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英
(利辛縣林業局,安徽 利辛 236800)
安徽省現有各類林業經營主體3萬多個,其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3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5家、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91個、示范家庭林場205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9家。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安徽省已建立9個國家林業示范園區,數量位居全國榜首。同時,安徽省積極做強林業產業集群,加快皖北木質產品綜合利用、皖東特色經濟林、皖中苗木花卉、皖西油茶、皖南生態旅游等發展,著力打造全省木竹加工、特色經濟林、生態旅游3個千億元產業,木本油料和苗木花卉兩個超500億元產業。此外,林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2021年全省林業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達182個,投資總額283.59億元。
實施造林綠化是我國林業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能使森林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以下目的:(1)森林既能凈化空氣又能降低噪聲。在很多地方存在大量噪聲,這些噪聲會對聽覺造成一定的損害。而對林地進行高效開發利用,形成林分不僅能達到凈化、降塵的效果,而且能降低噪聲,改善居住環境。(2)充足的森林資源對防止土壤侵蝕和水資源破壞具有重要保護作用。中國部分地區長期受荒漠化影響,且有加劇的趨勢。因此,要遏制荒漠化的發生,就必須在上述地區開展造林工程。此外,密植造林還能抑制沙塵暴,從而顯著影響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3)營林也是一項良好的經濟活動,各地均可實施營林項目,為當地創造收入,增加當地經濟收入,彰顯森林三大效益。
由于樹木品種的成活率直接影響營造林質量,因此,建議在林業工程項目中重點進行樹木品種的選擇,首先,按照林業工程當地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土質特點等,選擇楊樹等抗性比較強、成活率高的樹木品種,確保樹木能夠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其次,盲目引進外來的樹木品種,會導致樹木不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和土壤環境難以成活,因此,在造林樹木品種選擇的過程中,依據適地適樹原則應選擇當地區域抗性較強,并且成活率較高的樹木,通過選擇當地區域性本土的樹木品種,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
在林業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前期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才能有效地維護林木生長的質量和水平。首先,在前期規劃階段,技術人員要重點分析項目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特征,明確造林結構規劃的內容和規模,提出造林樹木規格標準、密度標準、水肥執行標準和病蟲害防治的標準等,確保在前期環節進行各層面工作的規劃,提升造林的質量水平。其次,前期規劃要遵循實事求是、適地適樹基本原則,準確選定造林樹種,規劃造林密度,制定造林措施,監測樹木的成活情況,不能為了保證績效而上報虛假信息,必須提供真實的數據資料,以保證前期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
林業工程項目中的營造林質量不僅會受前期規劃的影響,還和后期管護工作存在直接聯系,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如果在完成樹木種植之后不能合理進行管護,會導致樹木的生長質量降低,不利于維護造林整體的質量水平,不利于成林。因此建議有關管理部門制定完善的樹木后期管護工作制度和方案,增強樹木的管護效果,促使營造林質量的提升。首先,將林業工程的造林劃分成為不同的管護區片,每個區片安排多名負責人進行管護,負責人開展防火工作、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工作、樹木生長撫育管理工作和土壤管理工作等,制定階段性考核評價方案,對于評價結果較低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相應的懲罰,而評價結果較高的人員也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獎勵,以此增強工作人員認真負責進行樹木管護的積極性、責任心。其次,在造林樹木的后期管護環節,采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開發專門的樹木管護平臺系統,要求樹木管護工作人員將具體的數據信息和圖片等輸入平臺,上級管理人員統一進行管控,結合當地區域的氣候變化和土壤變化等,統一進行造林后期管護工作的統籌安排,提升管護工作效率效果,有效完成施肥工作、樹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和其他工作,提升樹木的生長質量,預防出現造林的質量問題。
在林業工程項目營造林質量控制過程中,應根據人為因素的特點,重點加強人員素質的提高,用專業人才有效地維護營林質量,避免各種質量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根據林業工程項目的特點,結合營造林質量控制的需要,為各崗位配置具有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的優秀人才,使各崗位人員能夠全面分析影響營造林質量的因素,采用專業措施和技術提升種植樹木的成活率、保存率、樹木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林管控效果和樹木管護效果,發揮專業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對員工的專業知識、技能進行階段性培訓,使每一位員工掌握崗位工作技能,能輕松完成各項任務,自覺維護營林質量。
定期保養樹木是森林建設的關鍵,可以降低樹木的死亡率。同時增加了林木產量。所以,必須加強對設備的日常保養。由于人工栽植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進行養護,導致大量的樹木發生疾病,導致大量的樹木死亡,嚴重地影響了營林的經濟效益。由于缺乏病害、施肥、修剪等措施,導致了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情況,致使營造林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
