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桐
(東昌府區柳園街道辦事處,山東 聊城 252000)
農作物生產是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根基,在其生產過程中,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方法是其核心。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對糧食作物的產量與品質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政府必須對農產品管理予以高度重視,要不斷實現農業產品升級,科學地栽培農作物,以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因此下文重點分析了農作物種植管理的關鍵技術,并同時給出了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具體實施對策,以供參考。
選擇作物品種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而種子是作物生長的初始階段,其品質直接影響到作物的品質。因此,在選育新品種時,應根據種植地立地條件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作物。種子的品種確定后,要進行種子的篩選,將種子種皮堅硬、種胚發育不成熟、種皮出現霉變以及出現裂痕的種子去除,保證種子飽滿、色澤鮮艷,此類遺傳品質與播種品質都優良的種子能提高糧食的質量和產量。通過對種子進行消毒(拌種以及浸種)預處理,使種子表面附著一層藥劑,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增強種子的抗性以及生命力,有效地防治病蟲害,預防地下害蟲和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產量。選取播種地時,應選擇無病區播種,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率。
輪作技術是在同一培育地上,按一定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季節、年間進行輪換種植。目前國內大部分的農作物都采用輪作整地,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利用各種作物的特點,達到了土地和土壤的統一,同時也可以降低病蟲害。長期連續在一片農田里種植同樣的作物,不但會導致土壤結構變壞,土壤的養分偏失,營養失衡,還會導致病蟲害的滋生蔓延,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物會越來越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故而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降低,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輪作技術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輪種不同的作物可以防止由于連續種植而導致的高發病率。由于不同的作物,所以在種植的時候,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清除土壤中的雜草。同時,不同作物對養分的需求程度也不一樣,通過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保證土壤的養分供應。輪作的年數應依據作物特性而定,一般應盡可能縮短輪作的年數。小麥和玉米輪作是比較普遍的輪作方法。土地的主要目標是使土壤疏松,讓空氣更容易流動,從而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要在播種前進行整地,才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的發芽。輪作作業是一項技術活,必須經過反復的實驗,以求出最佳的作業方案,所以農場主要有耐心,多聽取專家的建議,以保證作業的科學化。
在作物生產中,晚播較早播對提高產量、具有重要作用,適當的播種期可以避免因季節、氣溫等因素造成的影響。不同的作物需要的播種時間和生長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水稻是喜歡溫暖的,如果是在春天就播種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秧苗腐爛的情況。播種期是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性的一環,它關系到種子正常生長發育和對惡劣環境的抵抗能力,所以選擇過程要格外認真,依據作物本身的種類和氣候條件,進行適當的播種。例如,在冬小麥播種時,要根據當地的天氣情況,選擇適當的日照時段。如果溫度較高,則會加速小麥的生長,不易適應嚴寒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其過冬;如果溫度太低,就會導致出芽率下降,不能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同時也會影響到小麥的耐受力,如果溫度太低,小麥就會受到血穗菌、冬孢子等細菌的侵染,從而影響到小麥的發芽和生長。所以,應根據具體條件確定播種時間,并與天氣條件相適應。
在種植作物時,要注意防止太陽暴曬。正確的方法是在白天把種子放在通風的地方,適當的通風,通常30min就可以了;晚上還要做好保溫工作,要確保苗床的溫度在5℃以上。在作物的實際栽培中,要加強對苗圃的管理。首先,要保證種子有足夠的水分,要注意,在播種后要盡量避免澆太多的水,要分步驟地進行,以保證幼苗底部土壤保持濕潤。其次,要控制好土壤的溫度,不要讓土壤的溫度過高,否則會影響到種子的生長。在煉苗和疏苗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中午燒苗,以確保足夠的水肥供給。
田間管理對作物的生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合理的田間管理可以為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和養分,降低土壤環境中的有害因子,促進作物的健康成長,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另外,由于作物對養分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要根據作物的品種和生長狀況,適時地進行施肥。例如,在水稻的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的鉀肥,而K可以增強水稻對胡麻斑病的抗性。進行灌溉的時候,太多,容易使根系出現腐爛的現象,若太少,會導致水分大量流失,對莊稼的生長不利。澆水時機也很關鍵,一般都是在早晨或者晚上,也就是白天溫度低,陽光不好的時候,盡量避免陽光照射。以山東省為例,雨季以夏季為主,農場主要密切注意氣候的變化,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防止旱情發生,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同時,農戶還應定時進行松土,以保證水分、空氣和養分的均勻分配,并在田間進行除草,防止其與農作物產生競爭,從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農民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選用科學、高效的栽培技術,對生產過程和經營策略進行優化,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合理控制種植環節,能提高農業生產的合理性,使農作物茁壯生長。同時,農民還需要對播種的土壤進行系統的處理,確保土壤有足夠的營養,從而提高作物的抗性。另外,在收獲期間,農民還應嚴格控制各類病害,防止殘留的病蟲害。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是一項復雜而又精細的工作,為了有效地控制作物的病蟲害,必須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嚴格的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比如在作物生長的時候,要注意松土,保證土壤里有足夠的氧氣。此外,在收割后要及時清除病株,防止病蟲害擴散。
