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楠
(滄州水利勘測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北 滄州 061000)
隨著生態文明戰略實施以來,水利工程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夠改善項目區及周邊原有的惡劣環境,為各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但在修建各類水利工程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本地物種間的平衡及對各類物種的利弊影響,需要在保障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為人們提供一個親切宜人的綠化生態空間。
水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旱澇洪堿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可以啟動工程防御模式,以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減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了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從而確保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運作。譬如通過渠道治理及建筑物改建工程的相互配合,提高了治澇區排澇標準,河道的存蓄水量增加,對當地非汛期引水灌溉、汛期存蓄雨洪資源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各區域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也千差萬別。在干旱地區,雨水是主要的水源,而水利設施的建設則可以有效地儲存雨水,并在必要時加以利用。水利工程應用其自身系統來儲存水源,然后利用太陽的蒸騰作用,將其轉化為水蒸氣,然后向空中釋放,增加了地區的濕度,降雨量也隨之增加,保障了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
從水利建設工程的現狀來看,對人文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工程的建設征占地范圍較大,會直接干擾周邊地區的交通和經濟。第二,由于施工會改變土壤的原狀構造,導致區域氣候、溫度等因素發生變化,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循環,制約了水利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性。第三,在某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經濟上的巨大投入,會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品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各種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更好地體現水利項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有關研究表明,當生物體長期生活某種生態環境中時,往往會與周圍的各類生物相互影響,形成不同的生態系統。而水利工程建設以后,會對不同種類生物的生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區域內生態結構發生變化。區域的物種數量改變往往與人類活動有關,而水利工程對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植物由于被水利設施建設所干擾,會導致本地一些生物的遷徙路徑發生變化,進而對本地植被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無論是大型或小型的水利項目,其范圍規模都比較大,一旦土地被占用,就會使陸地上的生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空間,從而使它們的存活率大大下降。
水體的狀態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而水利工程的建設必然造成各類因素發生改變。首先,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會有部分水源在通過工程設施系統時被截斷,使水流速度和原有的流速差距不斷增大。例如在水力發電設施運行時,人為地調節了河道上下游的流速,使上流面加寬,以實現發電的目的。同時,水量儲蓄本身也會對流經的水流施加壓力,使水流的流速趨于均勻。在豐水期,人為地降低了排水量,減緩了水流速度;在低潮期,采用逆流方式,水流的流速也較原狀流速快。而流速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河流的正常流量。此外,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也會擾亂區域內水文的原有狀態。比如,在水利項目建設中,會產生廢棄物以及各種化學制品,這將會對水質造成污染。若在沒有經過環保處理的情況下,一部分工業廢料被排入到河流之中,慢慢地污染了河水,致使河水的質量發生了變化。再如水庫工程建成后,由于重力作用,水位會被提升,也會將該地區的水動力特性進行改變。
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影響下游河道的泥沙輸送、沉降模式以及河床邊界的相對平衡,從而導致下游河道的流量發生變化,這必然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植被狀況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原有水域抽調水后,區域的天然河流水力要素發生變化,蓄水能力降低,流速減緩,水流自身凈化能力將會減弱。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破壞了下游原有的沖刷和泥沙平衡,降低了河床的穩定性。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發生。
氣候變化一般是由改變的大氣循環引起的。尤其大、中型水利工程設施的修建勢必會改變大氣中的水蒸氣組成,土壤中水分含量被提高,擴大了區域水分,改善了區域的空氣質量,同時還能起到潤澤、凈化環境的作用。在水利工程設施建成以后,會有相當數量的水資源得以保護。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如下影響:首先,降水增多。由于工程的實施將原有陸地變成了水域或濕地,增加了局部地區內地表空氣水分的蒸發,其水汽含量增加,將會產生更多的降水;其次,降水的分布影響范圍發生變化。由于工程蓄水區域的影響,造成了項目區及鄰近地區較低的溫度,因此,從水域中蒸騰出來的水汽很難靠近。但是距離水利設施較遠的區域,由于雨水的增多進而改善了周邊的氣候條件,其特點是:夏季氣溫偏低,冬天偏濕,這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更加緩和。
工程應以相應的制度為支撐,使水利設施的建設更加綠色、高效。因此,在水利項目建設過程中,要及時指出問題,做到有效的反饋,需要多次深入現場進行調查,找出問題,還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相關的各類管理體系。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工程項目,也是對本區域生態系統的責任。另外,在進行項目區環保測試時,要保證測試的結果與現實相符,并且在測試的時候要進行自我監控,并對監控機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相關部門也應在生產工作中起到及時監督的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使結果更為精確,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避免某些項目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的破壞。
