無法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基層政府可牽頭社保部門、民政部門、基層工會組織等相關部門精選課程,采取線上培訓的方式,圍繞就業技能、衛生防疫知識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和職場競爭力。
疫情沖擊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不會改變農業經濟活力強、韌性足、潛力大的特點。“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方法,多措并舉、多點發力,實施精準防控,進一步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加強政企溝通,助推農產品應急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幫助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優化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培訓力度,能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為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堅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