在收割后,如果保存方法不當,也會造成農作物的各種問題,嚴重的還會引起病蟲害。比如,在收獲紅薯后,如果不及時采取適當的貯藏措施,很容易引起紅薯黑斑病,從而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因此,農民應注意儲藏問題,合理地選擇儲藏環境,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
作物生長期間,各種疾病、害蟲的危害是普遍存在的。要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機制。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掌握病蟲害發生的時機和傳播規律,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同時,要加強大田撫育管理,掌握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及時發現和處理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由某些客觀原因引起的問題,從而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如秋季氣候比較干燥,又易發生病蟲害,因此,要加強土壤的儲水量。管理人員要加強對作物的灌溉,確保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要注意在輪作過程中不能出現重茬和硬茬,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
農作物病蟲害的控制是一門技術,它涉及的問題很多,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和控制害蟲,必須建立健全的病蟲害防治體系。首先,應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對發生和今后發生的各種病蟲害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其次,根據病蟲害的特征,制訂相應的防治對策,明確在病蟲害發生之前應采取的防范和應對措施。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制定出一套針對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方案,以便在突發的時候,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以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病蟲害蔓延,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要從源頭上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就需要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術水平。通過舉辦講座等多種形式,讓農民認識到病蟲害的類型、控制方法,增強他們的預防意識。要轉變農民的觀念,減少使用殺蟲劑,本著一邊保護生態,同時消除蟲害的理念,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
作物本身的種類對防治病蟲害也有很大的幫助。第一,種植者要根據農作物的品種、氣候和以往的經驗,判斷出最大的幾種病蟲害。其次,要進行針對性栽培,選擇高產、抗病蟲害的植物,并選擇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種。同時,還需要注意其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以確保農作物母本可以在當地生長。
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中,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的方針。提前制定完善的防御機制,采取科學高效的方法配置殺蟲劑。此外,必須嚴格保證防控工作的及時性。提在此基礎上,定期對土壤進行消殺,盡可能減少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數量。在秋季需要著重點提高土壤蓄水保墑的能力,少量多次進行灌溉。合理把握控制種植過程,嚴格防止病蟲害滋長。最后,在輪作期間,要嚴格遵守禁止在同一培育基地連續多次種植同一農作物的原則。
2.6.1 物理防治技術
目前,為確保綠色生產的順利進行,采用物理防治技術已成為當前農作物生產中普遍采用的處理方法。
(1)利用捕鼠器、黏蟲網等設備對農作物有害生物進行捕殺,這樣可以對作物中的各類害蟲進行集中處理,并可有效地降低農藥的殘留。(2)利用昆蟲的趨光特性,使用特定的光誘殺方法,或采取物理隔離的方法,將作物的有害生物隔離開來,防止有害生物對作物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傷害。(3)應用覆蓋栽培技術,對土壤進行科學的控制,提高環境管理的時間,調節作物生長環境,防止害蟲的產生。
2.6.2 生物防治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生物防治技術的社會地位也逐漸得到認可。它最大的優勢是遵循自然法則,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任何不利的影響,并且相對于傳統的物理防治技術,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生物技術有:利用雌性殺蟲劑誘導雌性昆蟲,降低其種群;危害有害生物的生活環境,使其不能正常繁殖;通過微生物技術,使昆蟲與致命的細菌發生接觸,從而降低昆蟲的數量。但在生物防治方面,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時間尚短,防治效果不佳。
2.6.3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技術,也是農業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項技術。一般采用噴灑方式,將農藥噴灑到作物的病蟲部位,具有針對性強、見效快、效果好等特性。防治病蟲害、減少生產人員的損失。然而,化學防治技術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如農藥的施用,會對農作物、土壤和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同時,如果過量使用,會造成作物上的農藥殘留,不僅會影響品質,還會對使用者的身體造成危害。所以,要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合理應用化學藥劑,尤其要注意化學藥劑的用量和使用次數,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來防治。
在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今天,要提高農產品的時效性,就需要通過完善的制度和制度來強化糧食的監管。在引進新品種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安全的檢疫,以確保整個的種植管理工作和疾病蟲害監控系統的完整性,從而達到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
通過現代化的農業害蟲防控科技,有效地減少了農業害蟲的損失。當然,不管是糧食作物的栽培,或是農業病蟲害的防控,目的都是為了讓農作物生長得更好,讓百姓食用得上更衛生更健康的糧食。糧食作物的高產培育與播種是現代農業生產過程的一項先決條件,而后期的病蟲害預防工作則是最關鍵的。必須通過科學方法對糧食作物進行即時監測,以及時發現并去除可能出現的有害生物,從而采取相應的防控手段,以實現防控目標的順利完成。
農業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是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在品種選育、種植、后期維護等方面,建立病蟲害預警機制,健全病蟲害防治制度,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防治病蟲害,確保農民的健康成長,保證人民吃上放心的糧食,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