做好營林綠化的規劃,對營林后期的生長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充分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實際的數據,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所以,設計者必須進行實地的調查。然而,現實中的情況卻是,設計者們缺少對營林的實地勘察,只會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來進行規劃,這就造成了設計方案與營林建設的差距,無法有效地實施,從而影響到營林的質量,從而影響到營林的經濟效益。
目前,造成營造林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專業技術,很多從業人員缺乏專業技能,缺乏扎實的基本功。而且,許多營林設計師的設計思路都很落后,不能很好地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引入更多的適合自己的樹種。
在造林之前,必須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并與氣象部門共同努力,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規律,進行天氣預報,尋找最佳的種植時間,以滿足苗木對降水與積溫的要求。同時,要對土壤進行化學分析,根據土壤質量檢驗結果,選擇合適的幼苗,如果出現了嚴重的鹽堿化、干旱等問題,就要進行人工噴施,改良土壤以提高營林成活率。同時,對植保單位進行造林地區病蟲害的調查,并依據病蟲的發病特點,制訂防治措施,以提高營林苗木保存率。
首先,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地引進具有較高技術技能的林業技術人才,并將其用于企業內部技術人員的培養,使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各單位也要根據現有技術的使用情況,進行相關的培訓,使技術人員清楚地認識到技術的差別,特別是要掌握各種樹木的養護技術。同時,還對常見的植物病蟲害識別方法和控制方法進行了培訓,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對技術熟練的技術人才,要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提高自己的收入,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增強意識,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真正地投身到營林經營中來。
由于“小農思維”觀念的存在,造成了土地資源分散、土地面積小、資金有限、經營能力薄弱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的造林出材和經濟效益。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讓農民擁有土地、市場有資金、技術,引入市場機制,才能使林地、資金、技術三者達到有機統一。江西省上高縣的杉樹種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造林主體在造林方面的積極性很高,探索出了一條可供參考的市場化道路。一是集體先出錢購買良種,再用機械開墾,深挖,再交給林農種植,再用國家補貼,集體向林農收取前期的費用。二是將林地經營權轉讓給林業企業,并向其征收土地租金,并由其經營和經營。同時,集體化、規模化種植不斷深化,實現了經濟生態效益的雙贏。
林業工程項目中的營造林質量不僅會受前期規劃的影響,還和后期管護工作存在直接聯系,如果在完成樹木種植之后不能合理進行管護,會導致樹木的生長質量降低,不利于維護造林整體的質量水平,因此建議有關管理部門制定完善的樹木后期管護工作制度和方案,增強樹木的管護效果,促使營造林質量的提升。首先,將林業工程的造林劃分成為不同的管護區片,每個區片安排多名負責人進行管護,負責人開展防火工作、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工作、樹木生長養管理工作和土壤管理工作等,制定階段性考核評價方案,對于評價結果較低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相應的懲罰,而評價結果較高的人員也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獎勵,以此增強工作人員認真負責進行樹木管護的積極性。其次,在造林樹木的后期管護環節,采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開發專門的樹木管護平臺系統,要求樹木管護工作人員將具體的數據信息和圖片等輸入平臺,上級管理人員統一進行管控,結合當地區域的氣候變化和土壤變化等,統一進行造林后期管護工作的統籌安排,提升管護工作效率效果,有效完成施肥工作、樹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和其他工作,提升樹木的生長質量,預防出現造林的質量問題。
同時,要大力發展營林新技術,大力發展營林新技術,大力發展營林新技術,要加強林業的保護,嚴禁大規模的伐木,制訂專業化、合理的采伐措施,以維護基本的森林資源。同時,要加強對某些營林優良樹種的保護,并定期監測其生長情況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其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茁壯成長。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要加大投資力度,利用“網絡+森林”的新模式,全面掌握森林大數據,通過氣候波動、水分變化等數據了解林業樹種生存性,這樣才能做到良好的人為保護,達到科學的統一管理。
林業生態化模式的發展一定需要政府部門大量的資金成本和對應的政策支持,由于我國在林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對有限,無法滿足林業發展的生產生活所需,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快速發展。因此,為了緩解資金問題阻礙生態林業的發展,林業及其相關周邊產業和附屬產業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加大對旅游業及新興產業的開發,如:森林香料、森林藥草、野生植被、野生動物、林下種養等。通過林木產業帶動這些附屬產業的發展,形成一種以開發林業資源為主題的產業鏈。
我國森林生產必須采取集約化生產模式.林產品發展空間大,發展潛力大。國有林場實行合作化是國有林場改革后的一種管理模式。規模越大,經營風險越大,收益變化越大,合作社成員每年都能從利潤中獲得固定收入,有效地激發會員生產積極性。企業要做好決策,做好思想引導,做好人才培養,做好科技支撐,做好資金支持。集約管理不僅要在林區開展,而且要在廣大集體林區開展。有些地方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可以借鑒和總結。
綜上所述,安徽省作為林長制改革的發源地,多年來一直在不斷積極和探索林業發展的新格局。在林業工程中提高營造林質量符合安徽省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的部署,也能有效提升林業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此外,在營造林建設中,還要借助科技人才、科技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為國家林業工作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