在水利工程建設的實施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環保意識滲透到每個員工的心里,要讓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項目設計、施工、后期維護和管理等各個環節。只有在思想上樹立良好的環保觀念,才能真正落實好這一工作,并且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整治水利項目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行為。各部門單位要主動出擊,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政府機關必須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為準則,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強制功能,來確保水利項目的建設與環保之間的平衡發展。水利工程在確定項目建設區之前,應全面調查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并對工程可能影響的各類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權衡利弊,做出相應的解決決策,從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工程規劃工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在前期的規劃過程中,需要對水利項目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各單位在編制前期計劃時,應著重考慮下列環境情況:場地地質條件、水文條件、河道中泥沙含量、水質 pH值以及海洋工程中海洋的生物分布。相關人員需要根據其數據結果,采取相應的防護防范措施。此外,在水利設施投入使用后,對環境的后期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相關管理人員要定期對項目區進行巡視檢查,了解哪些地方需要維修和養護,從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維護的目的。如此一來,便能使水利工程建設后,對項目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干擾影響減到最小,促進水利工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設中,施工單位要樹立環保意識,應做到以下幾點:(1)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程建設的特點,進行相應的環保規劃。加強建筑工人和工地管理者的環境保護概念,提高他們在項目建設中的環保意識,并對違反環保原則的管理者或施工人員等予以嚴厲的懲罰,使各項水利設施建設的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確保水利工程各項施工工序的穩步進行;(2)建立科學、規范的工地管理計劃。在水利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把水污染治理、噪聲治理、固體廢物治理等問題放在首位,并根據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進行針對性和有效的污染控制舉措。此外,在工程項目的現場管理中,要對大型機械的使用和物料的運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設,并要嚴格執行行為準則,盡量減少工程噪聲對周邊住戶的干擾;(3)在工地物料的管理上,應對建筑物料進行合理的加工,以更好地提高物料的使用效率,減少廢料的產生和污染;(4)工程施工征地范圍的原地貌及地表植被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保護水土資源,避免對河流水質產生影響,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要按要求拆除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營地內的施工廢棄物和生產生活垃圾,并完成植被、景觀或土地原用途的恢復工作。恢復植被應優先選擇當地的適生植物,做好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落實相應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水利建設項目的種類日益增多,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對管理工作的效能要求也隨之增加。如何在項目管理中建立起一個系統的信息平臺,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首先,要在 BIM平臺的基礎上,根據項目的具體實際情況建立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將相應的項目信息整合到數據庫系統中,以為各個部門有效地處理信息,提供高效的協同作業水平。其次,要在信息化平臺上整合工程建設的審批權限,減少傳統的管理煩瑣程序,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效率。第三,將采購管理、物料管理、質量管理引入到信息化管理的模塊中,通過進行大數據分析,對項目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以保證項目的正常運轉。最后需要建立一個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動態監控系統,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系統,使得相關單位可以及時地對生態環保方面的風險進行分析。
在各類水利工程建設中,規模較小的水利工程占很大比例,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規劃,將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系統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進行實地調研實地考察,堅持通過多方論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水利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價。要從長遠角度出發,促進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有關部門要對水資源的影響進行評價,并結合當地生態保護的需求和現狀,保護敏感目標和生態流量泄放等重點類目。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采用回顧性的方法,或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水利設施的影響進行評價;如發現有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應立即對相關人員進行問責。另外,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水利生態保護規范及準則,從整個工程的生命周期來判斷可能產生的生態影響和問題,并對相關管理和相關措施進行解釋,以確保評價工作的公平性。
要使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就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工程和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協調。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使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能夠在統一的理念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下進行,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效益,維護生態環境。在水利項目正式開工之前,必須對當地環境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環境影響報告。在建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多種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兼顧區域水資源的承載力,防止因過度開采而對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水利項目的建設利國利民,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也不可低估,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評價,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只有如此,我們的經濟建設才能保持穩定,人類社會的文明才能可持續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